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崔巍 《管理科学文摘》2009,(23):346-346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在新时代结合中国实际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伦理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后,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而作出的共同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内涵及其相关因子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具体到学校,就是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促进师生与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离不开师生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张斌 《决策探索》2008,(4):61-6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具体到学校,就是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促进师生与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离不开师生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具体到学校,就是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促进师生与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离不开师生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开放。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开  相似文献   

8.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强调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基础上,提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从物本主义发展观转向人本主义发展观,从唯经济主义发展观转向全面发展观,从自发发展观转向协调发展观,从不可持续发展观转向可持续发展观,是当代发展观变革的主要趋向。”它所内含的平等、和谐主旨为政治发展的平等、民主、稳定目标的实现、实现途径的选择都提供了鲜明的指导。(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而人本主义要求保护人的平等政治地位与政治权益,实现政治平等。人本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发展都要…  相似文献   

9.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表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党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为这一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推进了这一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把我们党的这一发展观称为“科学发展观”,并根据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对这一发展观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碧文  孙秀 《决策与信息》2011,(10):79-79,194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工业文明在走向辉煌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人类确立新的生态文明观,构建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掌握着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政府及政府官员,理当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担当起更多的责任,理当在政策导向、绿色GDP考核体制、环保制度创新等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曼坚实更具体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工会是党领导下的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加凸现了工会组织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全面正确地理解、宣传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对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指导工会工作,促进医院和谐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哲 《决策探索》2005,(11):85-86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中国社会由关注经济发展全面转向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社会走向协调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目标。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构架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中国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考虑高职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性、协调性,不仅是关系到培养与社会和谐共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在国家社会发展战略走向和大目标、大战略发展方向指导下,学校自身可持续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绿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深刻认识,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促进我国可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观,是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思路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要把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娄鹏鸽 《决策探索》2010,(18):54-5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两个方面,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就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相似文献   

18.
任艳丽 《经营管理者》2009,(20):301-30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我党在十七大以来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尝试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来提炼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与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四个要求"就是对经济法完善的四个要求。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经济法在理念、功能和内容上的创新,都是为了完成其培养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宏观调控的重大使命。这种使命归根到底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各项建设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后勤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改革中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才能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办师生满意的后勤,真正做到保障有力,服务到位,服务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