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荟萃了当时国内最有名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他们与学生一起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多方筹措出版经费,续办或兴办了《清华学报》《边疆人文》《国文月刊》《文聚》等人文学科期刊,推动了战时中国学术的极大发展和文人学者的相互交流。与此同时,西南联大人文学科刊物的兴起,推动了战时中国思想文化的活跃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以其鲜明的办刊特色对战时中国思想文化的创新、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不管是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都没有创造一套知识选择的自觉,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面临十字路口.事实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大多数的分歧,可以在历史这门学科中找到表述.追求并利用历史研究的方式,将有助于一系列的理论程序从多元架构中,将证据整理得更有条理,那么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创造理解的新典范,并结合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力量,提供更佳的诠释和分析选择. 相似文献
3.
人文学科的本性及其科技化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端于西方 17世纪的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急剧扩张与膨胀 ,使人文学科的本性发生了深刻的变异 ,即由原先的经由人文文本的陶冶而造就“有学养的人” (韦伯语 )变异为通过对人文文本进行纯粹科学的认识、研究及技术的操作而培养出类似科技专家的人文专家。 相似文献
4.
叙事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从这个视阈下观察它的发展趋向,有如下特点:第一,从叙事语法到叙事语用。经典叙事学阶段的叙事语法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叙事的普遍规则和符号系统,所以它关注叙事文本的普遍性,而悬置差异性、个别性。这与人文学科致力于"具体化""个别化"的研究方向有相悖之势。叙事学的研究必须将普遍性与个别性结合起来。后经典叙事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经典叙事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开疆拓土的工作,那就是从叙事语法走向叙事语用。第二,从"解释"到"理解"。叙事学从注重解释叙事是如何表达意义,到注重理解叙事表达了什么意义,体现了从偏重科学方法到偏重人文方法的转向。第三,价值判断从悬置到回归。价值判断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特点,而价值判断的前提是意义阐释。因此后经典阶段叙事学呈现出以下特点:将形式研究和意义阐释、价值判断联系起来;从偏重叙事诗学到叙事诗学与叙事批评并重。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考察和分析"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是从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出发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构成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存在、相互补充、相互推动"三个命题的不当性的基础上,认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二者在研究对象上的内在相关、在探索过程和探索结果上的相互制导以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辩证互补.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时代对高校人文学科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学科从课程设置、教材选购及保持学科前沿性上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人文学科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素质,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8.
对21世纪人文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要发展,但是必须要有新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天人合一”。21世纪,从学术发展来看,学术交融会越来越明显,文、理科将很难分,文科必须用理科的知识,理科必须用文科的知识。文科学生从现在起就要通一门理科课程,掌握好一门外语,不断扩大知识面,吸收新知识,并掌握电脑。 相似文献
9.
人文学科的特点及其对专业编辑的角色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学科或人文研究不仅不同于自然科学 ,也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人文研究所面对的主要是由价值和意义构成的文化世界 ,关注价值、体现价值的追求 ,关注人性及其培育和完善 ,反思人之存在的状态 ,追问存在的终极意义等 ,是人文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区别所在。与科学在处理事实世界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 ,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解释性的或诠释学的。人文学科的如上特性对学术期刊的专业编辑提出了相应的角色要求。认识和明确这些问题 ,是搞好编辑工作、办好刊物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11.
余德才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64-67
遵循整体观和相对性理念,在"认知思维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无学科界面、自然融合型的科学与人文整合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科学与人文长期以来的分割与对立的局面.并依据该模式提出了"'组织结构'决定'性能'"法则、"更大层次系统对系统制约的第一性"的"伦理"法则、"子系统之间和谐共存"法则等思想将引导人类走上"天人合一"的和谐永续的文明道路.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的到来,掀起了知识经济的浪潮,人的智性之光被重现。智能型社会要求能与之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人本管理作为一条适合企业再发展、再创造的新途径,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文章从人本管理的特点入手,着重探讨了人本管理模式与新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和创新手段实现人力资源调配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3.
吴立群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6,8(1):41-43
儒家文化产生的基础是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经济基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儒家思想在当代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儒家仁学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在当代具有对伦理价值的补偏救弊之功,有助于财富分配的解决,有助于克服资本中心论。 相似文献
14.
15.
16.
宋人赵普的“道理最大”常被哲学史家注意。这一观念虽然可以被诠释为“理学”的起点 ,建立起宋代哲学史的系谱 ,但它也是宋代政治上的关键词 ,必须放在北宋和南宋的历史场景中 ,才能得到思想史的理解。不仅“道理最大” ,包括宋代的“一道德 ,同风俗”也是如此。现在的中国哲学史 ,常常是对中国思想进行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系谱化”或“脉络化” ,忽略了思想的历史场景 ,其实 ,古代思想真正进入社会生活世界 ,必须有具体的历史背景 ,而且经历“制度化”、“常识化”、“世俗化”。因此 ,思想史研究必须回到历史场景 ;同时 ,在知识史、思想史、社会史和政治史之间也不必画地为牢。 相似文献
17.
常玉荣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4):51-54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孙犁在五、六十年代的人性书写方式。笔者认为孙犁在这一时期既有作为胜利者对战争和英雄的肯定性评价和积极的推崇 ,又在一种失落中 ,通过对欲望的书写完成了对人性的重新审视 ,因而在价值抉择中呈现出坚守与突围的两重心态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早期小说文本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性意识,即认为人性本质不过是由自己的求生本能出 发的、和权力体制相对应的一种结构,每一个人在对它的拥有上都是平等的,只是在面对不同的体制环境时体现为 不同的内容。从而他逐渐将对人性弱点进行批判的主题模式转化为对权力体制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李银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5):37-38
有关意识的哲学探索 ,古今中外哲学家都做了不少努力。通过分析中西方哲学史上对意识问题的探讨 ,旨在为思考哲学的奥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变迁为背景,概括了三十年宪法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并以规范与文献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宪法学研究三十年的主要进展与知识体系演变的特点,展望了未来中国宪法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