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林风眠的绘画改革实践探索中,花鸟画艺术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其倡导的中西艺术融合理论思想与实践成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强调了绘画的本质性,舍弃了元明清以来的“诗书画印”样式及笔墨效果,融合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构图方式、光影色彩,恢复了元明清以前“画中有诗”中国绘画固有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以诗、书、画为一体,重视人文精神的情感抒发,具有人文社科的特征。西方艺术以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重视工程技术与客观规律的发现,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自然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以数字技术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中国艺术在重视人文精神的同时,亟需重视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绘画在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从中国画的审美角度看后印象主义艺术,如对自然物象的透视与绘画时空的意识,“气韵生动”与生命精神的体现,物象的象征寓意与综合象征主义的内涵,它们的作品与理念体现了艺术的共同规律与法则。可以发现,后印象主义与中国画的艺术有着随心而“游”或象征、意向的类同,有着异体同构之特质,都是超越自然、超越空间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人画是融画诗书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突破了绘画艺术的单一模式 ,呈现的是多种艺术的综合 ,是集众美于一体的艺术。文人画家从一开始就把人、自然放在同一层面观照 ,以追求他们生命感动的全一性和内在性。画诗书印一体化 ,正是他们追求完美的审美理想的物化、对象化。从这一观点审视 ,文人画的构成不是画诗书印诸形式的简单相加 ,而是哲学、文学、艺术的有机融合。画诗书印一体化实属绘画艺术的非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绘画是由材料体现物质媒介的创作过程。文章从哲学、美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阐述绘画媒介对东西方艺术异同的影响,探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认为当下艺术家应当在绘画介质上大胆探索创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所谓绘画艺术中的匠气,指某一作品缺乏灵气和特点.对匠气的不同评价,彰显了中西绘画艺术不同的追求和发展路线.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绘画艺术对匠气的不同评价,探讨中西绘画艺术的思维方式、评价体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画中题写诗文的风气,至明清进入极盛时代。"扬州八怪"代表画家金农的题款诗文,语言生动,书法优美,与他的绘画相映生辉,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使欣赏者感受到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艺术研究期待拓宽视野和运用新方法。本文摆脱了将中西方艺术作为两个互不相关的系统来加以介绍的模式,用新的视角审视中西艺术创作的思维特点,着重论述了中西艺术审美文化特征之异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是我国的民族绘画艺术中的精华,与西画相比,有其独特的个性,她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综合性绘画形式,正因为有了这一特性,才使她成为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通过对“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具体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民族绘画的文化精神,也能更好地区分中西绘画的差异,读者能从中体味到形成这一独特绘画形式的根源: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道教神像画作为一种特殊的道教绘画形式,常用作于水陆道场的仪式。其神像绘画既有工笔细腻之气,又有世俗婉约之美,是道教神仙信仰发展至今的承载者与见证者。时代语境在改变,道教神像画为顺应当下文化创新的大环境,从艺术衍生发展的形式重回现代人的生活。以道教神像画的艺术衍生为研究对象,论述了道教神像画艺术衍生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市场空间,以期探寻道教神像画艺术衍生开发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吴昌硕在诗、书、画、印等方面造诣极深.他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在于创新他的作品有一种雄劲苍石的生命力量,一扫明清画坛萎靡柔弱之风,是时代与个性创新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一切艺术的境界,可以说不外是写实,传神,造境;从自然的抚摹,生命的传达,到意境的创造。——宗白华地球村意识,横隔在中西方之间的艺术鸿沟已渐趋消弥。梳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演变轨迹,寻找跨文化的中西绘画艺术的共同规律,已成为绘画艺术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中西方绘画艺术和各自演化特征,对中西方绘画艺术整合的可能必.作某种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一定的背景,绘画艺术也同样如此。本文从文化背景上阐述了东西方文化形态差异导致各自绘画艺术形成发展所展现出的明显差异。根其“种”的形式存在而获其“类”的产生。从东西文化形态差异的角度上切入,对东西方精神方式,视觉方式,审美情趣展开了论述。中心函意是文化意识是我们把握艺术整体的根本,离开了对中西绘画艺术显示出的文化意识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深刻地理解中西方绘画艺术,从而也就无从把握未来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势态。  相似文献   

14.
艺术程式是存在于艺术活动过程的技术格式和形式规范,规范化、标准化和审美化是艺术程式必备的三个要素。艺术程式在中西方艺术的存在,因为中西艺术不同的思维起点而形成鲜明差异,中国艺术程式以近乎纯技术、纯形式的抽象程式为主体,呈意象化特点;西方艺术程式以真实再现自然的系统程式为主体,呈科学化倾向。艺术程式既是对艺术创作过程实践部分的经验总结,又是艺术家艺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并固定地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艺术活动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艺术程式与艺术创新也有着深刻的关系。规范性、可塑性与排外性是艺术程式的三大特点,排外性突显了艺术程式的自身价值,成为规定艺术创作本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邓以蛰是中国现代美学和艺术学的重要奠基者,他的理论贡献最重要的一面是对中国绘画美学的研究,他立足于主客一体原则,通过对中国画的客体构成、主体构成、主客同构之意境等内容来建构中国绘画美学的理论体系.比较完整地勾勒邓以蛰的中国绘画美学思想体系结构以及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根本精神,归根结底,是要表明主客同构的一体关系是被呈现于创作之中、鉴赏之中与历史发展之中.邓以蛰体系性的中国绘画美学思想之建构的启示意义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中国绘画理论形态的体系问题正是一个现代问题.  相似文献   

16.
6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日本,日本文化自此至大化革新后一段时期,在建筑、雕刻、绘画以及装饰性艺术诸多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迎来了以7世纪前半叶圣德太子时代为中心的佛教文化的黄金时代。史称飞鸟文化时代。本文浅述飞鸟文化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青绿山水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艺术之一,青绿山水画艺术在中西画坛独树一帜,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和称道。对它的探讨与研究,对当今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实践起着积极的影响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西美学在艺术的虚实问题上看法不同,中国美学推崇虚,西方美学推崇实。柏拉图和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对艺术褒贬不同,但他们所依据的原则一样,艺术因为虚而受到谴责,因为实而受到褒扬。中国美学推崇艺术不是因为艺术之实,而是因为艺术之虚,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现实世界虚灵化为精神世界。20世纪西方美学家看到了虚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虚与中国美学所推崇的虚非常不同。前者是一种解释和知识形式,后者是一种觉解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救赎是人在面对死亡时,可以坦然地接受的境界。救赎关乎人的终极关怀。古今中外,终极关怀可以分为寄托理想于彼岸、体悟宇宙本体和关怀人类命运、人生意义等三种类型。中西文化虽有不同,这三种类型都在中西方的艺术上得到了体现,从而使艺术救赎灵魂成为可能。艺术可以表现为对精神彼岸的无限向往;艺术可以表现为对“万物一体”的深刻体验;艺术可以表现为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在工具理性和物质主义泛滥的今天,艺术的救赎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意在探讨伍蠡甫先生的绘画艺术以及西方美学、中国画论对其画风的影响。伍先生的绘画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这是他认真学习传统技法,研究中国画论,打基础的时期,其画偏重传统风格。第二时期自40年代初至"文革"时期,其绘画及绘画理论偏重于革新一路。他将西方美学与中国画论,东西方民族审美差异作比较,欲寻找拯救古老中国山水画的良方而倡导将现代事物搬进山水画。第三时期为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他对前一时期的绘画作了反思。追求线条的拙朴简古,意境的静穆幽深之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