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家安全"到"国家主权",从一般国际法原则到国际海洋法制度,综观菲律宾政府对南沙群岛主权主张的演变,其所提出的"证据"与"理由"均属其历史发展及民族主义情绪下行政或立法的产物。随着国际政治现实变化及国际法发展,菲律宾政府的法律主张从单方面依据国内主张或立法,逐步转变为寻求国际法支持,并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制度靠近。未来随着国际法发展、菲律宾国内行政实践以及立法的变化,仍有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主权范畴再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主权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政治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加带来了新问题 ,二是由于全球化的新进展。本文的讨论包括两个方面 ,即主权范畴的基础作用和主权范畴的充实与进化。  相似文献   

3.
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是甲午战争遗留下来的、与"二战"后美国横加干预密切相关的岛屿及相关海域的主权争议问题;是涉及到民族感情、地缘政治、资源能源、台湾问题等容易影响中日关系全局的局部敏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敏感问题,促使中日关系健康发展,首先需了解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历史真相的来龙去脉、正确的国际法解释,并对容易引起误解的若干问题加以必要的说明与澄清。  相似文献   

4.
主权构成:对主权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主权本身的所有与执行的二重权能以及主权内涵的历史演变 ,将主权从构成上区分为主权所有权与主权行使权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既相互区分 ,又相互联系。其区别表现为两者在权能、地位、主体、性质等方面的不同。其联系表现为主权所有权是主权行使权的基础 ,而主权行使权又是主权所有权的权能体现和实现形式。依据分离是否是主权所有者自愿进行的这一标准 ,主权行使权与主权所有权之间的分离模式有主动分离和被动分离两种类型。主动分离有利于主权所有权的实现 ,而被动分离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对主权所有权的损伤。研究主权构成对于主权理论的研究和对主权现象的分析 ,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主权包括数据主权,后者是前者的新发展和重要方面。网络主权和数据主权的确立,并不是理论演绎的结果,而是经历了一个国际博弈过程,并由特定的事件推动。美国提出“全球公域说”,提倡互联网自由,实质是利用其互联网技术优势主导网络空间。我国通过法律制定维护我国的网络主权和数据主权,从而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要充分理解我国维护数据主权的制度背景与制度理性,提高遵守《数据安全法》、维护我国数据主权的自觉性。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坚持相对安全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数据跨境流动制度,并最终促进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绝对主权到实效主权: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对主权是在 1 6 -1 7世纪欧洲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一个概念 ,在其产生之初 ,曾对反对神权 ,确立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后来也一度支持了欧洲的殖民扩张。二战后 ,主权平等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其内涵也开始向经济和文化领域拓展。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浪潮给主权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绝对主权理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 ,重新审视主权原则 ,树立实效主权观念 ,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南沙群岛主权争端及中国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20世纪70年代以来,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诸国对整个南沙海域或其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并出兵占领大部分岛礁,掠夺自然资源。美国的介入和日本的“关注”使该地区的国际局势更为复杂,出现对中国不利的趋势。中国的对策在于,在强调“主权在华”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防建设、双边谈判及与相关国家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  相似文献   

8.
朱建荣 《日本学刊》2013,(1):22-38,157
围绕钓鱼岛主权争端,日方善于运用国际社会易接受的形式并以国际法做包装为其主张进行辩护,还经常采用某些技巧掩饰其弱点。仔细研究分析其主张的依据可知,日本所谓1895年"合法先占"钓鱼岛的主张存在着三个结构性缺陷,即"无主之地"一说满是漏洞,战争中攫取领土不为国际社会承认,所谓"编入领土"的手续不合国际法。至于1895年以后70多年的主权争议,日方攻击中方的"三大利器",实际上都站不住脚。进一步考证日方资料,并吸收台湾方面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可以更加充实中方的立场,有利于中日两国在新形势下达成新的平衡,重建友好。  相似文献   

