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轻重论"主张政府对工商业进行控制,是适应封建集权体制而逐步形成的传统经济理论。"轻重论"的思想溯源上至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之后形成较完备的国家干预理论。轻重理论重视对商品经济规律的运用,为政府干预流通经济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原理及具体的政策方向。继汉武帝之后,轻重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继续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2.
安燕 《学术界》2023,(4):163-171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影界关于“电影性”“戏剧性”“文学性”及电影“现代化”的论辩体现出追求新颖性的悖论。“电影性”或“电影化”的自觉是在1980年代初“新启蒙”的西方话语与国内“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合谋的语境中,重回电影本体论与审美论的必然归宿。主体论践行以人为目的和中心的思想启蒙,追随“思想/文化/精神”的宏大叙事,在思维模式上是“反映论”的一体两面。作为形式主体,“审美论”按照表象直接性的知觉方式来选择审美客体;作为合生主体,“反映论”按照因果效验方式来选择审美客体,二者各有其动力因与终极因。  相似文献   

3.
康德提出了最高善即德福一致的圆善问题 ,但他将圆善可能的根据放在起于情识作用而有虚幻性的上帝上 ,这是依基督教传统的处理方式。中国儒释道三家传统提供了对圆善彻头彻尾的理性决定的说明模式 ,这就是圆教模式。牟宗三先生所著《圆善论》即就圆教而处理圆善问题。它判摄通贯儒释道三家圆教义理而归宗于儒 ,对康德的圆善论作了归虚于实的扭转、消融及提升 ,以人皆可呈现的创生性的无限智心 (仁心、道德本心 ) ,与儒释道三家的共法“诡谲的相即”方式 ,建立了他的新儒家德慧圆教的圆善论。在牟先生的圆善论中 ,康德的三个“设准” (自由意志、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皆被撤消。《圆善论》以圆教证成圆善 ,是牟宗三哲学的究极完成。其所启示的根本意义是 :天堂就在人间 ,人间自可创建天堂。  相似文献   

4.
吴怀祺 《学术研究》2007,3(9):14-22
中国民族传统史学具有的深邃的历史眼光、历史意识,体现出具有自己特点的历史思维。在中西史学问题讨论中,更可以看出这一点。历史意识体现在溯源探流的历史发展过程论、历史阶段思想、忧患意识以及探讨历史变动的"所以然"的历史盛衰论。新世纪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这样的思维,这样的历史意识以及忧患意识,对于研究当代社会,认识历史与现实运动的走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韩宏博 《理论界》2006,(3):38-40
“以民为本”作为我国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管理理念,与“以管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要求相应的政府模式也应确立为服务型政府模式。同时,建立服务型政府也是顺应世界潮流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贯彻“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积极促成政府与公民传统价值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要实行民主行政,实现政府与公民间的良性互动;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要搞好权能划分,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科学范式有着许多不同于西方科学范式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与道家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托马斯·库恩关于科学范式的定义,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论中知常曰明、道法自然、为道日损、抱一为天下式四个命题,对中国传统科学范式建构中问题意识、价值追求、方法论特征、整体性思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儒  郭荔 《东南学术》2021,(1):61-70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经过7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形成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的新型“政市”互补关系,呈现出有效市场以有为政府为先导、有为政府以有效市场为基础的“双螺旋”结构特征.新型“政市”组合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超越了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传统思维定式,实现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马涛 《社会科学》2023,(6):135-144
通过回顾中西方轴心时代后到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崛起前经济思想的发展史,文章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理论成就多集中在现代西方经济学所称的“宏观”领域,讨论强调的多是治理大一统国家需要解决的诸多经济政策问题;西方传统经济思想的理论成就多集中在“微观”领域,讨论的是自然法、产权、公平价格和商品价值问题,许多经济分析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造成中西方传统经济思想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早期文明起源时对面临不同地理环境的挑战所形成的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是以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概括总结中国经济史理论经验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史中所包含的理论智慧理应对今天具有理论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彦虹 《江淮论坛》2006,(2):101-103
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是封建社会中的政治体制模式。长期以来,许多人将它视为是实现现代化的障碍。然而,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启动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有着根本的差异。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必须注重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例如:“大一统”思维,权威与核心意识的认同,忠君与爱国的对等,若加以改造,就会成为现代化的整合资源。  相似文献   

