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结合”表明,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持续致力于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这些“文化基因”走向大众化、时代化;另一方面,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吸收传统文化的精粹,并将其转变为标识自身特质的“政党基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与马克思主义走向民族化辩证地统一在从“文化基因”到“政党基因”的转变过程中。在此,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秉持的执政为民、人民至上、取信于民、公平法治、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优良传统与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实现了现代转型,成为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与价值归属的源起,是党凝聚民族、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三相”文化是铁人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命“绵延”;同时铁人精神也在“三相”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三个鲜活的生长点。这“三个生长点”就存在于“三相”文化创生中三个根本性的模式转型之中。 相似文献
3.
人们达致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所走过的路径是不同的。这些不同路径指向一个新文明方向,在这一总方向下,三个"面相"可以整合形成一个新生态文明的"三维一体"结构。在"三维一体"的理解模式下,不同路径、不同"面相"的生态文明是"三维一体"生态文明在不同方向、侧面展现的形态,其本质内容是一致的,各路径各侧面的理解可以相互协调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5.
中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文学演进,经历了从启蒙到世俗的文学转型。"80年代文学"的个人话语指向人性、欲望、生命、尊严、价值等审美要素,对于苦难的审美观照具有启蒙的批判价值,同时具有修正启蒙话语的审美功能。世俗在"90年代文学"的表现更为突出,出现远离公共话语的消费化、"非历史化"和个人化的"个人化写作"。进入90年代,作家更关注文学的个人、自由和自己,文学的内容更多地包含个人体验、个人记忆、个人生活和个人价值。"非历史化""非社会化""价值悬空"等倾向让文学远离公共生活和公共话语,审美解构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文化建构。要警惕"个人主义"发展到"自我本质化"的倾向,这是考量个人与社会、文学与市场、"80年代"与"90年代"等关联问题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文化元关键词,“体(體)”的本义指骨肉相连、血脉相通的生命之躯.在“人”(人之生命存在的类自觉)和“身”(人之生命存在的主体性自觉)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体”概念是对人之生命存在更具体内在层次的自觉.当“体”用于描述人自身时,多指与心相对的肉身性躯体;当“体”引申指人生命以外的其他事物(如文章)时,则是对事物具体存在的整体呈现.由此形成“体”关键词的两种表义模式,即“心-体”相对模式与“异‘体’”相对模式.“体”用之于文论,称文之“体”多为彼此相对之“文体”,各种辨体理论即是彼此相对的文体关系之体现.据此表义特征并征诸众多文献,可证作为文论关键词的“文体”的基本内涵是指文章自身的整体存在,并在具体语境中呈现出丰富的特征、构成及层次.与此同时,当以“心-体”二分关系比照文章内在构成时,“体”也可偏指与文意相对的外在直观形式.但“体”的偏指义与基本义并非同一层次的概念内涵:源自文化元关键词“体”的自身整体存在,才是“文体”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7.
“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政治文化意识——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特征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十年代独特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因其成员共同的政治文化意识,使三十年代文学群体事实上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呈现出“亚政治文化”形态,或体现出“亚政治文化”特征。在这方面,对三十年代自称为“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群体来说,也未能成为例外。本文通过三十年代“自由人”、“第三种人”文学群体所呈现出的“亚政治文化”特征的揭示,论证了在三十年代特殊政治文化语境中,文学组织或文学群体的政治化趋向的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8.
以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整合为视角,由于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内在冲突、我国“二元整合”传统的历史惯性以及国家法内部的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对法制资源的整合实行的是“二元整合”模式。这带来诸多方面的问题。对此,可借鉴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法国、德国、瑞士、日本等的经验,从实体互动、程序互补和文化互联三个方面对我国国家法和民间法进行“一元整合”。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文博事业取得新发展;"职工书屋"建设全面提升、广电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群众性的场地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农牧区群众文化需求趋向多样化。但基层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基层文化建设不平衡;多头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不足、水平偏低;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内容单调、活力不足。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与举措是,以"文明青海"建设树立青海新形象,提升青海在全国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王金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174-177
爨氏作为汉唐时期南中大姓中的重要一支,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重视。现阶段对于"爨"的研究逐渐由"史"的视角进入到"文化"的视角,但从众多研究成果来看,只是形式甚至是词语上的转变。对于爨文化的研究不仅要解决爨氏的兴衰、爨地的区域、爨区的民族族属以及中原王朝对南中地区的经营等问题,更要解决爨文化的内涵、变迁以及地域关系等问题。在理论方法的运用上,更要注重多学科的交叉,注重运用区域社会史的相关理论方法,进而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11.
