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气关系是王夫之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船山批评朱子学把"理"看作是气之外的另一物,指出"气"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实体,理只是气之理。虽然理气为一体,但船山并没有放弃或取消理的超越性、本体义,而是在一"气"之中作了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的区分,体现了其一体二分、"两端而一致"的辩证思维方式。最后,船山提出理气相涵、互为体用,认为理气的本然状态即是"太和"。基于以上认识,船山气论哲学应属于"理气合一"论,而非气本论。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领域,方东美注重的是形上学,即本体论。他不仅在阐释儒、道、佛诸家哲学时采取形上学的途径,在进行中外哲学比较研究时选取形上学的视角,而且自己建构了一个哲学形上学的体系,这就是他的生命本体论。一、生命本体论的形成方东美生命本体论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时间上说,从他早年接受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到晚年完成自己的生命本体论架构,历时数十年。从逻辑上说,则是由提出“生命”的本体意义,到阐明生命本体之功用,遵循着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思维路径而落定。(-)确认“生命”为宇宙万物之本体方东…  相似文献   

3.
水:老子“道”论的本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中国哲学最基本最深刻的理论范畴 ,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而水作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也由来已久 ,贯穿中国哲学思想的始终 ,成为中国哲学思维发展的脉络和根基 ,其所具有的本根含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水喻道 ,通过对“水”本根思想的提升来论述老子道论的本体内涵 ,以“水”之本原论及“道”之本体、“水”之本性论及“道”之本质、“水”之属性论及“道”之属性、“水”之万象论及“道”之迹行 ,突出体现道乃是万物本根的思想 ,以及道之自然无为的本质以及谦下不争、柔弱任物的属性和周行不殆、循环往复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作为哲学的核心和基础的形而上学受到多方面挑战,遇到空前的困难,进入步履维艰的困境。不过,从形而上学的性质来看,这种困境并非“绝境”,而只是“转型”前的暂时困难。面对困境,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提供了解决困难的可能——返回世界本源,进而建构“总体本体”,而这个“总体本体”其实就是中国哲学的“道体”。质言之,“道体”的建构可以化解本体论以及形而上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吴震 《学术月刊》2024,(1):11-23
在宋明理学研究领域,气学、理学(道学)、心学三分构架,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一个基本预设。张载作为宋代道学的奠基者之一,开创了所谓“气学”传统,王船山的思想以重建道学传统为根本旨趣,丰富和推进了气学理论。船山理气论呈现的思想样态表明,船山是广义道学史上的人物,而非单纯的所谓“气学家”。船山学在本体论域,接受周敦颐的太极说及朱子的本体论诠释方法,以太极释张载的“太和”,肯定太极即本体。在理气问题上,船山学在“天地之理气”的预设下,坚持理气不离、理气一体的立场,同时对朱子学的理气不杂说亦有肯定,提出“气不损益,理亦不杂”说,并承认相对于气而言,理有“秩序”义,因而在工夫上主张“以理御气”,呈现出与理学工夫论相符的一面。船山学一方面坚持“理是气之理”的气本论立场,甚至认为心、性、天、理都必须“在气上说”,另一方面又引出“诚”的观念,认为诚是气的本然之体,又是天之实理,而且诚是“极顶字”,是不可用其他字“代释”的最高概念。船山学在宇宙论本体论问题上略显复杂的观点论述表明,其理气论在实质上仍属于气学形态。总之,船山学是对濂溪学、横渠学以及朱子学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从程朱理学到明清之际的王船山,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道器之辨实现了一次范式转换,即从程朱理学本体论范式下的"道体器用"说转换为明清之际王船山生存论范式下的"治器显道"说,而生存论范式开启了不同于伦文主义的人文主义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发源于中国的“朱子学”即“道学”曾一度被江户日本接纳为主流意识形态,然而由徂徕学派引领的“脱儒入法”运动却将“道学”高远的形上论尽数拆解,并形成了日本哲学的“化道为术”范式。上述转向与日本古已有之的“实用哲学”传统相关,并曾给其近代化转型提供过某些便利,但同时也暴露出日本文化中“第一哲学”的缺失。而在今天,道术不二、体用一如的“中道”哲学,或将引领人类构建一个融合东西方优长的“新文明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文明走向一个人类共同期待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西方本体论和佛教体用论两个角度来考察牟宗三先生《心体与性体》中的"体"这一概念。通过这两种维度的考察,作者指出这一概念重在强调活动性的、动态性的道德实践,而不在静态的道德行为。而这也透显出牟宗三先生主张的"道德的形上学"的"实践哲学"特征来。  相似文献   

