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动+之+名"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结构。文章以《史记》中出现的"夺+之+名"和"为+之+名"结构为例,以充分的理由证明前人研究中通过变换分析和古人的注释来证明"之"="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从而证明整个结构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2.
“名+名”形式单位形简意赅,基于对比视角探讨汉英同一语境同一客体“名+名”形式单位的认知共性及双方意合的差异,发现汉英同一语境同一客体“名+名”形式单位共有的体认属性有四个:体验基础、宏观的意合机制、宏观的制约因素、意合的结果;汉英同一语境同一客体“名+名”形式单位意合存在概念类型、凸显对象、具体路径三个层面的差异。对汉英“名+名”形式单位认知共性和意合差异的探讨有助于挖掘其意合的一般规律,以更好地认识其实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有效地表达强烈的意愿,在原有结构“宁+VP”的基础上添加参照项,整合成框架构式“宁+XP+不+YP”,这个框架构式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受自然音步双音化影响,表示主观意愿的“宁”和“可”近义连用,进一步词汇化为双音节词“宁可”。为满足韵律讲求对称的审美要求,在同一个框架构式中互相搭配的边框都使用双音词,“宁可+XP+也不+YP”等一系列框架构式产生,并逐渐发展成表意愿选择的构式家族。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6.
"名量式复合词"是汉语中极具特色的一类复合词(如马匹、车辆、船只),它是随着汉语复音词的大量产生以及汉语中量词的趋向成熟而形成的。目前学界对此类词已讨论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对于此类词的定义仍不相同;对于此类词的鉴别、认定也存在较大差异;至于此类词的起源,或上推到先秦,或着眼于近代,相差近千余年。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如:因为定义不同,于是鉴别认定各异,鉴别认定各异,故产生时代就不同。而产生时代看法不一,相应标准也就难以一致)。我们认为:对于这一问题,必须放在整个汉语史的历时层面上来考察,而不能仅停留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上的讨论。本文拟从汉语史的角度,从汉语词汇复音化及汉语量词的产生发展历史入手,比较各家对"名量式复合词"的定义,分析各家所举例词及鉴别标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想法,在此基础上,推测出"名量式复合词"的产生及成熟年代。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里,数词跟名词组合中间要加量词,不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这通常被看成是一般规律。但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数词+名词”现象,绝非个别例外。从数词来看,现代汉语中各类数词都有“直接修饰名词”的用法,有时中间根本就不能加量词。现代汉语的“数+名”组合不能一概简单地解释为“省略”或“古代汉语的遗留用法”;究其成因,有句法因素和语义因素,也有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8.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此为西晋“文章中兴”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张载、张协、张亢 ,此即“三张”。然其父之名 ,史传有“张牧”、“张收”之异说。其实 ,不少文献可以显示 ,“三张”之父乃张牧。确证此说 ,有助于了解张载之生平仕历 ,有助于读解张载、张协之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名+动"式组合一般表示主谓关系。一般来说,表示偏正关系的"名+动"式组合,都具有与之相对的"动+名"动宾式结构形式。"名+动"偏正式组合有其独特的表达功用与构成方式,它产生于汉语自身,古已有之,并非为现代汉语所特有,受外语的影响而得以大量涌现。在构成新的句法结构中,其组合功能也呈现出不同于"动+名"动宾式结构的特性,体现出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10.
