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自费在英国留学的时候,英国的经济小景气,留学生打工赚钱不容易,我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我想起家乡的特产——闻着特臭吃起来特香的臭腐乳。能不能在异国他乡卖臭腐乳呢?我先到附近的中餐馆去“考察”了一番,英国的大街小巷遍布粤菜馆、湘菜馆、川菜馆,惟独没有卖臭腐乳的,这让我有了信心,至少说明在英国臭腐乳还是个新事物,肯定有市场。  相似文献   

2.
梦芝 《社区》2011,(26):36-36
与我们公司合资的英国企业需要技术人员.公司派我和一位英国同事前往。在飞机上,同事告诉我,到了英国之后,首先要适应的就是英国人的抱怨和唠叨。很快我就见识了英国人的“抱怨文化”。  相似文献   

3.
帝王的智慧     
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国人也就进入了我自称之的“寻找快乐年代”。作为人,寻找快乐可以说是永远的却又是因人而异的习性。2005年春节晚会总导演郎昆有这么一段“答记者问”。记者:“据说,你特别爱喝茶。”郎昆:“对!而且我品茶的水平很高。茶品如人品,一个懂得在品茶中寻找快乐的人,不会是一个浮躁的人。”  相似文献   

4.
苏平 《21世纪》2010,(4):72-72
不久前,内政部移民事务次长伍勒斯透露,他正在推动把“排队”作为移民融入英国社会必须掌握的一个技能。他致力把“排队的艺术”列入入籍考试必读的《英国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时尚的宠儿     
谁执时装业的牛耳? “法国人非常相信时装,”美国《女装日报》编辑帕特里克·麦卡锡(Patrick McCarthy)在曼哈顿的办公室里说道。他对意大利人也有好评:“他们越来越像美国人,把时装看作是一种行业。”英国人吗?我的天呀,甚至女皇的专业服装师诺曼·哈尼尔(NormanHartnell)也赚不了几个钱。麦卡锡先生苦笑地说,“英国既没有时装的基层队伍,也不相信时装”,英国科特公司(Courtaulds)和ICI这样的大型纺织品企业“从来不支持时装业”。  相似文献   

6.
姜钦峰 《可乐》2010,(11):35-35
你最崇拜谁?这个很简单的问题,李敖是这样回答的:“当我要找我崇拜的人时,我就照镜子。”李敖喜欢吹牛,他这样说更多是为了逗大家开心。不过,能让李敖崇拜的人确实不多,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算是一个。在许多场合,李敖都提到过一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7.
赵刚 《21世纪》2001,(11):37-37
提起波兰,也许不少国人仍会感到陌生。我甚至发现有不少人经常分不清波兰、芬兰与荷兰。普通中国人对波兰这个国家的了解也许仅限于“华沙”、“奥斯维辛集中营”、“肖邦”、或许还有“团结工会”和“瓦文萨”这样一些零零散散的概念。大概很少有谁能准确地说出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更少有人能说出,这是一个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国家,是一个有着四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国家,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国家(当今的罗马天主教皇保罗二世登基前就是波兰故都克拉科夫的大主教),更是一个向世界贡献了哥白尼和居里夫人的国家。十年前,当我刚刚步入…  相似文献   

8.
冬亥 《人生与伴侣》2011,(10):30-31
所谓联谊宿舍,地球人都知道什么意思,挂着羊头其实为了卖狗肉,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的,通俗点讲,就是一个小型的相亲会。所以第一次派对的时候我没跟任何人客气,直接下了订单:“我第一个看好她的,都别跟我抢啊。”  相似文献   

9.
智斗大灰狼     
晨是我班一名特剐调皮的学生,凭着自己的“小聪明”,他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可家庭作业却经常不能按时按质完成。自从这学期担任他的班主任以来,我没少做他的思想工作,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一个年龄只有八岁的孩子,这股“韧劲”还真是让人头痛。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8,(24):1-1
一:吐痰,二:骂人,三:插队,四:不说“请”和“谢谢”……这些“陋习排行榜”中的内容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不过国人先不要忙着“自省”,该榜是今年3月英国独立电视台在对2800名英国人进行调查后发布的,英国媒体认为,现在英国人的教养已经远不如10年以前了。看来,对陋习的检讨是全球性话题,陋习与礼仪的冲突无处不在,因此本期开篇,便以《文化之礼仪》一文,对在奥运礼仪中的一些细节阐发了小小的感慨。  相似文献   

11.
陈广 《社区》2014,(23):55-55
如果说几乎所有人都曾为人格的瑕疵付出代价,那么世人为破坏性的愤怒情绪付出的代价尤甚,破坏性的愤怒堪称“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剑”。黄宏在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句台词“冲动是魔鬼”曾经成为很热的流行语。在那个小品中,被喻为“魔鬼”的冲动,就是愤怒情绪驱使下的冲动。  相似文献   

