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余华由先锋写作向现代写实的转型,其意义并非在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是先锋文学在危机之中通过向写实靠拢进行的自我救赎,而是标志了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的初步成熟,他们从西方外来影响下走出来,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写作.  相似文献   

2.
禅与先锋写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二者在基本精神、主体观念、境界理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强的相似性,先锋写作乃至整个新时期文学如何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什么样的写作才是真正的先锋写作,我们都能从禅中获得极大启示。  相似文献   

3.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为主要目的.要有效地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除了语文课中突出语言教学之外,还应在训练中提倡写实,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强调文从字顺,同时,也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实践.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写作以小说叙事为突破口,将艺术引向了自由的审美空间。但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先锋写作同时遇到了多重障碍。先锋小说家对这些障碍似乎估计不足,甚至采取无视的态度,这就导致他们对自由的获得并不彻底,小说文体实验最后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5.
一、“新写实”与传统现实主义之间的认识论基础完全不同,它不是反映论与阶级论,而是现象学;二、“新写实”是先锋写作思潮在特定情境下的变体,是观念变异与现实框定之间的互为妥协;三、新写实的内在精神受到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启示,并且有意通过对生存意义的空缺达到存在追问与诘疑的目的;四、90年代“现实主义的复兴”不是新写实的延展,它是先锋艺术精神式微的一个标志,相比新写实,它更由于缺少内在的巨大美学支撑而迅速陷于寂灭  相似文献   

6.
都市女性写作侧重性别视角,立足女性立场,其作品具有浓郁的都市情调、开放的时代氛围和强烈的性别意识。都市女性写作是一种与传统写作和主流写作明显不同且颇具先锋、另类色彩的性别写作,这种先锋和另类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法则的解构上,还体现在对新的文学生态、新的文学观念的建构上,特别体现在对性别诗学即女性性别写作理论的积极建构上。都市女性写作的性别特征最主要体现在“个人化写作”、“身体写作”、“情色写作”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80后"写作产生的文学背景,从文学史的角度,探索"80后"写作与主流当代文学的关系。得出结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80后"写作除具有与主流当代文学显著的断裂特征外,还有对主流当代文学的承续,这种承续尤其表现在对先锋文学的模仿上,"80后"写作的实验性、反叛性及其"去儒化"的精神指向昭示其先锋诉求。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对写作教学和训练的兴趣不浓 ,写作能力也难以提高 ,写作教学难获显著成效 ,这是高校写作教学中的难点、焦点问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探讨阐述 ,提出了改革的设想 ,认为在教学中 ,尤其在训练上 ,应以自由训练为形式 ,以写实训练为方向 ,并运用写作成果来促进教学 ,才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增强教学显效  相似文献   

9.
“零度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研究界用“零度写作”评价新写实主义、先锋派等后现代写作。一方面借用“零度写作”对主体的解构,以“零度情感”评价新写实小说,另一方面将“零度写作”理解为摆脱意识形态、摆脱历史记忆的纯粹文学样式,从而将不再承载某种主流意识形态,标榜无意义或消解中心的后现代写作称为“零度写作”。但不同的学者站在捍卫或批判后现代写作的立场,令“零度写作”在中国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池莉的代表作《烦恼人生》是批评家阐释新写实小说潮流的重要文本,小说在传统现实主义和先锋写作之间独辟蹊径,借助对匮乏现实和烦恼体验的书写,找到新的文学生长点,获得批评家"现实主义"、"现象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多重读解,完成了转型语境对新写作选择、接受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场”理论出发,通过建构“先锋文学”和“先锋文学支持网络”这一对概念,寻找一种有效地重新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方法。通过对“先锋派”、“新状态”、“新生代”等20世纪90年代相对复杂的先锋小说的情状的甄别,找出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语境下小说的先锋性的特质所在,以及它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传统之间悖论关系,用一种总体的眼光,从一个新的视角对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小说提供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先锋性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20世纪文学在古今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变”的两种形态一种是依循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自然演变的文学主流;一种是以超前的社会理想和激进的断裂态度实行激变的先锋运动,两者的关系构成了中国20世纪文学古今演变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明显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戏剧的影响,同时探询中国先锋戏剧的民族品格。当时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此时的先锋戏剧多从“人”出发,对人性进行探讨,对普通人的焦灼生存状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多面性进行展示,从“人”、异化、心理、社会批判四大基点出发,在思想层面形成明显的主题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即由先锋叙事转向现实言说。通过对其先锋小说的透析,把握他从抽象精神层面所展开的对于人存在的本质性探询,肯定其创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又通过对其现实力作的观照,指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内容相左的悖论情境,从而表明余华的小说创作转型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小说映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墨痕,具体而言,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主要体现在:“性恶论”、“神秘主义”、吴越文化以及鲁迅传统等方面。这些中国传统的边缘文化,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否定性力量,扮演着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和反思的角色,这也是余华及其先锋小说的锋芒所向。  相似文献   

17.
从平行研究视角出发,中国先锋小说在接受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影响下产生明显变异,具体表现为:存在主义文学和现实政治密切相关,持"介入观",是置身于真实中的虚构。先锋小说远离现实政治,从虚构中假想真实,"边缘性"特征突出;存在主义文学更多的是在"荒诞"中体现悲剧精神和人道情怀,先锋小说是通过"悲剧"来体现荒诞意识和死亡意识;存在主义文学因与现实的亲缘性关系而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对话性特征,影响"跨世纪"。中国先锋小说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个人性、独白性特征明显,只有"阶段性"影响,文学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8.
《古典爱情》和《爱情故事》都以“爱情”为主要词汇命名,都以先锋小说著称,创作时间前后仅相隔半年,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意味深长的关联。《古典爱情》通过“虚伪的形式”,渲染了暴力血腥、人性之恶及神秘宿命,显示出明显的先锋元素;《爱情故事》则注目于世俗生活,通过现实事象直指人性的麻木与生活的无奈,属于典型的民间叙事,从《古典爱情》到《爱情故事》,暗示着余华从现代到传统、从先锋叙事到民间叙事、从虚伪到真实的创作理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洪峰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创作从80年代后期开始有了转变,到了90年代有明显的转变,即由之前的技术狂热,转向对现实性的回归。本文重点阐述了他由技术狂热向现实复归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废除用典是中国新诗诞生时的一个明确目标。但是用典这一现象并没消除,且在本土典故中民族神话、传说一反历史成了最主要的力量。不过,这种用典不再是传统诗学精神的翻版,而恰是“先锋精神”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于内在气韵上反俗;第二,在话语方式上陌生化;第三,与西方现代诗学高度融合。通过古今诗学的对比,不难发现新诗用典不是建立在传统的历史意识基础之上,在“先锋精神”的武装之下,这一事实极具存在的合法和价值的自足,这对我们认知和推动新诗的民族性建构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