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一词的产生,代表着对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追求.文学中的女性是时代的缩影,体现着时代特征,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女性角色的文学价值是无可取代的,本文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主体性建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四个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与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人的解放问题的重新提出,女性民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许多的女性禁忌民俗逐渐走向消亡.在这一背景下,破除禁忌后的女性民俗从叙述和表达女性那份独有的经验和欲望出发,有可能构筑起体现女性生命之美的新的文化空间.但是女性在面对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带来的矛盾与困扰时,又不经意地落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裂谷之中而备受煎熬.因而,当代女性正经历着一种实质性的尴尬,女性生存依然面临困境,建构女性生命之美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王萌 《中州学刊》2004,(4):101-105
清末民初,在内忧外患的政治背景下,以维新派和革命派为代表的男性知识分子精英,掀起了以"保国保种"为目的的女性解放启蒙思潮.这次思潮有利于女性走上社会,但过于强调女性对国家民族的义务和责任,而忽略了女性应享有的权利.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不少先觉的女性也认同男性知识分子精英的贤母良妻主义等救国观念,但仍有部分女性清晰地传达出与之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在辛弃疾现存的629首词作中,涉及女性描写的词作共183首.这些词和辛弃疾的其他爱国词分属不同的范畴,涉及古代各种阶层的不同的女性形象.正是这些关于女性描写的词作,更完善地表现了作者的真性情以及人性美.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表彰女性的一些内容和方式,对汉代有所影响.秦始皇为巴寡妇清修筑怀清台,当为中国古代社会旌表女性之始.汉代受旌表的女性,大致可分为孝义、贞节、贤淑三类.汉代旌表女性的方式,有树碑、图画、表门闾等.受旌表女性身份,表现出向社会较低层倾斜之势.汉代对女性的旌表,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大体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汉代政府通过对女性的旌表,推动了汉代儒学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进入90年代,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尽管文学界对"女性文学"的界定是众说纷纭,但对"女性文学"的存在几乎一致认可.本文试图从女性写作的角度来评度残雪的作品,探讨其中更隐秘更具象征性的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7.
根据李达的女性解放理论,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差异,并非先天的和固定不变的,相应地,女性问题也不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之时就已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始于女性劳动方式的改变,因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方式的变革,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为此提供了可能性.肇始于西方的女性解放运动,将这一可能性变成现实;由英法等国和俄国所开创的两条迥异的女性解放道路,为中国近现代的女性解放运动的开展指明了道路与方向,也彰显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女性解放运动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从"女性作家"到"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素华 《学术论坛》2006,(3):179-183
所谓女性文学,就是指女性作者以呈现女性意识和性别特征为内容的文学。女性文学最早崛起于英国,是由当时英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所决定的。崛起中的女性文学意识经历了一个从对男性依赖到摆脱男性束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雷鸣  李丽 《学术探索》2012,(7):117-119
在市场主导的商业社会中,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尤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判断和取舍。然而,不同的文化、伦理观所引发的争议和冲突恰巧证明了女性解放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并未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意识。本文在肯定女性主体意识的进步意义前提下,透过广告中女性形象的伦理解读,进一步探寻现代女性的人性价值、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现代女性剧作中的复仇女性形象脉络,理清从美狄亚原型到莎乐美形象的内在发展线索,着重探讨了复仇女性形象集中出现的深层文化动因,即体现了现代女性剧作撼动男权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并指明复仇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在于将五四后戏剧文学新/旧对立的社会冲突模式提升到压抑/反压抑的人性矛盾模式,从而确立女性剧作之于现代话剧发展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女性扮演领导者角色是社会发展下应运而生的.女性特质及其在领导活动中的双重影响使女性领导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领导风格,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女性领导者的特质和领导风格.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女性领导者要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她们也对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女性领导者要与现今社会相互促进,共求发展.  相似文献   

12.
