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振远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多年来一直被选作大学的文选课和中学语文课的教材。实践证明,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有多方面帮助的,因此,它受到普遍的欢迎和重视。但是,要运用好这篇范文,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研究它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就是其中首要的一项。目前,对这几个问题的认识是有分歧的。在此,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本文不揣谫陋,愿谈几点拙见,以期求得讨论。 相似文献
2.
郑锦棠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父与子》不仅思想内涵深刻,而且艺术成就杰出,无论其篇章结构、情节安排,抑或人物布局、心理刻画,乃至细节筛选、语言锤炼等等,均无不臻于炉火纯青境界,确为屠氏创作之高峰,俄国文学宝库不可多得之力作。本文拟就该作品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布局两方面,略加评说。 相似文献
3.
沈来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2)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资产阶级现实主义文学中最负有世界声誉的大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他一共写了三十七个剧本、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两首叙事长诗,戏剧是他创作的最大成就.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1590——1600)正是英国所谓“伊丽莎白盛世”,资产阶级同封建王权处于暂时联盟阶段,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社会现实还未发生严重矛盾,他认为一切矛盾可以按照人文主义思想解决,社会现实是光明而有希望的.这时期的主要创作是历史剧和喜剧,洋溢着乐观主义情绪和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4.
余红梅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215-217
赵树理在长篇小说《三里湾》中塑造了先进人物和众多的“中间人物”,没有塑造反动人物的形象,相比较而言,作品对旧人旧事的刻画更为生动和具体;在情节安排方面,小说的故事性强,颇能引人入胜,不过结构上前紧后松,结尾像是强扭而成,尤其三对青年的“花好月圆”,似乎有为了追求大团圆而硬行拼凑之嫌。 相似文献
5.
金钦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Z1)
曹禺的四幕話剧《雷雨》从写成到現在剛好整整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在話剧創作上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涌现出大量的优秀剧作,同时,以前有些貭量未高的作品,也在时間的长河中逐步受了淘汰。但是,在这当中,《雷雨》始終以它对旧社会的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活在中外的舞台上,在广大讀者和观众心里保持着难忘的印象。在中国話剧史上,象《雷雨》这样保有这么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的作品,是并不多見的。 相似文献
6.
7.
8.
9.
刘为钦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6):12-17
人们一般认为人物是情节的主导,刘再复更是把人物在叙事作品中的主导地位推到了极致.他认为,人物在叙事文本中可以突破作家的先验结构自主地活动,而且其自主性愈强愈能显示其活力.而叙事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叙事文本在受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之前,一般是以讲述故事情节为主,只是到了后来,人物才在叙事作品中成为被凸显的对象.所以,本文认为,文本在叙述中可以彰显人物的审美形态,也可以回到叙事本体以讲述故事情节为目的,人物并不一定就是情节的主导.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论恽代英的革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云鹏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73-76
《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是恽代英编著的一部革命史专著,是恽代英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折射出他的革命理论,汇总了他斗争的实践经验。恽代英在其中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充分肯定了革命的重要性,揭示了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是恽代英革命思想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11.
刘宗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5)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品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迫贡蟋蟀弄得家破人亡,后因其子幻化促织终于得官致富的变化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帝王生活的荒淫腐朽,官吏对人民压迫剥削的残酷凶狠和科举制度的虚伪腐败。作品对于我们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反动,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毛德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毛德富或许把小说分为情节小说(或故事小说)、生活小说、心态小说未必十分科学和周严,但它确实从某一侧面对小说内容和形式的特征作了确定、划分。鲁迅的《狂人日记》产生以前,中国没有心态小说;生活小说虽有,但它晚至明清的《金瓶梅》、《红... 相似文献
13.
试论邹容《革命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
邹容(一八八五——一九○五),字蔚丹,又叫威丹,四川重庆府属巴县人,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青年革命家和宣传家。他在一九○三年十八岁时所写的《革命军》一书,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的系统阐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这本书以青年人所特有的奔放不羁的热情,犀利如劈的笔锋,深入浅出的议论,慷慨激昂的文词,鼓吹革命,崇尚自由,无情地鞭挞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反对外来干涉,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对于促进人民的觉醒,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秦立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6):112-114
艺术情节中的人物命运不是自决定的艺术存在,它外受制于人物的环境关系,内受制于人物自身的性格,而达到环境主体化的性格塑造,则能把环境与性格统一在一起,令人信服地促进情节中的人物命运。这是创造感人的艺术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257-1262
《金瓶梅》中出现的"一僧一佛一神仙"人物形象组合,也称"超情节人物"。超情节人物形象的设定,与小说中涉及到的宗教描写有关,显然具有儒道交融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基础;超情节人物的描写具有相当的叙事功能作用,这体现在叙事主题能传递果报思想和完善小说结构上。这种超情节人物设置对明清小说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方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84-87
《水浒传》有很多食人情节的描写。这些情节从一特定角度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现实残酷的、非人性的一面,表现出小说反映历史现实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但《水浒传》作者将此种情节与英雄形象相联系,在创作主体倾向性上缺乏应有的批判性,是小说在情节处理上的失误。它反映了作者人性观念的缺陷,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落后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录鬼薄》说他“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其剧作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主要讲述倩女和王文举的动人爱情故事,是元杂剧史上一朵奇葩。本文试着比较其与《离魂记》在情节方面的不同,如情节提炼、情节改造、离魂情节的处理,来看《倩女离魂》的情节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18.
吴九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优秀短篇小说集,共收短篇作品四百九十一篇(附录除外)。这部作品问世以后,“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陆以湉:《冷炉杂识》);“风行逾百年,摹彷赞颂者众”(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和欢 相似文献
19.
杨海波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89-93
情节是构成小说最重要的因素,《聊斋志异》以神奇怪异作为情节构思的基本风格,以曲折离奇作为情节结构的基本模式,以简洁准确的细节刻画作为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刻画人物形象作为情节的最终宗旨,并间以丰富多变,千姿百态的叙事手法,使《聊斋志异》成为情节小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张玉梅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19-21
小说《西游记》以取经作为全书的线索,将孙悟空神奇浪漫的传奇人生和唐僧师徒壮丽辉煌的取经事业作为故事情节,奇幻的情节通过不凡的线索串联起来,唐僧在书中成为使情节和线索相契合的关键。情节和线索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彼此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情节和线索是小说结构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同对小说的主题具有揭示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体现人物性格,二者之间又相互影响:线索贯穿于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