9.
刘胜题  赵芸 《浙江学刊》2007,152(1):147-151
主权经历了主权观念—主权概念—主权理论的历史逻辑嬗变,主权原则在国际法上仍富有强大的生命力,经济主权原则是国际经济法的首要原则。国际银团贷款涉及的主权是一种经济主权。国际银团贷款中的主权风险包括国家行为理论风险、主权豁免风险、“卡尔沃主义”风险、主权债务的独特风险、国家和政府的继承以及承认风险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结合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价值取向,系统控制国际银团贷款中的主权借款人引起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0.
胡莹 《社科纵横》2014,(5):44-47
作为对新自由主义粮食体系的批判与反思,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代表提出了"粮食主权"这一概念,以保障自己生产和消费粮食的权利。该倡议很快在包括国家间和跨国间的各层次广泛传播,成为一场寻求粮食生产体系本土化和民主化的社会政治运动,成为全球化时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黄正华 《探求》2006,(4):17-20
主权是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目的和手段的表达,一个完整的主权概念应该包含着这两方面,由于主权是对国家特性的描述,它不能由某个人或某部分人来承担。同时,虽然主权概念具有历史性,但用它来理解当前国际政治现实依然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以领导人表态、法律文件和议题地位为衡量标准,可以发现,1962年至今菲律宾对沙巴地区主权争端的态度呈现出从强硬到缓和再到象征性声索的降级过程。菲律宾政府基于议题、国内、双边和国际四层次要素的考量确定了其主权声索的行为逻辑,形成了在反复中逐步降级但又无法完全消失的“沙巴问题”。这一过程表明,菲律宾对主权争端的政策既有其复杂性,也存在进行可控管理的可能性。充分认识各层次要素及基于此菲律宾政府的政策形成过程,有利于对未来菲律宾整体外交政策进行更加准确的研判,有助于中国妥善处理涉菲有关争端,在维护主权同时推动双边关系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卢梭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人民主权"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权思想的思想理论前提,人民主权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在经历欧洲1848年革命、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主权思想进行了彻底改造和本质性的超越,强调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权思想,把人民当家做主规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这充分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权思想的强烈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田晓萍 《社科纵横》2008,23(8):79-80
WTO在运作实践中.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强国和弱国的经济主权和国家利益产生极不平衡的后果.主要体现在制定规则的实际决策过程,争端解决机构解决纠纷的实践倾向,以及协议实施中不被严格遵守等,有鉴于此,我国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在WTO中最大限度维护我国的经济主权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5.
格劳秀斯希望能够限制战争,并通过为战争立法,使人类尽可能免受战争灾难。出于这一考虑,其主权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首次从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层面对主权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而且在阐释主权内涵时体现出非常鲜明的限制战争的理念。格劳秀斯意图通过约束发动战争的主体来限制战争,其排斥人民主权的目的也在于限制战争。格劳秀斯从国际法层面立法限制战争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现代国际法中废弃战争和禁止战争思想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6.
2013年日本的国债余额达到以1008.6万亿日元、GDP占比为247%,位列世界第一,备受国际瞩目。甚至有学者断言,下一个爆发主权债务的国家必将是日本。因而研究日本的主权债务问题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日本的国债发展史,利用跨期预算模型结合相关数据实证检验日本经济所能承受的最大债务规模,并和现实债务规模对比指出其不可持续。本文结合数据和分析,批驳了"日本债务规模可持续"观点的相关论据,给出了日本必将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判断,并分析阐述了对我国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卢梭及其人民主权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娟芝 《社科纵横》2006,21(2):106-107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社会契约论》作为政治哲学代表作,深刻批判了封建法权观点,全面阐明了关于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学说和人民主权学说。他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主张,为资产阶级使用“以暴抗暴”的原则推翻封建专制树起了一面政治大旗。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局限性,卢梭人民主权思想虽有为“人民”争取权利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进步性,但这种民主对广大被剥削、受压迫的人民来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一种空洞的许诺,所谓全体人民享有主权也只是一种幻想。  相似文献   

18.
薛迎春 《太平洋学报》2011,(6):F0002-F0002
郑海麟教授,195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1982年获中山大学哲学学士.1987年获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1988年起,先后在深圳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澳洲雪梨大学亚洲研究院、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近代史研究室、东洋文库近代史研究室、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教学及研究工作,专攻中日关系史与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19.
佚名 《东西南北》2012,(19):64-65
中国和日本为钓鱼群岛争得不可开交,然而,不但钓鱼群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副的一部分,与之相邻的琉球群岛同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中国趁机收回了台湾岛、钓鱼群岛,但是,为何没有收回琉球群岛呢?  相似文献   

20.
英国思想家休谟认为一切伦理学体系都犯有由"是"与"不是"的事实判断不加分析地转换到"应该"与"不应该"的价值判断的一元论逻辑错误,即所谓"休谟问题".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休谟问题"在于,将价值应然性的"公意"、"人民主权"简单归结为事实实然性的"多数人意志",将人民主权极为复杂的实现路径简单归结在了"多数人意志"一条路径上.事实上,人民主权的实然表现不是"多数人意志"而是公民权利,现代民主宪政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如何将抽象的人民主权回复到现实的人权、公民权利.正是由于卢梭的这种逻辑错误,导致了一系列民主灾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