"女性文学"批评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界对"女性意识"的过分关注,导致"女性文学"难以获得博大境界.若能扩大批评视野,遵循协调原则,也许对解读女性文学的丰富内涵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朱贝特 《理论界》2012,(6):111-112
李碧华是当代香港的一位优秀女作家,她小说的风格独特、曲折、诡秘、夸张且引人入胜,作品曾多次被搬上大屏幕,广为海内外人士所喜爱。她作为香港本土的女作家,凭借其独特的生活与文化背景,以及女性本位的自觉性,使其作品具有不同的女性视角,而书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兼具反抗性和新世纪女性自主独立的特质。本文试图从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方面浅谈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视角,并以《青蛇》《霸王别姬》等作品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实现女性自身的价值——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写作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女性写作要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重建女性的文学传统 ,和谐地利用头脑里的男女双性的特质 ,忠实地面对作为女性的的独特经验世界 ,完整而自由地展示出女性的独特创造力 ,避开女性写作的一些误区。这是女性作家像女人那样写作 ,通过女性作家的写作来实现女性价值的前提和保证。同时简略地分析了她对后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女性符码与女性规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为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拉康却说“女人不曾存在”,在何种意义上,女人是变成女人的,有在何种意义上,女人不曾存在。本文认为,女人是在女性符码的规训下变成女人的,女人又是在女性符码的规训下不曾存在过。女性符码对女性的个体乃至女性群体都具有巨大的规训力量,女性本身也同时在认可和同化着符码所规训的意义结构。这种规训既有女性群体外部的监视,也有女性本身内部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规训。在女性符码规训下的另类者要么不再存在,要么重新创造女性符码,开始女性符码规训的下一个轮回。  相似文献   

16.
女性话语的文学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丹娅 《东南学术》2004,(1):132-140
女性话语在中国已历经百年演化过程,但因其生长在源远流长的传统男权话语之中,并关涉到每一个具体个人、具体家庭、具体组织的性别文化成份,因此,反映在女性文学的写作、阅读与批评中,便存在着十分错综复杂的状况.传统话语对女性话语资源的误识、误导与误用亦在所难免.因而,举证与分析、辨识与澄清,是女性话语摆脱传统话语所造成的困窘境遇的必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五四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文学的滥觞 ,晚生代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文学在 2 0世纪末的发展。本文把世纪两端的女性写作对列在一起 ,从女作家创作中对母亲和男人的心态、情爱观、性心理等集中体现女性意识的几个方面进行比照 ,在比照中透视近一个世纪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董金平 《江淮论坛》2007,(2):146-150
具有建构作用的话语塑造或规训了女性气质,即建构了女性的身体、思想和行为.话语的建构作用来源于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话语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介建构着女性的形象.不同时代话语代言的社会背景不同,所以造就不同时代的不同的女性气质.中国二十世纪以来女性气质的变迁主要包括:二十世纪中上叶——文化话语对女性气质的建构、建国以来至文革结束——政治话语对女性气质的建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话语对女性气质的建构三个不同时期不同话语下的女性气质.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晚期与近代早期西欧社会各阶层女性受教育状况普遍得到改善,贵族女性以修女院教育和家庭文化教育为主,中产阶级女性以家庭技能教育和学校文化教育为主,而社会底层女性则是学徒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一时期,西欧女性教育现状与此时期的社会变动密切相关,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清代末期,随着西学东渐的趋势,早期维新派代表在接触西方思想、热切呼唤新文明到来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深刻的反思.王韬作为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传统与现代都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在他的小说中折射出来.《淞滨琐话》作为王韬文言小说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体现得更为充分.《淞滨琐话》中女性形象分为进步女性观和保守女性观两个方面,其中进步女性观重点分析那些对爱情和婚姻大胆追求的女子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女子,保守女性观重点分析其传统的婚姻观、子嗣观、贞节观和对妓女的态度.而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韬,却在思想中还保留着顽固的保守女性观印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