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16-118
大学教师文化关乎着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直接反映着大学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教师所处的的政治、经济、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教师文化受到多方冲击和挑战,面临着多种潜在的威胁。把握当前大学教师文化面临的困境,探寻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尝试提出其重构策略,以期对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师德建设,推动高校教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母语环境下外语教育的起始年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我国外语教育的效率,应缩短外语教育的时间,推迟外语教育的起始年龄(Age of Acquisition)。根据Vygotsky的关于语言的内外言语(inner speech vs outerspeech)功能理论、自动化是石化的原因这一最新认知二语理论,以及技能学习曲线和回报递减规律等研究成果,我国外语教育的起始年龄应该推迟到初中一,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儿童的认知发展,并可缩短教育时间,提高习得效率。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母语危机现象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志满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1):1-4
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坡脚乡为例,提出在现代社会土家族转用他民族语言是人们语言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但是,语言转用造成了土家族母语危机现象;同时,土家族母语危机对土家族传统文化、民众心态、文化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于波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5)
本文通过对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论证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晓义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2)
在文化震荡背景下,多元文化冲突引发的价值观矛盾,文化认同危机引发的民族文化心理失衡,以及西方国家信仰危机引发的不确定状态和无意义感,必然会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信仰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据新的历史条件重建其价值体系,改善其认知方式和提高其应付能力,才能实现其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6.
苏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2-36
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浪潮中。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中国文化安全也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给中国文化安全提供了物质保障,中国文化特性符合全球化的要求,全球化的正效应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7.
叶晓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3):74-78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东西方关系走向缓和,东西方关系缓和并不意味着德国问题的解决。德国问题中最为敏感的是柏林问题,美苏等大国都在此有重大利益。由于柏林地位的特殊性,为苏联以柏林问题向美国施压提供了绝佳的场所。而在美苏核对峙下,联邦德国谋求核武装以及美国对此的支持,则让赫鲁晓夫如坐针毡,感到有必要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8.
吴雨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1):74-76
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万叶集》是一部规模宏伟的和歌总集 ,然而它却是中日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的产物 ,从书名的由来、分类、汉诗作者大量参与以及对汉字的借用等方面都可见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7-86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场由经济、科技力量悬殊而导致的文化上的认同危机。通过解析文化的构成可以发现,从文化层面适时倡导中华文化价值观重构,以具有历史血脉与当下联系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提升中国在中华文明文化辐射区域内的文化软实力,是化解危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中华文化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心理特征与行为价值规范特征的稳定持久的价值观念。它深入中国人民的内心,指引着中国人的价值行为选择。遵循共性原则、主体原则及前瞻性原则,以对自然、对人、对社会、对事、对精神的态度可初步构建起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稳定内核,并从文化维、民族维、地域维三个维度构成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宋岩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1)
中西文化背景不同,直接影响着各自管理模式的不同。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考察:权力差距(大/小),避免不确定局面的意识(强/弱),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阳刚/阴柔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