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台辉 《社会》2013,33(5):1-28
公民身份的认同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公民身份研究与认同研究结合而被推动起来的,是亚民族的地方认同与超民族的区域认同汇合到政治层面得以表达的结果,对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的现代公民身份及其认同形态都产生很大冲击。公民身份与认同既相矛盾又可部分融合;公民身份认同主要关注个体或群体对政治共同体之成员地位(包括自我安全、归属、团结、包容或排斥)的心理认知和主观感受,在于提升政治共同体之成员的尊严和地位。公民身份认同研究从外部可以划分为宪政爱国主义、多元主义、激进民主主义这三种理论视角与政治主张,从内部可以划分为合法化构建的、拒斥性的、重新规划的公民身份认同三种类型。本文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政治理论的主要文献,旨在厘清公民身份与认同两议题的结合过程,阐释据于公民身份认同的不同理论旨趣,探讨其内在的分形结构。公民身份认同研究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其内部分形在现实上正挑战着现代公民身份的单一认同结构。
关键词:公民身份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合法化构建的拒斥性的重新规划的  相似文献   

2.
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由主义公民身份大行其道的今天,强调自由、参与、共和与美德的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对于克服自由主义所导致的孤立原子主义与激进个人主义、政治市场化与公民的消费者形象、弱势民主与"温和的"专制主义等弊病,对于培养造就"好公民"、促进民主良性运转和提高制度改革绩效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当然,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认真面对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或化解.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内涵是承认文化多样性所产生的差异,并承诺差异之间的平等性。政治文化认同是内化于心的、对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固有信念与身份定位。多元文化主义常常被认为会削弱政治文化认同并造成社会的分裂与动荡。本文结合美国社会的经验,阐明由多元文化主义所培育出的宽容开放的政治文化氛围,非但不会成为凝聚人们爱国力量的障碍和阻力,反而会加强人们的认同感,尤其是对政治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公民教育是目前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外公民教育思想领域较有代表性的4个思潮 :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和多元文化论 ,旨在通过对这 4个思潮的简要梳理 ,分析其各自的理论基础 ,概述其公民教育思想的不同特点 ,审视其公民教育的理念 ,以期对中国研究、实施公民教育有所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5.
王小鹤 《社科纵横》2013,(5):149-152
教科书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媒介,代表着显性课程将要传递的文化规范和价值取向,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价值养成与身心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基础,从民族、区域、阶层、性别、身心特殊性等五个维度对教科书进行多元文化的审视,探讨教科书存在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期望对教科书的不断完善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大潮将世界各国席卷入相互共生的全球化空间,教育场域也充斥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与拷问.然而,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及其行为模式更多地止步于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并未解决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现实困难.就学前教育而言,对实践过程中文化迷惘现象的反思、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在地化理解和适宜性文化的本土生成,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推进中国学前教育合理发展的应有取向.  相似文献   

7.
唐玉 《浙江学刊》2007,(6):140-143
公民身份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西方历史上共和主义传统与自由派传统基于不同的自由概念而凸显出了不同的公民观,贡斯当与伯林分别对此进行了"古代人的政治自由"与"现代人的个人自由"以及"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二分,这样公民身份问题也就在这种二分法的基本框架中得以展开。社群主义的崛起虽然实现了政治哲学中心向共同体和成员资格的转变,但同时也强化了公民身份的二元对峙。而晚近以来的"公民资格"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的集体主义之间对立的一种超越,它把自由主义对正义的要求和共同体成员资格的要求整合到一起,也是对两种公民观的一种综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非政府组织中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西方公民参与面临着民主参与精神和公共领域衰落、公民身份和权利流失、公民共和主义和公民自由主义内在张力等困境,并通过非政府组织平台,实现了进入"生活政治"和"公民治理"的转向.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获得了蓬勃发展,其中的公民参与具有特殊的"中国"意义和取向,因此,积极促进非政府组织中的公民参与,推进"公民治理",就成为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中重要而持续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心理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英 《学术交流》2006,(6):172-174
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代表的是本民族文化,即文化身份不同。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又需要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势下谋求共同发展。根据跨文化心理学“人类心理统一性”的理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着同样的心路历程:文化身份认知、文化移情和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0.
公民身份的首要本质是“认同”与“公民德性”。公民德性的塑造与培养为我国当下生成法治秩序、保证公共安全提供根本性支撑,而个体认同与身份归属是公民德性建构的理论前设。其中,本体论前提是尊重个体道德地位与内在价值,故首先要维护公民自主性与个体自由的实现。这里,自主等同于个人自律,要求公民按照批判性评价及理性整合之后的价值、理想去行动;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决定了重建社会团结关键在于复兴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修复公民对团体和社群的价值认同,但慈善与志愿仍限于公民自愿的选择,并且在认可公民不参与政治公共生活自由的同时,提倡和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区和公共审议;最后,个人自主预设了竞争性多元主义的正当性,这为宽容原则提供了论证依据,宽容是包含着尊重的一种肯定性的包容,其中尊重基本人权与合乎理性是宽容的基础和底线。公民德性的塑造需要在生活世界中完成,而共同体的形成和凝聚则需要社会信任和公民礼仪。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民族志》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我国积极筹备 2 0 0 8年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时 ,阮西湖教授的《澳大利亚民族志》一书于今年 5月出版 ,本书的出版无疑将有助于大会的筹备工作。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还存在着少数原住居民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成分异常复杂。1 973年 1 1月 ,澳大利亚正式采纳“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30多年来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亚洲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十分有利于澳大利亚接近亚洲 ,并促进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尽管澳大利亚在生活方式上与加拿大和美国有相似之处 ,但澳大利亚经济…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公民身份研究在过去一二十年间出现了由政治—法律维度向文化维度转向的趋势。文化公民身份研究强调,仅仅把公民身份理解为政治—法律意义上的成员资格,就排斥了文化非主流群体,恰恰违背了公民身份的包容理念。但是,这种把各种文化群体整合进一个共同体中的努力势必会因群体的文化差异而导致冲突,因此,寻找超越所有文化之上的一种新的文化便成了文化公民身份理论家奋力努力的方向。理论家们建议,应该通过广义的教育,在公民中发展出一种以反思和沟通为根本的、开放性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文化。文化公民身份探讨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一场基于教育的漫长革命,最终摈弃资本主义,建立伦理社会主义;以互联网等新媒体为特征的文化全球化浪潮给这场革命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文化公民身份理论的发展理念为新的认识和研究指明了一个重视公民主体性和人类关系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6):73-78
身份认同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个体自身的同一性问题到个体对于群体的归属问题,再到强调个体身份认同的社会范畴化问题,并同时伴随身份认同研究的多元嬗变与分化过程。其中,关注以族群/民族、宗教等文化身份为分界的认同问题成为学者们应对世界冲突难题下的研究焦点。由此,对于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最终目的应是为了分析身份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以及在身份互动过程中的认同分化与整合进程,为寻求化解和消除群体与社会在互动过程中国对民族、宗教等单一文化身份的强调而产生的偏见、排斥与对抗的方法与机制提供理论与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宗教生活中的多元主义整个19世纪中叶,圣经的有神论强烈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无疑是基于教派主义信念并且是新教主义性质的。然而,美国的文化结构却包含了其他圣经传统,至少在这个时期,宗教与文化多元主义是被规定在这种圣经文化之内的。圣经的有神论提供的共同道德遗产并不意味着各种传统可以在美国文化中和睦相处,在主要的宗教传统中存在着一种教派分裂。19世纪反天主教主义和反犹主义曾流行一时,这种新教、天主教和犹太教传统的对立经常以地区、伦理和社会阶层的差异为基础,然而,就其所涉及的群体来说,对这种对立的理解几乎都是宗教意义上的。因此,19世纪中叶美国生活中的多元主义主要是围绕着宗教教义、教会会友构成的文化轴心运  相似文献   

