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存数不多的岭南石刻作品却开启了认识元代士人形象的另一扇窗。元代岭南地区士人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兴学,弘扬儒家传统文化;他们通过树立学习榜样、接续诗文传统、扎实行政等方式传承并实践着古代士人之职责。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过几件借王阳明来激励斗志尤其是抗战将士之士气的事例:1939年3月28日周恩来以祭祖扫墓的名义特地到兰亭拜谒阳明墓,并向社会各界发表了著名的抗日演讲;1935年至1946年5月蒋介石等人多次视察修文阳明洞和贵阳阳明祠;1937年底至1938年初国民党28军军长陶广整修阳明墓并撰写碑文;1939年至1945年蒋经国多次赴大余、丫山、灵岩寺等地视察,并于1946年9月24日陪同蒋介石游览通天岩,两天后又陪同蒋介石等人赴孝女埠阳明去世地凭吊王阳明。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华夏文化中有关服饰的独创性传统,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历史时期的服饰外形、设计理念、社会功能等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认为,中国人将服饰文化归源于黄帝,这是中华民族重祖法古的文化特色;中国历代都有《舆服制》《车服志》等法律规章来规范社会不同人群的衣着,等级管理制度注重突出社会价值,服饰代表身份地位是中国衣冠之治的传统;中国服饰文化的特色是承载着沉重的政治包袱,服饰是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装穿戴进行社会管理,维护等级秩序是衣冠之治的内容;古代帝王的衣着要处处表现信奉的伦理教化,官员们用冠服表达职业理念和道德崇尚,衣衫在质料、色彩、款式、花纹等方面赋以天道、伦理、身份地位、品行情操等诸多涵义,服此服而思其理是衣冠之治的道德教化功能;孙中山创制的中山装注重卫生、方便、经济等理念,结束了传统的衣冠之治观念,应该成为汉服运动中关注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系统、丰富而深刻,其中的“八常”精神内蕴:循常题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结合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指出语言学在森林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同时以湘西为例,提出从语言材料出发进行森林文化研究的有效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语言学视角下的森林文化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7.
每一种民间习俗的传承都有其特定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原因机制.哭嫁这种在现代社会还广为流传的民间风俗同样也印证了这一点.本文认为哭嫁是婚礼的辅助仪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现代哭嫁应该更多地发掘其艺术价值,使其可以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传承下去,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优秀本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的是《论语》的英语翻译问题,重点是分析"意译"的翻译方法,研究的视角是系统功能句法。通过对一些《论语》英译文进行功能句法分析,对采用"意译"翻译方法的利弊做了一些讨论。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很多《论语》著名翻译者都采取了意译方法来翻译《论语》。本研究的启示是:句法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论语》的英译本,也可帮助我们评估译本,同时揭示译者的语言选择及其意义表达的动机。  相似文献   

9.
新型职业农民是贫困地区脱贫奔康核心主体,是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命脉和根本,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 成败。凉山州之所以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短板之一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人数稀少、培育滞后。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高质量 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径。在资料收集、实地走访、召开相关部门座谈会等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意 义,并对凉山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凉山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凉 山高质量精准脱贫,如期实现全州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农业产业发 展的核心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有着时代烙印的各类称谓可以说繁若星辰。其中词尾为“下”的一组称谓名词,如“足下”、“阁下”、“陛下”等,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谦逊的一面,又蕴含着产生它们的特定历史文化内涵,并且还起到了“因卑达尊”的交流沟通功能。就上述这组称谓术语的起源、本义、指代含义以及各个称谓的演化轨迹等,通过征引史料分别进行分析与考证,可有助于认识它们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广州市的4家日报为例,采用量化分析的方式对我国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这个弱势社群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实证考察.分析的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城市报纸是否为"农民工"这个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提供了机会和空间?笔者尝试运用3个量化指标,力图勾画出我国当代城市报纸在"农民工"新闻报道上的总体现状,并揭示城市报纸为弱势社群提供公共表达的表现.在实证考察的基础上,评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媒体在弱势社群新闻报道上的已有优势和不足,提出了在新闻常规实践中开拓弱势社群之公共表达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