从“青花瓷现象”看国人的文化回归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的一个典型代表系列,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挚爱,它对全球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频频引发"文明冲突",在此背景下,文化危机、文化回归与文化认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青花瓷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正是"文化危机"问题日趋严峻下的国人大反思、大讨论。国人开始"回头看",寻求自身文化的立足点——民族文化,寻找文化自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以"官本位"政治文化思想为主要特征的。金观涛先生在《在历史表象的背后》一书中全面刻画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环环紧扣所形成的超级稳定的、保守的封建制度。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本位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客观政治过程的观念意识,是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 相似文献
13.
"结构"是"文体"范畴的重要因素,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其实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批评大多都很重视作品的结构。在谈及作品的结构时,西方的文论家常常使用"organic unity"(有机统一体)这个观念,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则往往使用"体"这个范畴,并且两者都把作品的结构看成是如同人的身体、生命般的完整存在。可见"体"和"organic unity"在"结构"这一层面上可以沟通。尽管如此,"体"与"organic unity"仍然有着原初的分歧。"organic"经历了从工具、机械到生命、器官的词义演变,并且这整个过程一直都处在科学的、理性的视野之中;而"体"的源与流则始终贯注着盎然的生命力,充盈着"近取诸身"的原始诗性智慧。可见两者又可以相济互补。在这个意义上,"体"的内涵应该进行一次现代性的转换,亦即转向"结构"这一新义,并与西方文论中的"结构"观点以及"organic unity"概念相互赠答。而事实上,"体"的原始意涵本来就有"结构"之义,所以"体"的现代性转换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1930年代以《青年界》杂志为代表的文化启蒙力量通过阅读世界传播现代文化,以“新”文化而“新”青年,是对五四新文化启蒙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其突出特征表现为:服务青年的平等意识,塑造青年的问题思维,开放融合的文学景观,成就青年的文学导向。返观1930年代文化语境,文化高压对启蒙空间的禁锢,对新文化启蒙的精神传承及“启蒙”与“救亡”主题的裂变成为造就时代文化启蒙图景的重要因素,也说明了“救亡”与“启蒙”两大主题在中国现代发展进程中的“一体两翼”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到泛山东半岛城市群——按十七大精神探讨“一体两翼”战略下的“一体”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据此探讨"一体两翼"下"一体"城市群发展战略。即把"一体"的核心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成在全国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足、核心竞争力强的区域之一;适应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把"一体"培育成为国际竞争力强的城市群——泛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一体两翼"战略下探讨日照和东营在"一体"和"两翼"间作为连接带的双归属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6.
肖华锋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3,(2):8-15,21
美国文化经历了一个从自觉到自信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包含了美国文化内外扩张与渗透两方面内容。美国化是美国历史上文化扩张与渗透的重要路径。某种程度上,它为美国对外文化扩张奠定了民族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杜艳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
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表现出超越时代、开放吸纳、不断走向未来的潜能及斩不断的强大生命力。文化重构实质是人格或人的价值观念重构 ,文化变革的关键在于调整和改变人格 ,即塑造“新民”或“新人”。儒家“新民”思想表明 ,儒学将随中国文化的变革而发生转化 ;近代梁启超“新民说”对儒家“新民”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毛泽东“新人”观中的儒家思想成分 ;邓小平“四有新人”观与儒家文化的自然联系 ,都表明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也表明儒学具有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并发生转换和走向现代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文化产业繁荣的同时,从整体上对城市及社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战略性观照,将文化的思维贯穿在城市的整体发展中的文化规划理论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需要。法兰克福学派从美学和意识形态两个维度对文化工业的勃兴进行了批判,不但为我们认识文化工业的文化意义提供了另一种思想坐标,同时也给我们进行城市文化规划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9.
20.
谍战剧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汲取了红色经典改编的经验教训,在对国共两党的历史书写和类型化策略诸方面的表现与运用上呈现出全新面貌,最终完成了对红色经典的类型取代。具备商业类型特征的谍战剧,在高潮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但只要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纠正对正史的歪曲和戏说,避免创作的同质化倾向,达到类型的突破和创新,谍战剧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