连谓结构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形式。连谓结构中"V1+NP+给"和"V1+给+NP"两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前者可变换为后者。本文从语义和结构两个角度对这两种形式进行分析,得出"V1+NP+给"变换成"V1+给+NP"要满足V1和"给",二者的施事对受事的动作趋向存在交集这样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从古典本质观出发研究教学的困难不仅在于教学现象的纷繁复杂,更受困于本质和现象二元对立。笔者以存在现象学 视野下的本质观为理论基础,以直观的方法分别观察在无他人在场和有他人在场两种情形下教师教授的意识和学生学习的意 识,得出教授即以教授为目标的教师之自我意识,学习是以学习为目标的学生的自我意识。但有无他人在场,教师和学生自我意 识的存在方式有所不同。无他人在场时,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纯粹自我意识的状态中;而当他人在场时,教师和学生将可能处于纯 粹自我意识和被动反应两种状态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以传统小学结合现代语言学,以解决古籍中的疑难问题,是解决古书疑难问题的康庄大道。本文为用此方法解决《论语》疑难词语的若干例子。《为政篇》之“父母唯其疾之忧”是父母忧孝子之意;因为《论语》时代的语料中,“主语+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其主语全都是施事主语,未见一例是受事主语。《八佾篇》之“其如示诸斯乎”的“示”是“指示”之意,而非假借为“置”;“示”和“置”带宾语的情况表明“示”如字读较为恰当。《里仁篇》之“劳而不怨”的“劳”是“勤苦”之意而非“忧”意,因为那时“劳”并无“忧”的义位。《雍也篇》之“则吾必在汶上矣”,“汶上”为汶水两岸而非汶水之北,先秦典籍中凡言某水上均指该水两岸。《子罕篇》之“空空如也”的“空空”是叠音形容词而非形容词叠用,即是所谓连绵词,同“悾悾”,而非“什么都没有”;因为形容词叠用的语法形式表达程度加深的语法意义,在《论语》时代是罕见的。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语言研究与哲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研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哲学研究是语言研究的先导。西方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为现代语言学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给语言打上了本体或实体的烙印,使现代语言学表现出语言本体论的特征;语言本体论及任何哲学都是建立在由语词构成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围绕一个基本概念而展开,语言在哲学体系中总是具有基础的地位和决定的作用。在今天,语言的本体性还可以从数字化语言对网络世界的支撑作用获得实证性说明。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与哲学的渊源已久,两者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一方面,语言学为哲学服务,另一方面,哲学思想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泛语言哲学的研究态势。尽管“语言哲学”这个术语包含着不同的含义,但还是应分为“语言学哲学”和“哲学语言学”两大类。哲学需要研究语言来解决哲学问题,语言学同样需要进行哲学性思考,两者互为影响并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语言学家对语言哲学思考的逐步加深,哲学语言学正在使语言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详细叙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亲属称谓体系 ,论证汉语亲属称谓的第一个显著特征 ;第二部分通过现代汉语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亲属称谓的比较 ,论证汉语亲属称谓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第三部分论述形成汉语亲属称谓两个显著特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实用”观念中的20世纪中国语言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是在实用观念的影响下充分发展起来的学科。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语言学学科理论的建设、“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确立、方言与民语的调查等多方面的应用性成果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实用”观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是现代中国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中国语言学对“实用”性的偏重,使它在实践中产生某些疏漏,对语言本质及理性抽象研究也存在某种淡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当前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教育和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日益深入,作为其理论支撑的建构主义理论,近年来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尤其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面,更是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理论,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语言学关于语言的系统观念,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关于语言符号"能指"、"所指"的观念,关于语句"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等理论观点,对中国新诗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引进西方现代语言学的观念,可以推动中国新诗史和新诗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主要钩稽了晚清及五四两代人的古典散文研究眼光及思路,认为林纾、姚永朴之拓展桐城义法,林传甲、钱基博之以散文为中心建立文学史,章太炎、刘师培之重构六朝,以及周作人之发现晚明,都在某种意义上指向并达成了"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中国古典散文的研究范式是在他们手里建立的.文章最后提出了关于深入展开散文研究的6点设想,指出"文章之学"的研究更需触类融汇、古今贯通.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社会实践的新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时间观,认为马克思第一次把时间与人的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创立了科学的时间观。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的生命尺度和发展空间。马克思的时间观具有主体性、革命性、辩证性等特点。重新认识和应用马克思时间观,对于重视时间,节约时间,把握有利时机,合理利用时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