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共享单车所属经济范畴的争议问题,在共享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下,对共享单车经济学属性进行了分析评述。研究认为,由企业改造的闲置私人单车属于共享经济下的物品,此类共享单车发展需要企业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闲置单车投入社会以循环利用资源,提高社会闲置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融资新增产能并大量新投入使用的共享单车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共享经济,属于分享经济范畴;共享单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资本的趋利性所致,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政府应当对共享单车的数量、空间分布、停放等方面进行规划、监管和一定程度的控制,使其在不影响正常城市交通秩序和效率的情况下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8-56
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时代城市交通领域的新模式,它方便快捷和绿色出行的特点受到大众青睐。共享单车的出现满足了市民短程出行的需求,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共享单车的发展必然面临着各种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共享单车的管理,分析城市共享单车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违规乱停现象严重、无序增长导致公共资源浪费、资金不足,并基于多中心治理的视角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政府应加强管理,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应完善管理制度,发挥决定性作用;市民应积极参与和监督,发挥主动作用。这些探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实现共享单车"共享、共治、共赢"。 相似文献
3.
4.
随着共享单车在中国各城市的陆续投放,其产业链中下游的回收与转化问题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借鉴国内外固体和电子电器废弃物回收经验,提出生产责任延伸制(EPR)与征收环保税两种回收治理模式,通过构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借助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对两种模式下废弃共享单车回收的多主体博弈治理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各方主体的演化均衡策略及最优治理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三方主体最终将达到政府停止监管、企业选择生产责任延伸制模式、消费者参与回收的均衡状态;外生变量(消费者补贴、环保税和企业回收转化收益)对主体策略选择有显著的影响,且敏感程度依次增强。认为:在现阶段,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需对共享单车企业强制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使其承担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废弃物回收处理等阶段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责任。单车企业则应通过提供免费骑行次数或提高个人信用等多样化激励方式引导消费者参与回收。 相似文献
5.
6.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共享单车作为分享经济的新兴产物,很快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但由于共享单车乱投乱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地方政府频频出台"禁投令",让其陷入了一个禁治两难的局面.为有效解决共享单车治理中的困境,可考虑引入协同治理理论,在共享单车协同治理中坚持多元主体互动,秉承结果理念、顾客理念、共享理念,构建事前预防、事中协调、事后奖惩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王光荣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54-64
共享单车带着重重问题悖论式向前发展,虽然不断调整运营方式,但是依然面临停放管理、维护修理、回收处理、清退资金、治理能力等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制约着共享单车的发展,而且引起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社会损失。研究认为,造成共享单车发展困境的根源在于共享单车赢利模式与微利属性、技术手段与管理目标、社会依赖与现实条件、公共服务性与市场化运营之间的深刻矛盾。只有立足租赁自行车行业属性,重造商业逻辑,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共享单车才能摆脱或超越发展困境,才能成为城市交通体系中常态的交通工具,更好地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交通难题。 相似文献
8.
在共享经济进入单车行业之后,共享单车的发展引发了理论界定与管理实践等问题,对共享单车与共享经济的关系、共享单车市场横向与纵向竞合关系、公共单车与共享单车的经济社会影响、共享单车市场的规制政策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共享单车是人们出行方式在共享经济外延上的应用,共享单车市场上不同的营运模式引发不同程度的横向竞争,促使产业链从线上、线下的纵向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应利用市场资源对公共单车与共享单车进行合理配置,采用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协同合作模式;在借鉴网约车规制措施的同时,还需加强共享单车平台企业资产运营管理;针对消费者,共享单车企业应建立诚信制度和激励机制,政府应将消费者行为纳入社会征信体系,重点在于引导,消费者应加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履行相应的使用义务。 相似文献
9.