10.
方宜 《南方论刊》2008,(3):46-48,10
《管子》一书极为垃重探讨经济问题,特别是在商品流通领域。并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轻重理论体系。从《管子》有关轻重论的经济方面进行搜证,是为明确轻重论如何推动封建社会早期的经济前进。  相似文献   

11.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国家治理模式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国家治理模式"的概念,试图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中来理解体制转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转型所取得的成功缘于国家治理模式的变革,但是其最积极的变化体现在市场发育方面,有关政府、社会方面的改革仍比较滞后.在经济转型新阶段,如何协调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最大挑战,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国家能力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流观点隐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条件-例如相对完善和发达的市场以及有效、有限政府,在发展中和转型国家都是付之阙如的。中国的经济改革采取“渐进改革”的策略,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探索出极具特色的动态演进路径,成功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府-市场关系的分析偏误和陷阱。中国先是通过一系列政府治理改革重构地方政府激励,形成地方竞争,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培育和创造市场,渐次完成经济转型所需的新型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创造”;然后,随着市场化进程加速,“官场+市场”双重竞争体制全面形成,政府与市场之间通过“双向塑造”共同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中央政府在塑造中国特色的政府-市场关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协调和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沈尚武 《兰州学刊》2006,(12):28-30
“交利论”是墨家思想的内在根据。本文主要探讨了墨家的“交利论”,分析出“交利论”中利的来源及利的标准性。“交利论”的人性论基础是“善少恶多”,“交利论”具有主体间性特征,同时“交利论”又是现代市场经济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5.
汪毅霖 《天津社会科学》2024,(2):108-119+175-176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即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是经济思想史上的永恒争论,也是决定共同富裕能否实现的关键。经济思想史上的协调论认为效率与公平可以协调,故二者能够兼得;冲突论则针锋相对地认为二者必然发生冲突,故抉择无法避免。协调论者赞同有为政府,从培育人力资本、规范资本行为和扩大有效需求的视角论证“分配更趋均等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冲突论者则重视有效市场,基于市场创造激励和节约信息的功能来证明“追求分配的均等化必将破坏市场的有效性,从而造成严重的效率损失”。只有在思想上超越协调论(正题)与冲突论(反题)之争,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合题,进而在实践中形成促进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气善论是船山的基本立场 ,气体论既是船山哲学的宇宙论基础 ,更是其气善论的论证和表达 ,应当从这个角度重新理解船山的气学思想。作者提出 ,在经历了元明理学在“理”的理解上的去实体化转向之后 ,理不再是首出的第一实体 ,而变为气的条理 ,因此人性的善和理本身的善 ,基于儒家思想的内在要求 ,需要在“气”为首出的体系下来重新定义 ,气善论在这个意义上正是为人性和理的善提供一个新的终极的保证。这使得北宋前期以来发展的气本论 ,作为儒家思想的体系 ,终于在船山哲学中获得了其完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六书”造字规律实为传统理论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 :在传统美学中 ,“美”的造字及会意思维 ,本身便包含着以味为美的原始审美观基本特征 ,并沿此合乎逻辑地发展出以和为美的思想 ;“美与善同意”乃造字上同源、思维方式同构之故 ;“诗言志”按形声思维理解 ,不过是“诗”的误读或讹传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得益于形象思维 ;“道”及“意境说”则主要依据会意思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模式: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探讨中国模式中的四大问题。一是探讨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寻租性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二是分析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带来的问题,如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法治化程度过低及国有企业带来的问题等。三是分析中国模式中环境资源方面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四是分析了中国模式中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四个方面的共有特点是都与政府有关。所以研究中国模式必须从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入手。  相似文献   

19.
从道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王安石否认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本性,认为人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性不可以善恶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三个有机联系的判断中。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性三品说以及性善情恶论皆有所不同,这首先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差异,王安石以本体论思维模式超越了儒家传统人性论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其次在思想内容上,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也存在根本差异,王安石以性无善恶论超越了儒家历来视善或恶为先天人性的人性论传统。王安石的人性论既是对以往儒家人性论的批判总结,也对后来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安石的人性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固需正义与公平 ,但罗尔斯和沟口雄三的“平等论”思想 ,却鲜具指导意义。由于横亘于中国传统的相关问题是“平衡论”而非“平等论” ,因此 ,揭示和疏理“平衡论”命题所由以发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根源 ,尤其是它的假设特质 ,对于深入清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负面因子以及正确理解近代化和现代化的真实含义 ,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