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6):1-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媒介各不相同。改革开放后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新问题实质上是传播运行模式的合理运用问题。为此,需要采取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介,打造线上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统一战线";增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与传播媒介队伍的对话与合作;加强传播媒介的监督和管理;协同发挥新媒介与多媒体优势等举措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既具有一般理论传播的普遍性,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特殊性。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呈现出四大基本规律。在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传播的首要前提;根据不同类型媒体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传播媒介,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实现;按照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抓好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内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传播的重要策略;马克思主义开展与异质思想和各种错误思潮的碰撞、对话、融合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三者涵义以及相互关系出发,论证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思想在于实现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大众实际相结合。只有实现了这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2):15-18
从宣传教育语境下,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有利于国家健康全面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和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宣传教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要进一步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的教育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的教育方法、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的组织体系、转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5.
吴佩芬 《社科纵横》2012,(8):134-136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取得实效,应着力于打造一支既能"深入"更能"浅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着力于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辩证地认识和判断;着力于改变不分层次、"一刀切"的模式;着力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体载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李少斐 《社会工作》2011,(24):94-9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本质上是传受双发、平等双向的思想互动过程。大众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生动力源泉,应通过建立健全相应传播机制,增强传受双方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发展完善传受双方主体人格,以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命题之后,党提出的立党立国的又一重大科学命题。科学分析与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依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逻辑关系,这对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诠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立论基础和科学内涵,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诉求,探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与方法,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从传播手段和载体的完善与创新、大众化主体与主导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有效途径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刚 《创新》2010,4(3):17-20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性质、时代主题、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发展着的时代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系统。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双向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体现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显性传播形式到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并运用的良性循环过程。而网络舆论作为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关键动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的既具有导向性又具有反制性。本文着重探讨网络舆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态过程中的双向性问题,以期为下一步探究如何发挥网络舆论导向性,并将反制性转化为导向性的策略做好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能否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胜利推进下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理论根基能否在人民群众中得到认可和传播。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读和思考是一个既有迫切理论需要,又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网络传媒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传播的交互性极大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传播模式,但同时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网络传媒的互动性、主动参与性以及超时空开放性不仅可以疏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交流渠道,增强大众认同感,而且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时空范围。  相似文献   

13.
朱哲恒 《创新》2011,5(3):18-22,1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思想理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应更具辩证性,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有所为,才有所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应准确把握世界的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准确把握中国的时代方位,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应准确把握大众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也有着不同的规定性与指向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要求是将理论的大众化传播转变到关注理论本身的大众诉求,进而满足大众诉求,获得社会主体的认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式为"大众诉求-主体认同".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7):78-8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转变理论研究的话语表达方式,使之成为人民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修辞问题,更是当下学术研究如何呼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样本=全体"的大数据时代正在重构着人们的认知模式,这势必会给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带来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6.
陆海霞 《创新》2012,6(5):21-23,41,126
全球性金融危机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迎来了发展契机。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现实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继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增长的大众理论需求和日渐多元化的宣传途径,使得构建适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言语的诉求显得日益迫切。从宣传队伍、表述形式和宣传言语等方面着手的言语构建,将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为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总是与马克思主义观紧密相连;从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意义至少表现在学术、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现实与文本相联系、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管仕廷 《社科纵横》2011,(10):10-11,14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表达;红色文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桥梁与媒介;红色文化具有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马克思大众化,通俗的来说,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由从抽象的理论的形式转化为具体的、通俗易懂的,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所接受的实践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从宣传教育、政策、文化以及实践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邱荷 《社科纵横》2011,(8):28-31
以数字化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以数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善体系、形成模式、夯实基础、创新方式,并处理好意识形态共享与分有的关系、信息控制与选择的关系、数字化传播的形式与效果的关系、舆论宣传者与信息提供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