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冰 《社科纵横》2009,24(1):88-90
认知语言学抛弃客观主义的哲学观,提出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从概念结构、概念化、范畴理论、认知模式等有关认知理论入手说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即,不能独立于人这一实体。实际上概念和意义重合。传统的一词多义理论也被隐喻理论替代,即隐喻是真实的。但有不同学者对隐喻理论相关问题,如本原问题、隐喻概念和概念隐喻的区别等提出看法,这里列出供讨论。  相似文献   

2.
刘洁  王斌 《社科纵横》2008,23(1):158-160
本文旨在通过先秦思想家荀子与告子的一段关于人性本源的对话,利用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分别对其中的"水与人性"的隐喻进行分析,指出概念隐喻强调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而概念整合强调心理空间中概念网络模式的建立.同时,虽然这两种方法存在差异性,但是在分析隐喻和隐喻思维时这两种理论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3.
在对世界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中,基于身体组织、边界接触的空间感知从根本上引导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蕴含在前概念框架中的核心观念.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从物理空间向其他认知域的隐喻映射的过程.语言系统中的空间关系是时间关系的隐喻来源,由此形成了概念意义与语言结构间的对称性.但由于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中心不同,话语主体建构语义内容的方式不同,从而使概念意义与语言结构间也呈现出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12):112-119
认知心理意义上的具身认知肇始于Lakoff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开创性地将感知觉图式与概念表征联系起来,对传统"符号表征与计算"立场的第一代认知进行了革新。在理论假设与研究层次上,源于语言归纳、具身心理机制、认知神经层次等问题使得概念隐喻观被视为"不彻底的""弱具身"取向。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从时间-空间隐喻、温度-人际隐喻、道德感隐喻、重量隐喻等领域内均发现了隐喻始源域-目标域之间的"双向映射",意味着概念表征-具身经验间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随后Barsalou提出的知觉符号理论则从更为深层的角度——神经生理层面对具身现象进行了描述与预期,并得到了诸如:镜像神经元、隐喻句理解、"动感共振"等神经生理现象的支持。今后研究应从心理-生理视角出发对具身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英语词汇的意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隐喻是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对于词汇习得有着重要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应改进当前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董胜 《社科纵横》2012,(2):172-175
隐喻能力是一种独立的能力。隐喻能力培养可以提升二语学习者隐喻理解能力、诠释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目标语思维方式,最终获得语言能力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加强。隐喻能力培养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二语教学中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建立由教师、同伴共同组建的学习团队,采取"支架式"教学方法,结合语言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理论及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将显著提高学习者隐喻能力和概念流利性。  相似文献   

