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能时代,融合“数字化”与“智能化”双重特征的数智技术进步,催生了政府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领域的新发展。本文从数字政府建设的分析视角出发,阐述了其赋能治理的三重内在逻辑,即区块链技术、平台建设及数字管理在促进治理透明化、高效化、精准化中所彰显的技术逻辑;有效整合各项社会制度及增强组织韧性所蕴含的制度逻辑;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治理理念所凸显的价值逻辑。此外,审视当前的治理现状,仍存在技术、组织、主体上的困境,制约着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进程。为此,通过持续发展数智技术,不断完善组织体系,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提高农民接受度,培育数字精英人才五个维度来促进数智赋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3.
发展实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由之路,金融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源动力之一。当前,实体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竞争激烈的新阶段,迫切需要高形态的金融形式相耦合。我国的金融形态从最初的手工形态,经过信息化、互联网化和数字化阶段,目前已经是数智化发展新阶段。金融数智化能更有效地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阶段金融数智化赋能实体经济必须推进实体企业数智化建设,保持产融数智化水平协同;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以链融实现产融过程链接发展;做强超级金融数智化集成平台,提升金融综合供给实体能力;强化产融数据要素治理,驱动实体产业要素向高端化发展;拓展数智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做好金融数智化风险管控,维护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4.
5.
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应用推动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变革与重塑,这对传统的制度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方面的功能发挥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化时代的制度更具即时性、精准性、可行性和有序性,可赋能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具体来说,可通过制度的即时性设计赋能源头治理、制度的精准性供给赋能前瞻性治理、制度的协同性运行赋能有效性治理、制度的恰适性创新赋能良善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应以制度吸纳力厚植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制度基础,以制度整合力统筹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制度资源,以制度执行力实现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制度目标。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难题需要运用创新性、前瞻性和科学化的思路与方法予以化解。区块链作为数字技术的突出代表,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匿名性加密性等优势和特征,为解决城市社区治理难题提供了可行而有效的解决方案,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区块链嵌入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也不是万能的,它还会存在技术异化风险,要求人们科学处理科技与人文的对立和冲突,在实践中找准实践路径,做到既注重治理效率,又兼顾公平,始终坚守区块链发展为实现居民美好生活的价值导向和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基层治理共同体是基层治理主体通过合作参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建构基层治理共同体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构基层治理共同体,需要建立价值驱动,使治理主体明确责任并筑牢信任与尊重的基石,增益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性;实现结构优化,厘清治理主体间关系与利益结构,以完善的规则体系保障合作参与,增进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规范性;进行主体赋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民主要素融入基层治理,创新合作参与的协商机制,提高治理主体的治理效能感,增强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已经注意到了社会工作的情感治理价值,然而,关于社会工作发挥情感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和优化路径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认为,社会工作通过积极的情感实践,激发个人情感、促进人际情感和凝聚群体情感,从而在国家治理中凸显出了治理效能。在新时代,要把坚持党建引领作为重要方向,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水平,并增强服务国家意识,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从而切实回应社会需求,为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10.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健康码治理为分析样本,从结构、功能、价值三个层面揭示技术赋能嵌入重大风险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挑战。结构层面,应急管理体系为技术赋能嵌入重大风险治理破除了制度性障碍,但同时也加深了权责失衡的风险。功能层面,技术赋能在资源整合、模式维持、目标实现、系统适应等方面迎合了重大风险治理的客观需要,但技术工具适用范围有限且不能解决技术相关问题。价值层面,技术赋能的理性追求与风险治理的善治导向具有一致性,然而效益至上的工具理性难以突破理性吊诡的困境。为此,应建立健全技术赋能制度体系,在制度理性规范下更好地发挥技术赋能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增强和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现有研究多探讨一般意义上和日常状态下党建对社区治理的引领,对应急状态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和这一过程对党建本身的促进作用关注不足。在阐明党和社区在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过程中“双向赋能”逻辑的基础上,文章立足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应急治理中的结构功能优势,结合应急防控中的“党员先锋队”案例,勾勒了这一逻辑在应急情境下的运行机制框架。应急状态下党建与社区治理的双向赋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总结其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优化社区常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数字化改革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引入技术嵌入理论与数字治理理论构建分析框架,探寻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是实现数字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理论准备。要突破数字技术嵌入市域社会治理在制度安排、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干部能力、部门协作、应用场景等领域面临的现实梗阻,应在数字技术与市域社会治理有效融合的实践中,坚持党建引领改革,打造多元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立数字治理制度,健全数字化改革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改革运行机制,做好全过程评价监督推广保障;培养数字思维理念,全方位提升干部数字治理能力;加大改革系统集成,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完善多跨场景应用,建立民意回应的综合平台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多元参与,即公民、专家、新闻媒体、第三部门、企业等社会各主体参与到政府决策管理事务中去,政府敞开民众表达的大门,民众畅所欲言,多元的参与以期使政府与民众关系达至最佳状态,以实现对公共事务的良好治理,为政府构建坚实的合法性基础,最终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15.
网络视听产业主要治理主体构成要素为政府治理主体、行业协会、网络视听企业、用户。其中,政府治理作为元治理主体,占据主导地位,偏重于刚性治理;行业协会参与治理,偏重于柔性治理和协商式治理;网络视听企业的自治理是治理结构中的主体,治理手段偏重于刚柔兼济;用户处于产业治理结构的终端,其治理自觉和治理功能的发挥在治理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优化网络视听产业的多元主体治理结构,即在发挥政府主体的元治理功能的同时,让网络视听企业、行业协会、用户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协助政府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引入公众参与是解决雾霾问题的有效路径。然而,囿于传统"官本位"思想,以及受教育水平、理性经济人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公众陷入参与意识的规避化、参与效能的离散化、参与途径的非制度化和参与过程的重结果化等困境之中。因此,寻求雾霾治理中公众参与困境的出路,政府层面包括有效利用利益杠杆,拓宽公民教育形式,创新政府实践方式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等方式;公众层面则要以培育规则意识和提高参与理念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使社会治理进入更迭变动期,技术的多方嵌入不仅重塑了行业格局,也把社会治理推入了多中心的技术依赖困境当中.看似更为开放与共享的治理场域也频频出现治理主体与客体的虚拟性与模糊性问题,社会治理的多变性风险愈发凸显.目前,由于技术价值的二重性,工具性赋能的社会治理在缺失完备配套规则下可能会产生多重价值风险,技...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可助力乡村民主治理要素全链条高效运行,助推乡村民主治理过程全方位透明呈现和助成乡村民主治理主体全覆盖参与。以切斯特·巴纳德系统协作理论为工具,对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逻辑进行解析,发现数字技术赋能是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合作意愿和共同目的的重要支持,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必要前提,积极稳定的协作意愿是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内生动力和必要保障,三者有机统一构建了系统协作的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体系。与此同时,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进程中,应在数字规划设计中嵌入基层意志,鼓励公众参与数字技术过程,在数字民主治理中融合乡土经验,以促进乡村民主治理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9.
但凡有公权力的地方,就可能发生腐败。腐败诱因包含主客两个方面,主观是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因素对公权力行使者的诱惑与驱动,客观是权力本身的“资源”属性,以及它的可寻租化。审视历史,中国古代的腐败治理着力于治“内”,以道德教化和自律来干预官员的腐败动机,从而进行积极的预防;而西方的腐败治理着力于治“外”,以分权制衡、外部监督来阻却权力寻租和防止权力滥用。在当代,腐败形态变得愈加复杂,应当整合创新腐败治理路径,实现腐败治理的高效能。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