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般来讲,研究近代白话文运动,大都要涉及探讨其兴起的原因,但恰恰是这个在白话文运动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其兴起的原因,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绝大数研究者都将白话文运动兴起的原因作为研究该运动的背景来切入,没有专门、详细的论述,因而,语焉不详。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与以下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广大仁人志士在民族危机中,试图通过发展语言文化来建设一个全新的国家,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科举制度的废除,士人阶层的瓦解,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以及文言文的滞后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文贵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
毛泽东的话语形式是政论白话文。本文在中国20世纪白话文的生长背景中论述了毛泽东政论白话文的生长过程,认为其特点是:四言结构的整饬、密集化,情感消退的同时是理性教导的增长,使得毛泽东的政论白话文常常气势滔滔,形成不可抗拒的言说力量。 相似文献
3.
"但开风气不为师"--试论近代演说体白话文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冬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2):19-22
近代演说体白话文是在晚清白话文运动中出现的一种独特文体。它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持点,反映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心理矛盾。其兴起与整个近代中国的变革有着密切关系,对当时的议论文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女性作家与地域文化有着天然的脐带关系,积淀着浓厚的地缘情结.与男性创作的地域文化特征不同,女作家的地缘情结呈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这些具有性别特征的地域文化创作在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苦难和压抑的同时,又对女性创作的纤小、琐细和庸俗化起到一定的匡正作用.同时,女性创作的"地域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女作家在表现地域文化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而应在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上超越地域的局限达到与人类精神的共通. 相似文献
5.
马洪宝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4-47
世界性的全球化存在着加速发展的趋势,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全球化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过程,这一过程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条件。社会主义的全球化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这是我们客观认识和评价全球化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6.
洪荣荣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9-60
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一般规律时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经过自身充分发展后它必然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本文主要从生产力方面对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7.
黄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6-110
在美国当代戏剧的进程中,奥古斯特·威尔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独具匠心地将历史、地域、音乐和宗教四大元素揉入自己的世纪之作,以此表达对黑人身份的认同。通过深入剖析他的系列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元素在凸显了戏剧主题的同时,还折射出了一种浓郁的美国黑人民族情结。而这种民族情结既是威尔逊的创作动力,又是帮助黑人群体在经历了黑白两种文化冲突后进行自我定位的精神标杆。 相似文献
8.
王永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
吴伟业的戏曲三种尚不能归之于后来的"写心杂剧"这样的案头之作。作为一位著名诗人,吴伟业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不仅酷爱昆曲艺术,而且深知曲理和曲律。吴伟业的三种戏曲作品,是在他戏曲观的指导下创作的,不仅文词华美,格律谐和,而且抒情性极强,诗情浓郁,意境深远。作者特别重视剧作的情感结构,与其七言长篇歌行有异曲同工之妙。换言之,吴伟业擅以戏剧的眼光来构思和创作其七言长篇歌行;又善用七言长篇歌行的技法来设置剧作的情节关目,精心撰写曲词。令人遗憾的是,限于主客观的原因,吴伟业未能像七言长篇歌行那样,"选取有关时事之大旨"敷演成剧,不得已,只能借古人古事抒发胸中之抑郁牢骚! 相似文献
9.
论悖论的自我否定本质--兼与张铁声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向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5):65-68
悖论以否定自身为内容,自我否定是它的本质.它预设了矛盾,它所预设的矛盾是在悖论思维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因而它有真值意义.但悖论的真值是不确定的、矛盾的.通常人们肯定或否定一悖论所导致的矛盾,是该悖论思维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矛盾的真实表现.矛盾是悖论思维的逻辑规律. 相似文献
10.
包晓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52-54
元代是蒙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蒙古族汉文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都是用汉文创作,描绘的多为汉地生活,但由于作者的民族身份,使得作品中流露出了明显的蒙古民族文化情结,即刚健豪迈的审美情结、英雄主义情结、民族地域情结、佛释情结。这些作品以民族气质的眼睛观察审视社会人生,实为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史云波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胡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在现代中国翻译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将中国现代翻译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他宣布文言翻译的失败,开创了白话文翻译的新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他特别注重翻译文学的文化意义和思想意义,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他对现代翻译事业的不懈支持和有力推动,值得人们永远记取。 相似文献
12.
付用现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61-63
30年代翟秋白提倡大众化文艺是渴望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超越,目的是想通过对语言形式的革新以达到对大众的救亡教育.他对"五四"白话文的整体否定式的认知与评价,显示了他超越的意识趋向,但也清晰地显现了其超前于时代的特征,对此,当时的鲁迅、茅盾等人参与了论争与评判,提出了语言发展具有渐进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新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白话文运动是 2 0世纪初中国最有影响的活动 ,近几年的有关白话文运动的是非功过议论纷纷。本文力图跳出在文学、文字内部领域来评价白话文的思路 ,以现代性为中心词 ,以民族国家为视角 ,在白话文运动与民族国家的诉求的关联中把握二者关系 ,着重分析了白话文运动与民族国家在文化资源、价值方向两个层面上的联系 ,以及由于历史现实境况 ,白话文西化为标准的文字层面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濒危土话”与“抢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奇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6):101-104
从"湘南土话"的现状出发,我们发现:"濒危土话"既有作为"濒危方言"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种类多、混合程度大、方言属性未定、方言演变现象丰富、消亡时间相对快等一些特殊性。对"濒危土话"的"抢救性"研究在"濒危方言"的研究中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研究队伍有待加强、研究手段和方法有待出新等问题。我们有必要重视并加以落实"濒危土话"的"抢救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泓峻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2):52-56
通过变革文学语言形成一套新的书面语言体系,实现文化转型,是20世纪中国现代化转型时的一种极具策略性的选择。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开始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倡导白话文学的巨大意义,而是试图就文学本身论证文学语言变革的必然性。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统性等问题就是这样提出来的。由于所提出的许多命题是伪命题,胡适不仅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常常出现逻辑上的漏洞,而且在一些基本概念的使用上也有问题。然而“文学革命”的迅速推进,使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不仅轻易战胜了论争对手,而且被作为绝对正确的东西继承下来,成为左右现代文学发展方向的强大力量,限制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形式"的论争中,通过"民族意识"的建构,"统一性"与"独立性"成为了现代白话的内在标准。这种"民族"语言观念的确立,在发展方向与现实问题两重层面上,都对现代白话的发展方向产生着重要的整合作用,从而使现代白话被日益定型成为一种"群体化"的公用型书面语言,并使白话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肖晓丽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乡土不是停滞的 ,而是发展的。乡土从传统的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迈进 ,社会的进步使乡土建筑有了形式上的突变 ,产生了乡土风格的现在时。 相似文献
18.
李蕾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1):119-120
现代标志设计作为标识符号 ,反映着时代、民族、国家、地域等不同的特征。从标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标志艺术风格、特点的变化。现代标志设计的信息化、视觉化、现代化是当前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9.
刘素芳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2):62-63
首先探讨近代诗歌的先在形式——文言古诗 ,考察了其演变的原因 ;其次探讨了“诗界革命”在演变中起到的作用及“五四”时白话新诗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