12.
安妮 《华人时刊》2004,(7):24-24
热心的英国人的士司机帮我把大大小小的行李折腾到酒店的房间,我便开始“阅读”英国人了。 清晨在街道上行走,海鸥在头顶上盘旋,城市非常宁静。已经九点了,街上也没有几个行人,就是我和一只胖胖的海鸥及几只鸽子在漫步。近11点时,大大小小的商店才开门,沿途停在街边的私家车才开始消失。黑色的摩托车从街边飞驰而过。  相似文献   

13.
莫理循是一个“具有最佳英国殖民者特征”的人。在就任袁世凯政治顾问之前,他是英国扶植袁世凯上台、绞杀中国革命的帮凶;就任顾问之后,拼死维护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和英国在华优势地位,力图把中国的发展纳入英国殖民者所设下的轨道。他决不是“一个深爱中国的人”。  相似文献   

14.
龚秀英 《社区》2013,(18):58-59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家庭医生制的国家。现年39岁的米苏,原是上海一家自动化研究院的研究员。2006年,她和丈夫一起移民曼彻斯特,因此体验到了最正宗的英式家庭医生服务。和中国医患矛盾尖锐对立、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相比,英国的家庭医生式医疗模式究竟有哪些不同?用米苏的话来说就是:“尽管偶尔你也会有想用脑袋撞墙的冲动,但大多数时候,你都会为自己是一个英国病人而感到庆幸。”  相似文献   

15.
江亚平 《21世纪》2000,(3):36-38
作为一名音乐家,“奏响编钟,与2400年前的声音一起吟唱,那是我最深的梦……” 蜚声国际乐坛的大提琴家马友友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曾说,作为一名音乐家,“奏响编钟,与2400年前的声音一起吟唱,那是我最深的梦……”1998年8月初的一天,当中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先生携带他的作品《交响曲1997:天地人》和马友友以及中华编钟乐团一起来伦敦进行在英国的首场演出时,我有幸见到了这位大提琴家,并设法在他排练的间歇抽空进行了2个小时的专访。“我是中国人”马友友1955年出生在巴黎,1962年随父母迁居到美国…  相似文献   

16.
席勒关学思考的中心是“真善关统一”的人,集中地体现为提出了一种将“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结合起来而使之变成“游戏冲动”的主张,并采取纵向比较的视角简捷而明快地表述了“力量的王国”、“伦理的王国”、“审美的王国”的构想,以期真正使人达到人性自由,从而营造完满与美好的人生。席勒美学强调的营造完满与美好人生的宗旨主要表现在:强调力量的王国中感性人的自由价值和强调伦理的王国中理性人的自由价值,以及强调审美的王国中天性人的自由价值等方面。这些对于语文教育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且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无疑具有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黄昏,静静的渡口来了个人,一个富人,一个当官的,一个武士,还有一个诗人。他们都要求老船公把他们摆渡过去。老船公捋着胡子:“把你们的特长说出来,我就摆渡你们过去。”富人掏出白白的银子说:“我有的是金钱。”当官的不甘示弱:“你要摆渡我过河,我可以让你当一个县官,”  相似文献   

18.
华章 《人生与伴侣》2007,(12):66-66
“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离我们而去。”英国歌手约翰·列侬的话无疑成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写照。日前,国内一项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其中71.1%的人称,“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是让他们着急上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梦雨 《女人世界》2006,(7):80-81
记得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郊区一所中学任教。那时,刚满20岁的我还像个小姑娘似的很害羞。2年以后,我遇到了与我同龄的他——我现在的丈夫,那时的他还是一个大学生,经常来校找我,固执地要和我“谈朋友”。当时,一些亲朋戚友也为我介绍了几位对象,我拿不定主意。隔壁的一位阿姨看出了我的心思,询问了一些情况后说:“我看,经常来找你的这个大学生虽然出身农村,但人长得高大英俊,身体也强壮,这一点对今后的夫妻生活是很重要的。我结了两次婚,这方面深有体会……”没听她说完,我的脸已是绯红了。不过现在想起来还得好好感谢那位阿姨的良言开导。  相似文献   

20.
男友爱“节能”到澳洲留学的第三年,我恋爱了,对象是澳洲的“土菩居民”,名叫“麦德潘·琼斯”的男孩。与我在悉尼同一所大学就读商贸专业,年龄大我一岁半,据他介绍,祖辈的祖辈是从英国迁徙来澳洲的,父母都在悉尼的政要部门供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