9.
唐少莲 《船山学刊》2009,(3):185-188
道家以“道德”为本,“道德”的哲学化历程是一种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形上学建构。作为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道”只具有超越形名的本体、本原或本根的意义,很难理解为“规律”、“准则”、“共相”等知性思维的产物;“德”以“得道”为内涵,与“道”具有本体论上的同一性。而“道”取代“天”成为道家思想的形上根源,与其本义“道路”有关,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可以为我们指明一条“道路”,揭示一种合于“道”的在世方式。  相似文献   

10.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作为宋明理学的主流学派思想家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彰显为向外和向内、体用和知行等方面的差异。船山从体用互贯角度消解了朱熹、阳明对"格物致知"向外和向内的分歧,将内之本体与外之方法相结合,发展出内思辨与外学问相结合的认识道路,并从知行角度纠正朱子和阳明"格物致知"偏知或偏行的偏执。船山将朱子和阳明对"格物致知"的分歧加以批判性圆融,丰富发展了"格物致知"思想。  相似文献   

11.
熊十力在20世纪上半叶建构近代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有突出的原创性贡献。20世纪30年代初,熊氏建构了颇具中国哲学特色的本体论,认为与西洋哲学割裂本体和现象的二元致思趋向不同,中国哲学的本体既非超脱于万物之上的“独存”亦非潜藏于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了“由体显用”“即用显体”的体用不二论。熊氏由此反对西洋哲学或佛教有宗的本体论所导致的“二重世界”或“二重本体”的理论弊端,显明中国哲学本体即“全体”、全体即“大用”的理论特色,构成其哲学的主要标识和理论贡献。熊氏在20世纪40年代更提出“仁体”说,揭示了仁体具有“生生之仁”和“一体之仁”这两项宋明理学“仁论”的基本义,使得熊氏哲学既有不同于西哲或佛学的创新性,又与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学传统存在思想交汇点。熊氏继而将仁体论拓展至儒家经学乃至外王学领域,提出了“经学即仁学”的儒学观及“以仁为统”的政治观,揭示了仁学在社会政治学领域的应有理论意义。总体看,熊氏哲学作为近代“心学”的典型形态,对于接续儒学在近代中国的“一线之绪”以重建中国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熊十力先生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省黄冈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建立了“新唯识论”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哲学家。“体用不二”论是“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正如他自己所述,“本书根本问题,不外体用。”(《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1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他所说的体,是指宇宙本体;所说的用,是指本体的功用或表现。“体用不二”论的基本观点是:本心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万物归根到底都是本心的功用或表现。他是怎样论证“体用不二”的呢?我认为,大体经过扫相、显体、释用三个步骤。这种看法不一定妥当,愿意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就道与阴阳的关系来说,王船山认为道并不在阴阳之外,而是阴阳之气运动变化的秩序与条理。虽然道与阴阳为“一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船山就放弃或取消了道作为价值的根源。所谓“一之一之”者正是为了凸显道的作用.强调道即是阴阳之气本身具有的主持分剂之理。船山之说既肯定了气是宇宙惟一的实体,同时又使道显得更加内在与真实。  相似文献   