7.
崔燕 《社科纵横》2012,(3):73-75
哈贝马斯以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理论建构,对古典资产阶级形式法范式和社会福利国家实质法范式进行学理的批判。程序主义法律范式为缓解或消解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张力关系提供了"哈贝马斯式"的理论出路,即哈贝马斯所建构的用以摆脱市场崇拜或国家崇拜"两难处境"的法律范式。哈贝马斯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理论关照在于,实现非建制化的意见或意志形成过程与建制化的意见或意志形成过程在程序过程和交往形式层面的"耦合"。哈贝马斯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内里的"问题意识即法律的合法性问题,具有当下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8.
陆烨 《学术交流》2012,(6):147-149
由心理空间认知理论出发,提出转喻整合概念,指出转喻整合机制在词类与词义转化过程中起到更加基础的作用,这不同于将隐喻功能放在突出地位的传统认识。整合机制用意义范畴到子范畴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词类和词义的生成,更清楚地解释各词类突显的特征,并帮助平行地看待突显不同子范畴而生成的不同词类。这一新视角弥补了传统隐喻理论的局限性,有助于客观地看待各种词类在生成过程中所属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9.
蒋同  钟厚涛 《唐都学刊》2006,22(5):73-77
对中国大陆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隐喻研究进行了宏观审视:文章第一部分从隐喻的概念、隐喻的分类、隐喻的工作机制、语料库的整理、西方隐喻研究史等五个方面对西方隐喻研究在中国的接受情况进行了梳理;文章第二部分从对西方单一隐喻理论的评介、对西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隐喻理论的对比研究以及对西方隐喻理论的整合等三个层面,从中国本土的学术立场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了回应;文章第三部分对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运用隐喻理论对相关问题的解释进行了探讨。最后,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则简要地点出了目前学界亟待深化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修辞现象到认知现象——谈隐喻的两大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觉华 《学术交流》2006,(7):135-137
隐喻研究在中国和西方历史悠久。隐喻历来被看作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辞格。隐喻可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修辞隐喻和概念隐喻两大类型。而隐喻的相合,则是一种主观上带有内涵意义的融合,是人的审美力与艺术想像力的体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隐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7):116-118
语法隐喻是语言的系统概括,概念隐喻反映了人的基本认知经验。在构式语法的解读中除了跨构式的联结自身存在的认知(概念)隐喻外,语法隐喻的解读可以说明构式的紧密度和语义的高度概括。双及物构式内部的隐喻之外,语法隐喻的解读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2.
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隐喻的形成,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个主导概念隐喻,即:吃饭是人生.这个主导概念隐喻存在于一个系统观念联系里,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汉语中存在三类饮食隐喻现象,即分别从具体的饮食概念域、从表示动作状态的饮食概念域、以食味词为源域到非饮食概念域的映射,暗含于这三类隐喻现象其中还有众多的子概念隐喻系统.汉语中大量饮食隐喻的存在和汉民族的具象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作为"思想的思想"的"永恒轮回",是尼采形而上学重建的核心环节,也是沟通尼采形而上学的解构与建构的桥梁。在尼采的形而上学体系中,"永恒轮回"是贯通哲学诸观点的理论纽带,稳定形而上学架构的理论支撑,整合形而上学体系的理论枢纽。然而"永恒轮回"也面临着某些悖论,成为尼采哲学中"最棘手的思想",并最终使尼采哲学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观点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方法,当代认知观将隐喻看作是"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隐喻映射包括映射层次和映射方式两方面,汉语隐喻式定中结构中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层次分为单层和多层(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两种,映射方式有一对多和多对一两种,一对多映射体现了语义泛化的过程.语义泛化是构成新词的重要手段,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定中结构中隐喻的功能主要是认知和修辞两个方面.认知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表达新概念和复杂概念的手段.修辞功能体现在通过超常的搭配,以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某种修辞效果.二者相比认知是第一位的,修辞是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15.
朱巧英 《社会工作》2011,(14):83-85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生活知识、生存知识、交际知识、自我调适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实践的断裂性特质,通过"认知困境的解构、诠释意义的建构、生活秩序的重构、社会资源的整合"的工作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必然。然而中西方的交流常因文化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偏离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结合格赖斯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王希杰的偏离理论为参照系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义的偏离现象。  相似文献   

17.
陶宇 《社科纵横》2011,(10):89-91
社会记忆是一种社会事实,也是一个社会过程。在权力秩序的指向下,社会记忆既是当下的生产,也是传统的绵延;既是被建构的结构,也是建构性的力量。在这种动态实践过程中,社会记忆整合个人与社会,连接过去与现在,隐喻历史与未来。基于此,社会记忆研究须结合这一概念自身所蕴涵的思想张力,在同现实的对接和多学科的对话中达成理论的整合,进而实现关照人性和面向正义的学术旨向。  相似文献   

18.
中西隐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毅伟 《学术交流》2004,(12):159-161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隐喻不仅反映汉英的文化特征,而且分别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比研究中西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发现隐喻的文化取象极为丰富,隐喻研究与文化密不可分。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即异形同义的隐喻。但汉英也使用了许多共同的来源域,这是因为汉英具有某些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富蓉 《创新》2009,3(10):85-88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为了交流的方便而使用缩略语,缩略语已成为语言应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简洁的语言形式。"缩略"是指为了用语的经济而对某些事物称谓中的成分进行有规律的节缩或省略。"解构式缩略语"是指其普遍意义被重新解构之后又整合出新的含义的语言,并且常被用于一定团体。"解构式缩略语"在表现形式、建构本质、生成机制和成因上都有独到之处,这种社会语言现象通常呈现出形式新颖、简洁和年轻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2):120-122
最近一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公化语言及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概念隐喻给予了不断关注,使之成为一大研究热点。本文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公式化语言意义的形成与理解上的认知机制。这一探讨对于更好地促进公式化语言的研究与习得以及二语习得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