对2016年以来基于共享经济概念下共享单车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通过分析发现,国内对于共享单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及对策、盈利模式、有关法律制度、监管措施、出行影响等方面,而国外对于共享单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有桩公共自行车"相关问题的探讨方面。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一方面是行业发展的规律使然;另一方面,国外的研究内容和深度也为我国的共享单车、共享经济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Z2)
近几年,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号召以及共享理念和共享经济的助推下,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城市里,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随着各种品牌的共享单车大量无序投放,又带来了违法占道、乱停乱放、人为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负担。本文主要介绍了共享单车与现有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区别;研究了共享单车可借鉴的停放模式;特别是在越来越多的共享产品陆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更方便人们使用共享产品,创新设计了共享之家,它可以集结更多的共享产品,就像超市一样为更多的人们提供便利,并以共享雨衣为例设计具体实现方案;最后展望了共享单车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治理相比,大数据在优化城市交通资源配置、提高城市交通运转效益、创新城市交通监管方式、促进城市交通信息跨域共享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一优势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中更为明显。文章以此为出发点,以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大数据驱动的交通变革为案例,系统剖析大数据时代的城市交通是如何从传统治理走向智慧治理的。分析发现,大数据对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变革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交通大数据采集的准确率问题、平台的聚合力问题、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和存取方式问题依然制约着城市交通变革的进程。为此,运用大数据技术,让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参与、多样治理技术齐头并进、多种治理机制流程再造,是城市交通从传统治理走向智慧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的社会治理存在目标价值错位、多方协同有限、有效供给不足等现实困境.新时代志愿服务应以培育公共精神、积淀社会资本、化解隐患矛盾、协调多方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同构公共善思想基础、建立能动性回应机制、完善协同化运行体制等参与社会治理,从而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刘佳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9-16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与政策扩散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广州艾米农场、无锡田园东方、海南冯塘庄园等共享农庄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性案例,从中概述共享农庄建设的典型模式,并归纳共享农庄的协同治理逻辑及扩散路径。分析指出:在共享农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努力构建政府、市场、农村社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形成各主体联动赋能、良性互动的善治格局;在横向自发式的扩散路径中,政策学习与竞争始终是共享农庄政策扩散的关键环节,地方政府要善于从邻近区域的“政策样本”中汲取精华;在纵向推动式的扩散路径中,上级政府应通过完善支持机制、优化机制、“吸纳—辐射”机制等加速共享农庄政策扩散。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公共物品理论,分析了城市水务设施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城市水务设施的几种典型经营模式以及特许经营效率分析,指出城市水务设施实施特许经营,可以解决当前水务设施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问题,盘活现有水务企业的资产,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和运营管理模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力促进我国城市水务设施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建高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0-29
针对中国城市管理中遇到的同一地点共享单车数量过多、集中无序摆放妨碍正常的交通空间的现象和问题,对共享单车在深圳、杭州等地出现的爆棚现象进行分析,以中国的城市空间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等为中心进行了研究,并同日本、美国等进行了比较论证。研究认为,中国城市空间功能分区的产生发展主要由行政部门规划和设计,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城市的公园、医院等功能点单个规模大且总数少,空间分布稀疏,这样分布的功能点需要人们付出较多的空间移动来满足多种需求,容易导致短时期内人口与交通集聚,增加了交通运输量,造成交通爆棚现象;中国城市建成区的平均人口密度远大于日本和美国,但居住用地和交通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比重远低于日本和美国,中国城市中的人均交通空间严重不足,共享单车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原本紧张的城市交通空间;解决共享单车爆棚问题,不仅需要经营者改进技术,提高运营与维护能力,而且需要在城市空间规划时,扩大居住和交通用地比重,缩小医院、商场、公园等单个功能点的规模,增加总体数量,避免同样需求的人过度汇集于同一场所,均衡布置城市土地、人口、生产生活空间的结构,并适时调整和改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品供给方式与基层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丽芬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1):99-107
通过对农村不同公共品供给方式实践的考察,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供给理念。作为一种典型的“输入”式供给方式的项目制,因为忽视地方政府和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导致资源浪费和治理失效的问题;成都市推行的公共服务资金政策,通过将决策权下沉到议事会的方式,实现了公共品供给方式从“输入”到“嵌入”的转变。研究发现,普惠性的资金分配和弹性化的使用规则、需求表达和组织回应的制度化、村庄治理资源和治理手段的组织吸纳、群众参与和基层监督机制这四个层面的实践机制保证了公共服务资金具备公共性、权责性、合法性和透明性四个基本特征,从而体现了基层善治的基本要求,是善治理论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王志刚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122-125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性质产生了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大学教师、大学生、高校校园管理者、大学本体、政府、捐助大学的校友和企业成为内部效应的受益者,而社区、普通民众及其社会组织、其他企业则成为外部效应的受益者.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外部效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对于不同的受益者产生了文... 相似文献
18.
李新廷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4):289-294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关系到政府与市场之间功能与地位的调整与理顺,因而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背后体现的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取向,那么在理论逻辑上是要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第三方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石。目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存在着范围不清、关系不顺、法律不健全的制度现实,因而必须构建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和配套制度体系,以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肖静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11
社会治理是对传统社会管理的超越,是在充分肯定社会组织作用的前提下对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从公民主体性的视角来看,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诉求在于民众对社会福利和社会价值的共享,民众共享价值诉求需要通过政府、社会的合作治理的途径得以实现,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实现合作共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