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现阶段,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命运将如何呢?鉴于这些年价格“双轨制”暴露出来的诸多弊端,学术界的一些人,尤其是实际工作部门的一些人,一直主张要尽快结束价格“双轨制”,实行市场单轨。特别在当前全国多数国营企业已进入第二轮经营承包,其中有些厂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强烈要求结束价格“双轨制”。这样,价格“双轨制”似乎应当寿终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社会各界对其争论从未停息。当前,在逐步解决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的一片呼声中,这一热门话题又进一步“升温”,虽褒贬之争犹存,但主张逐步取消似乎已成公论。对这一引起如此反响的重大问题,笔者也略淡浅见。一、关于价格双轨制的函义议论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利弊得失及其发展趋势,首先必须准确地界定它的内涵。我认为,搞清“价格双轨制”的涵义,必须分清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价格双轨制不仅仅是指同种商品允许有不同的价格水平,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两个定价主体(国家与企业)的两种调节机制(计划与市场)。但两种价格水平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和对企业行为的实际影响是基本相同的,而与定价主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改革,关键是逐步放开生产资料价格。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计划价格向“双轨制”价格的转变。现在的问题是要对“双轨制”价格作一番评估,全面研究一下它的地位和作用、利与弊,目的是进一步推进生产资料价格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对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即对计划调拨分配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定价,对部分计划生产和计划外超产的生产资料,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交易,由企业自行定价。这是我国改革生产资料价格的一个重大步骤,对于搞活生产资料流通和价格,调动生产和经营企业的积极性,都起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在实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本文想谈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在成都市召开的全国物价研究所所长、中国价格学会秘书长会议上,与会同志对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关于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定义 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指对一些极为重要、十分紧缺的同一种生产资料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价格。一种为计划定价,是由国家管理的计划价格;一种为计划外价格,是由市场形成的市场调节价。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工业生产资料方面出现的双轨制价格,对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起了某种刺激作用,但同时又在市场价格问题上造成了某些混乱,给国家计划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拟就双轨制价格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等问题,谈一点个人浅见。 所谓双轨制价格,就是指同一生产资料以国家计划为界限,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价格形式。它的计划部分执行国家定价,  相似文献   

7.
生产资料流通,在我国又叫物资流通,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风风雨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它的命运与商品交换关系、市场经济的命运是共同的,长期以来被忽视、压抑。生产资料被完全排斥在商品流通之外,物资部门则是国民经济所有部门里管得最多、统得最死的部门。改革开放以来,突破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传统观念,1938年开始了物资体制的改革。国家缩减了指令性分配物资的种类和比重,扩大了生产企业的产品自销权,改进了计划物资的供应方式,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出现了多渠道并存,多种经济成份经营,生产资料市场初具雏型的局面。然而,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相比,步伐太慢。时至今日,还有部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不能进  相似文献   

8.
价格体制改革,包括理顺价格体系,改革价格管理制度和形成价格机制。生产资料价格改革是价格体制改革的着手点之一,它主要涉及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价格调整和改革。本文试图对8年来以双轨制价格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资料价格改革的成效和缺陷作一分析,并提出继续深化生产资料价格改革所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前,理论界对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的争论,分歧很大。本文将从业已走过的改革实践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价格学会于一九八六年一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在常州市召开工业品价格理论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省价格学会部分理事,省、市有关经济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出版界的代表和各市、县物价部门的干部共84人。会议收到论文、调查报告共58篇。会议围绕工业品价格形成的基础;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矿产品、原材料、农产品价格提高对加工工业的影响及加工工业的消化;工业品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模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现将讨论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济改革首先触动了高度集中的命令经济体制,使之集中的程度有所下降。在高度集中的命令经济之外,开始有一个非常粗糙且不完善的市场投入运行,这表现为同一种产品实行几种价格。通常将这种格局概括为双轨制,即新旧体制并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大量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的计划管理,分别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形式,对其价格则分别采取统一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三种形式。它们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既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在计划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中碰到的一个实际问题,不少同志认为,实行指令性计划的采取统一价格,实行指导性计划的采取浮动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的采取自由价格,它们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也有的同志认为,实行指导性计划的,其价格应该放得更开,也要实行自由价格。他们在谈到国家计划分配的生产资料时说:它们可以分成三块,“第二块,大致上同指导性计划相适应,形成公开的交易市场和市场价格,价格可以随行就市,……。这里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价格要放开,同时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对粮食购销与价格“双轨制”的评说不一,褒贬偏颇。粮食购销与价格“双轨制”的现实矛盾何在?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它在现实中的对立与摩擦,并对完善办法提出几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当前,“官倒”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现将有关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官倒”的概念一种意见认为,“官倒”是手握一定权力的党政机关人员以牟利为目的的违法经济行为。一种意见认为,“官倒”是在“搞活经济和商品流通”的幌子下,党政机关竞相开办各类公司,利用价格双轨制的弊端,专门捣腾影响民众生活的紧俏消费品和关系企业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从中牟取暴利以营私。又一种意见认为,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投机倒把活动即“官倒”。其中直接负贡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就是“官倒爷”。理由是:从事商业经营的企事业都是  相似文献   

15.
同东欧其它国家一样,匈牙利早期的价格制度也受到苏联计划经济集权模式的影响,价格是由国家规定。实行的结果是价格同生产成本、供求关系相脱节,对经济的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 1968年匈牙利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  相似文献   

16.
1984年以前和1985年以来,我国的生产资料价格先后分别进行了“内调”(调整了计划内的煤炭、焦炭、矿石、生铁、钢材、木材、建材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外放”(放开了煤炭、钢材、木材等主要生产资料的计划外部分的价格)两种形式的改革,使生产资料价格的积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疏散。与改革前的1978年相比,我们以加工工业品价格上升11%的代价,把采掘工业品价格提高了50%,原材料工业品价格上升35%。在这期间,还几次调整了农副  相似文献   

17.
张浩 《东南学术》2002,(5):98-101
本文首先反思了前苏联“激进式”改革的经验 ,提出我国目前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真正的风险是会产生国有“四大”银行的寡头垄断 ,而未必是利率的大幅上升。最后本文建议借鉴我国“双轨制”价格改革的经验 ,对贷款利率的放开也采取“双轨制” ,争取经过一定时期实现了“体制外增长”后再并轨。  相似文献   

18.
生产资料是社会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因此,生产资料市场的境况如何,将直接或间接地左右着整个国民经济。长期来,我国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是统一供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价格,这对于稳定当时的生产资料市场,保证当时建设的需要,无疑是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党和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生产资料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正确选择“双轨制”作为粮食购销与价格改革的过渡模式。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各方面的承受力出发,要全面放开粮食的购销与价格,实现粮食的完全商品化,必需具备的条件还不成熟。这就只能有计划地、有限度地、分阶段地放开粮食购销与价格。具体地说,只能分两步走:即首先实行粮食的半商品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向完全商品化转化。在粮食购销与价格体制改革问题上,我们应当持特别慎重的态度。这是因为:(一)粮食是种很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倘若这类产品的价格上涨了,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所能购买的物品,就会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20.
内容提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实质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如果说资本主义股份制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并没有完全改变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性质的话,那么,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产生所有权思想,社会主义劳动股份制在生产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则是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在这里,实行的是同量全部劳动的商品交换。只有结合实际情况首先找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的最佳形式,才能更好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解决“两权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