14.
熊十力"体用不二"的思想是贯穿其整个哲学理论思维体系的一条主线和立宗所在。他先是对"体用不二"的体(本体、实体)的特征、性状进行描述,并通过对本心义相的界定,揭示了其所讲实体(本体)的性质。本心是其哲学理论思维形而上本体(实体)的本质,是其本体(实体)特征、性状描述的根据和所起。他进而分析"体用不二"的"用",即本心(实体、本体的性质)的作用、功用,认为体用不可分,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是熊十力哲学理论思维的核心话题,并由此而开展其哲学理论思维逻辑结构。由"体用不二"的核心话题"一以贯之"到各层面的不二,构成了其哲学理论思维逻辑结构的系统性、有序性。他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为哲学评价的价值标准,认为无论是程朱以理在物、陆王以心在理,还是王夫之以理为气的条理,都是一偏,反对将理体学与心体学离而为二。熊十力作为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哲学家,既有上求致广大宇宙本体的体悟,又有下索尽精微社会人生的自觉,加之其忧国忧民、救苦救难的悲愿,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性格,敢破敢立的学风。  相似文献   

15.
道体和大全是本体论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在<新理学>这本书中冯友兰认为所谓道体就是动之全体,即动态的宇宙的总称;所谓大全即是静之全体,即静态的宇宙的总称.道体概念中值得注意的是其过程性,其运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始无终的.大全概念又被称为全、宇宙、天等,大全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性.冯友兰关于本体论的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代表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阶段,为后来本体论的创设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本体论角度阐释船山学的人文精神主要涵盖如下几个层次:万物一府说明了人与万物产生的共同本原,似乎并未能说明船山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论依据,但仔细发掘船山哲学本体层面的气可知其有三个层次:即太虚之气、絪緼之气、阴阳二气(含二气之良能);人禀赋的是二气之良能,恰恰能说明船山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前提,而人物之生莫不受命于天说明了人所禀赋的二气之良能是当然之则,是实现船山人本主义哲学的逻辑过程;良能之气是分殊人与其他宇宙万物的"关节",是船山人本主义哲学形成的形上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老庄本体论思想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之学是一种本体论哲学。全面理解本体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老庄本体论思想实质的前提条件。老庄道家的本体论意在设立一个超越具体事物或经验对象的“道”、“无” ,以期追寻作为世界统一的终极存在 ,从而表现出其思想无限性的终极关怀的指向性。无之体用论是老庄道家的本体论的特色所在 ,它超越了本原性的本体论。但对老庄这一富有特色的本体论亦要作进一步的区分和辨析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本旨  相似文献   

18.
(-)引言近百年来的西典汉译过程中“格义”、“配说”等诸种方便往往隐含着事与愿违的乖修,这尤其反映在将中西哲学基本范畴“本体”和“OOtol(7gy”对译造成的差地上。①本体之说原是中国古典哲学固有意义系统,然而诸种难以协调的观点迫使我们采用另外一词“体用”以求更准确地界说传统哲学中的本体之学开体用论作为哲学运思结构是我国思想最独特的一面,但在千余年的儒佛之争中,体用论的归属却是一个久已是置却终未解决的难题。北宋晁说之认定“体用所自,乃本乎释氏”。③南宋魏了翁也承认:“六经语孟发多少义理,不曾有体用二…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在继承前儒知识论和心性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心、性、知、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知知性”和“性发知道”,从而指出本体之知的两层内涵。船山提出“道因言生”论,强调语言在开显、澄清道体上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默识”和直觉也是通达道体的途径。通过辨析知与识、意与念之微别,船山强调了“识”与“念”对于文明教化、文化记忆和道统传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哲学本体论是哲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本文认为追求终极价值和形上境界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旨趣。中国哲学本体论一般是以“体用”范畴来表征的。“体用不二”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基本特质。中国哲学本体论有多重的内涵和多种的形式。“体用”范畴表现了中国哲学特有的话语形式,从而显示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本体论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