15.
今日全球化这一世界境况要求哲学思维的跨文化转变.跨文化哲学指称一个新的哲学工作领域.跨文化性概念标志一系列文化相遇的基本范畴:文化身份与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多元主义与普遍主义,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特有性与陌生性以及跨文化解释学等.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计划是一种理念、假设、路标、目标和一种普遍的哲学交往过程,因此,世界哲学并非有朝一日可以存在于客观形态的某种统一理念之中.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摆脱了所有排他性的绝对效应要求,在开放的视域中,提供了人类能够借以理解自身不同来源的一座平台.  相似文献   

16.
在制度与公民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有好制度才有好公民,有好公民才有好制度"的悖论,为解决这一悖论,柏拉图引入哲学王的概念,卢梭则引入立法者的概念.柏拉图和卢梭在解决上述悖论方面存在两个主要差异:在由谁来确定共同善的问题上,他们存在着唯理智主义与唯意志主义的差异;在依据什么来塑造理想国家的问题上,他们则存在着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差异.最终,柏拉图和卢梭都不得不求助于神意来支撑他们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今年五月,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规模种族冲突表明,种族、民族集团之间的相互隔离和对立,已经到了难以缓解的地步。在西欧发达国家,今年以来主张排斥外国人的极右势力,在各种选举中获得多数,一举登上了政治舞台。在原南斯拉夫和苏联,由于民族对立的激化,导致了联邦的解体。这种起因于“文化”和“种族”的冲突,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这一严峻的现实,与近年普遍主张的“与异质共存”、“多元文化主义”、“共生”思想截然相反,表明实现“多元文化主义”和“共生”是极为困难的。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科学文化中,狭隘的真理观导致了真理与民主的对立.在绝对主义真理观的影响下,某些极端的技治主义者为保证科学研究的效率,极力反对科学的民主化,但这不仅无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而且削弱了科学的发展动力.在相对主义真理观的影响下,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为倡导科学的民主化,极力消解科学的真理,但这又为"庸俗的民主"洞开了大门.实用主义真理观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的偏颇,在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保持了必要的张力,揭示了科学真理与商谈民主之间交融互补的深刻关联,从而为科学文化的建构提供了一条颇具启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公民身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传统两种解释范武都陷入了一种自身难以调和的困境.两种范武的内在紧张,根源于公民与国家的不同价值趋向.我国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的缺乏,已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制约因素,公民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宣扬人格独立、崇尚宽容精神和强调政治参与.公民文化作为一种民主文化,对于政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农业文明为基石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缺乏公民文化的资源,因而公民文化的培育需要公民教育,在新时期必须探寻公民教育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邱仁富 《学术交流》2007,(11):37-41
和谐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全体成员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文化共生与和谐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谐文化是在文化共生基础上形成的高级形态,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文化共生具有结构性的特征,其横向结构表征为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多元文化共生,国家内部多民族文化之间的多元共生,不同文化群体的共生和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共生;其纵向结构表征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之间的共生;其立体结构表征为文化共生的形式维、内容维与和谐维。和谐文化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包括低度和谐、一般和谐和高度和谐,它是由初级不断向高级发展的文化形态。文化共生的结构性与和谐文化的层次性昭示了多元文化发展的递进式、螺旋式上升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