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彦君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141-142
本文深刻阐述了女性文学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并分析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征,最后针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局限提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尤雪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1):151-152
20世纪中国文学历经了从挣脱古典到拥抱现代的文学嬗变过程,折射出璀璨夺目的人类文化精神之光.它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需要源源不竭地延续下去,根据"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的文学发展规律,21世纪文学的最佳选择是实际也很可能是走多元并存、"和而不同"的道路,即不失母民族血统的"文化混血". 相似文献
3.
文学中的民俗研究现在已成为前沿研究课题,民间故事的主题和民间信仰是如何被写进文学作品的,是出于作者的本能还是他们的深思熟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涉及到文学与民俗的历史渊源、文学家对民间故事的改写和文学中的民俗研究的种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李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
基于对21世纪1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代表性著述的调查,探讨了目前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得与失。文学发生学与文学的现代性辨认、向左翼回归以及知识分子研究与文化研究是目前学界的三大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表现出与西方思想资源译介的对应关系和与中国现实的紧密顒合两大特点。学科的自觉与研究边界的自省当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英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7-139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与道德观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路春娇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1-75
纸扎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其与华夏民族的民风民俗紧密相连。纸扎文化缘起于原始宗教的巫术祭祀活动,后随着汉代纸张的发明与普及,实体纸扎逐渐产生,并在宋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至今,仍有多个地域存在着纸扎文化。总体来说,民俗纸扎是古老的华夏民族民风民俗的延续与展现,是"活化石"。 相似文献
7.
路春娇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1-75
纸扎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其与华夏民族的民风民俗紧密相连。纸扎文化缘起于原始宗教的巫术祭祀活动,后随着汉代纸张的发明与普及,实体纸扎逐渐产生,并在宋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至今,仍有多个地域存在着纸扎文化。总体来说,民俗纸扎是古老的华夏民族民风民俗的延续与展现,是“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黄晓鑫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59-160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我国社会文化的主流成分就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在传统意义上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的大众文化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渗透到社会各界人们的思想当中。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文学自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文学内容与形式上面,还体现在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这一层面上来。 相似文献
9.
吴翔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90-99
在百年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儿童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具有同源、同质与同向性。两者同属新文学所开创的“人学”系统,因而具备先天性的一体化关联。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受到现当代文学的话语支持和方法引领,但并未丧失主体性。两者的一体化扩充了百年新文学的深层结构,彰显了其现代化与民族性的精神品格。对概念及关系的认定是进行一体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历史化的动态语境中厘清两种文学互通的关节与资源,界分与融通是实现其一体化研究的重要步骤。要修正一体化的缺失和弊端,有必要强化各自的主体性意识,补全一体化与主体性的学理逻辑,从而发挥其系统的生产功能,为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李晓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艺术上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女性作家主体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叙述话语的转变 ;小说、散文的文体变革。现实精神始终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内核 ,现代意识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品格。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话语则由欧化倾向和理性色彩向感性化、叙述化转变。女性文学在文体上由模式型、传统型向实验性、多样性转变 相似文献
11.
毛海莹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3):33-39
现代文学江南作家塑造了一系列江南乡村女性民俗形象,并将婚姻、生育、信仰等民俗巧妙渗透于女性形象刻画之中。对女性的发现与民俗的书写一方面反映出现代文学江南作家对吴越文化精神的深刻体悟与承继,另一方面也可透视现代文学江南作家深厚而独特的民俗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12.
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郜元宝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5-24
中国现代文学的上限应该定在晚清,而非"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并未止于1949.1949只是政治划界,此后中国文学发生了许多激变,呈现出复杂的现代性样式.晚清至今的中国文学仍然属于尚未完成的现代.通常所谓从"五四"到1949年"现代文学"应该作为特殊的学术史概念来使用,而1949年至今的"当代文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文学批评而非文学史的概念.以往所谓的"现当代文学"只是一个暂时性的提法,似乎应该为重新作出解释的现代文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付祥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88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的存在形式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载体、文艺观念等不断扩展,不同时期选本的分类不尽相同。可以按照功能、载体、专题、文体、时间、民族、语言、地域,把迄今为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分作八个类别。 相似文献
14.
朱丕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5-18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宋晓英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1):51-55
从欧洲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看,他们更加注重凝聚着东方哲学和美学精髓、体现汉民族文化本真语言特性的作品,同时把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分,关注其历时性的发展进程以及东西方文学理论和现象的相互影响和差异。但是欧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系统的研究体系。欧洲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理论视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杨晶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6):919-921
现代女性革命小说丰厚的文化价值应该重新予以认识:虽然现代女性革命小说有其局限性,但是,该类小说的创作在促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女性传统和创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现代女性的角色意识、现代女性的心态、现代女性的审美取向、现代女性的话语,对推动“五四”女性文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道德叙事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光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2):70-75
中国近现代文学真正的“宏大叙事”是道德叙事。近代文学道德叙事的实质内涵表现为“道德至上,私德优先”。五四文学虽然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叙事转换的革命性标志,但传统道德的某些根本价值原则仍然在深层结构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即使对新道德的高扬也在道德/艺术思维方式上与传统道德叙事纠缠不清。一方面它是“道德至上”审美原则的超常延伸;另一方面它又将近代道德叙事发展为审美上的道德实用主义叙事。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福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3):76-81
"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成为主要的话语资源之一,与文学地位的日益边缘化、西方主题的中国语境化、文学批评的自我封闭以及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回归有关。"文化研究"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它突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意识,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它开拓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惯性视域,强化了文学研究的开放性和伸展性;它淡化了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经典观念,把非经典、非精英文化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当然,"文化研究"也还存在着如何转化、如何批判和如何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苏永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8(1):124-129
整个中国文化由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三个层次构成。民俗文化属于下层文化的范畴,其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反抗精神与平民精神。民俗文化的这种精神特质对中国文学精神的现代转型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2):149-15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大众化背景下,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困惑.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首先应该体现出对人文性教育的坚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文本阐释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