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松 《重庆社会科学》2007,(11):37-40,45
多元现代性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到现代性具有内在差异的本质属性,发掘焕发其内部活力的机制与效能,同时为全球文化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建设性的思路。建构多元现代性应该立足于现代性基本立场,处理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现代性可以借助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维对自身局限进行反思,对缺陷进行修正,对积极因素加以深化。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包含着多种层面的意义,其内在的诸多意义,本身就相互抵触和冲突.现代性的冲突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讨论现代性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冲突和文化-技术领域中的冲突.前者的冲突表现为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意识形态的纷争;后种冲突表现为审美现代性和技术现代性的对抗,以及哲学领域中的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攻击.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性条件下文学价值多样性多元共处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首要原则是主体性自由 ,现代性具有自由、民主、平等、独立的特征。哈贝马斯认为 ,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导致社会分化 ,现代性即分化性。社会分化导致文化分化 ,文化分化导致文学分化以及文学价值取向的分化。文学价值多样性在现代性条件下多元共处、互补 ,具有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黄书光 《学术界》2012,(11):191-201,287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学术界逐渐衍生出现代性教化话语的多元态势。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教化思想先后登场,相互激扬与争鸣,呈现出教化与思想转型、政治变革的内在关联,凸显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性教化话语的复杂生态与理论走向,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张友庭 《人文杂志》2008,(2):175-181
本文引入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理论,将文明文化因素融入到中国的社会转型研究之中,旨在反思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一元线性二分范式转型论倾向,创新地提出"‘结构一文化'共生共变的转型实践观"概念,即通过实践取向和文化反思的理论建构以期发掘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世界意义,在理论反思基础上探索当前中国研究形成新的研究议题的可能性及其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现代、现代性概念的词源考察,分析了蕴含在其中的时间意识.在对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产生及类型的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于两者之间与生俱来的悖论,指出产生这种悖论的深层原因,并分析了一些现代、后现代之间存在的时间概念.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着我国乡村治理格局不断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方向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仍面临着政党整合能力弱、协同关系不均衡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艾森斯塔特在多元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所提出的政治发展理论作为现代性理论的新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同样也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提供新的解读方式与崭新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潮泉名剧《陈三五娘》戏文流变的事实,详细阐释在审美现代性视野的辐射下,该剧目的情节内容、精神气质和艺术表现在地方与中心、传统与现代这两对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的概念中的独特表现,并揭示这种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长期作为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理想,左右着世界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中国现代性就其对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来说,较之西方现代性更具“现代”性。在认识当代中国传媒问题时,必须将中国现代性的复兴及传播置于重要位置,使之被“他者”认知、接受,成为人类发展路向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活和现代价值的根本维度在于传统社会生活诸领域的去神圣化而转向世俗生活,政治、经济、包括科学都开始了围绕人自身的利益和幸福服务的目的。造成这一价值翻转的根源在于现代政治对自身的不同理解,本文对开辟"现代性第一次浪潮"的托马斯·霍布斯进行现代性发端的分析,说明现代政治哲学不仅明确拒斥了古代超验自然法传统,而且通过建立现代自然权利论体系,完全彰显人类自身的主体性地位,为启蒙哲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现代性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内通过对现代自然权利论的重构论证及其所产生的后果来探讨中国现代性问题,对中国现代性生成、中国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关联能够达成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11.
在与传统相对的意义上 ,现代社会的出现乃是一场总体性转变的产物。这场转变不仅涉及外部的制度安排 ,而且也给人的主体心态和精神气质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社会结构层面 ,现代性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自主独立的个人从群体本位的归属系统中获得解放 ;在心性结构层面 ,现代精神的生成 ,则展现为价值秩序的位移和生存标尺的重构。由于这种位移和重构 ,现代人置换了传统的评价标准 ,动摇了传统的人生信念 ,进而在历史变迁过程中营造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偏爱系统。  相似文献   

12.
尼采通过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剖析了现代文化问题的观念基础与价值根源,对作为传统西方思想内核的唯理主义与基督教道德进行了彻底批判,用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思想重估一切价值,提倡以超人为化身的新的价值理想,动摇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对现代西方思想范式的转换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现代性批判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现代化运动,把握西方文化的嬗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通常是指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等。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人们深信通过理性可以建立起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现代性是与传统性相对而言的,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而且是所有民族国家不可抗拒的共同的趋向。从上述意义上说,人类社会之现代性是同质的、普适的、一元的。然而,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说,现代性可以说是多元的。一旦抛弃了传统的简单的二分法思维,我们就完全可以承认现代性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4.
肇始于启蒙运动、发韧于西方社会的现代性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开来.而作为"现代性产儿"的社会学其产生、发展都与现代性的发展息息相关.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由现代时期进入后现代时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性上升期形成的现代社会学理论范式的两大传统--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当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解释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理论困境.与此同时,各种后现代学术思潮此起彼伏,社会学领域更是大师迭出,他们纷纷对现代性--这一社会学的母体展开反思与批判,以重建当代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和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一川 《河北学刊》2003,23(4):108-113
当前有关中国现代性的研究 ,忽略了它的基础问题 ,现在应当回到现代性的地面。人的现实生存体验正构成中国现代性的地面。现代性归根结底是人的生存体验 ,其基调是怨羡情结 ,含惊羡体验、感愤体验、回瞥体验和断零体验四种类型。从现代性体验可以对文学现代性提出一种新的分期 ,看到现代 1和现代 2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基本特征。从逻辑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法治基因,具有内在的法治逻辑,完全可以和现代法治理念相结合,成为我们法治建设的资源取向之一。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8.
论多元价值冲突在大学生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清华 《理论界》2005,(1):126-127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多元价值冲突,其主要表现为: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价值冲突在大学生中有种种体现,研究这些现象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中存在十大问题:(一)漠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多重难堪及其回瞥与怨恨的现代性体验。(二)淡漠了边缘文化存在的必要性。(三)无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对中国现代性的两种极端态度。(四)缺乏对西方现代性之悖论性与自反性的理解。(五)缺少对中国现代性之民族性的考察。(六)对审美现代性作了狭义的曲解。(七)忽视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码的文化立场与操守。(八)对民族化与世界化之关系做以化约化处理。(九)对反传统的极大误解。(十)急于建构一种十全十美的圆满的中国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现代白话作为语言系统的生成过程,以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对传统性的继承借鉴为个案来揭示现代白话文体的现代性特征。文章认为,胡适以传统白话为主体重建了现代白话系统,其理论促进了文言词汇及传统白话向现代白话的转化。“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性的追求不仅没有中断传统文化,反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