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宋徽宗赵佶在文化艺术上使自己的性情尽兴发挥,其绘画、书法、诗词等方面都有较深厚的造诣。在书法造诣上,继承前人的同时,他独创“瘦金体”,影响深远;在绘画造诣方面,他追求意境,追求作品的神形兼备,同时,其绘画作品书法、诗文与绘画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艺术范式,开风气之先。由于他的倡导,北宋的书法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文人的待遇与地位也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2.
纯真的灵魂--林风眠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风眠的绘画艺术融合了东西方绘画之精髓,画面明快艳丽、宁静纯真,蕴涵着一层淡淡的孤寂.在被冷落了近半个世纪之后,他的绘画艺术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其绘画的形式特点和作品内涵来阐明林风眠绘画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价值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西绘画美学趋向之不同主要体现在:西洋油画重写实,作品以追求幻真和再现自然为其最高境界.所采用的焦点透视符合科学和数理,有助于立体和空间的表现.形似逼真,色彩浓丽,是西洋油画的特色.中国画运用笔墨直接表达生命情调,透入物象的核心,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不重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于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运用,摆脱了焦点透视物理和生理上的局限,增加了更大的自由和灵活性,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和艺术个性.通过中西绘画美学对比,达到了解、认知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是本文的匠心所在.  相似文献   

4.
当代绘画流行风是当代美术家集体意识的体现。它超越了民族的、地域的观念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的一种唯当代所关注精神的体验。它贯穿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艺术的新尝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使艺术家表达精神的空间越来越大。艺术史对多个流派的选择有一个基本前题,即你所关注的、表现的主题是否具有当代性。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艺术经历了几次变化。先是世俗的人文主义艺术逐步代替了宗教禁欲主义艺术,“尽管古代早已认识到透视法,由于文艺复兴运动,透视法才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方法。它是‘自然模仿’是视觉幻想,使观者身临…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气范畴的意义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丹 《天府新论》2009,(6):139-143
气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范畴,它在古代绘画理论中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古代绘画理论中,它主要有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三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在绘画表现对象层面,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元素。在画家层面,气是画家的个人风格。它有先天具有和后天养成两个组成部分,前者主要是气质和禀赋,后者主要是学识和才能。而在绘画作品层面,气则是一种偏重于刚性美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具体体现在画作的笔墨技巧和结构安排上。气使得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最终呈现出的是中国绘画与众不同的天人合一的空间观念和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中国绘画史,绘画理论;西方绘画史,绘画作品等各个方面为例阐述了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体系,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宗教的重要影响。论证了中西方绘画与宗教之间是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批评史绝不是各种门类的艺术批评思想(如绘画批评、音乐批评、舞蹈批评、书法批评、戏剧批评、设计批评等)的发展史的集合,而是从各种门类艺术批评、诸子百家著述和两汉儒生注经中,抽取、提炼出适用于整个艺术批评的命题、概念、观点和思想加以系统的阐述。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对原典尽量作出符合它的原初涵义的阐释,力求平心持论,而不深文周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 ,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 ,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 ,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 ,更加自由、灵动。最后 ,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9.
艺术形式美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年多来关于艺术形式美的讨论涉及了许多问题,例如:艺术形式美是构成艺术形象时所凭的方式,它不等于艺术形象本身;艺术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为线条、颜色等;艺术形式美具有比例、平衡、对称、虚实、奇正、节奏、多样统一、不齐之齐等规律,这些规律本身并不含有阶级性;艺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考察某一具体作品的艺术形式美时,也还须联系作品的主题、内容以及作家的审美观点、艺术风格。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本文试行结合我国古代绘画和书法,就上列部分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抛砖引玉罢了。  相似文献   

10.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名作,作品中的笔墨技法十分纯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高等院校山水画课程研习的优秀临本。通过对其构图形式、技法特点、笔墨规律等的深刻体认是我们山水画教学中必须面对的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山水画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乃至对黄公望艺术成就的真正认识。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技术对绘画乃至整个艺术的深刻影响,如同其对当今人们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邃影响一样,这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新技术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它给世界带来福音的一面,而忽视它所带来的诸多问题,那么就会陷入一种新的陷阱.对于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而言,这更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时间艺术.绘画、摄影、雕塑等空间艺术在时间中凝固不变,可以整体欣赏也可以局部临摹.而音乐在时间中变化起伏,在时间流程中按一定构思出现在作品的各个部分,直到最后形成整个形象.它看不到、摸不着却最能感染心灵.它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最玄妙、最淋漓尽致的手段.音乐是人们除了语言之外最好的交流工具.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艺术化的提炼,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音乐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音乐是社会生活、客观事物在人们心中的真实反映.我国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体验的口头创作,是伴随…  相似文献   

13.
中外卓越的古典中长篇小说,无不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进步的思想倾向、高度的艺术技巧和历史阶级的局限性。然而,在古典小说的研究和评论中,必须学会鉴别和区分作品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与真抑假扬的艺术手法,不可把二者混为一谈。这是读懂古典小说如《红楼梦》、《上尉的女儿》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画     
《青海社会科学》2008,(6):F0003-F0003
张小琴,女,汉族,1955年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曾任青海省建行干部,现为西域书画摄影艺术研究院高级书画师。自幼喜欢书法、绘画.潜心研究始于近十余年。尤其喜欢花鸟、人物,兼学书法。由于多次身临老干部大学进修,在诸多名师指导下,书法绘画不断长进。书画作品曾被国内著名人士收藏,并先后在《中国老年教育》、《老年大学》及《书画艺术》、《西宁晚报》等报刊发表。  相似文献   

15.
"空白"艺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如建筑、书法、摄影、音乐、绘画等,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它强调"言已尽而意无穷"。这种空白艺术有非常大的暗示力、诱惑力、控制力、感染力。因此,在接触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时,理解语言空白的不同层次,才能真正地把握作品的整体、深层、无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卢蒙 《理论界》2009,(9):145-146
器乐演奏是时间的艺术,它不同于雕塑和绘画,其作品可以经过不断构思和完善,持久、客观地展示给观众.而器乐演奏的公开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常常会给演奏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甚至引起紧张、怯场等心理现象.演奏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加上良好的演奏技艺,才能达到演奏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7.
电脑艺术设计应用于书籍装帧艺术领域,为书籍的封面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以当代先进的设计语言,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设计的整个过程和操作方法,告别了以“手工劳动”为特征的传统设计模式,并以其独有的快捷速度与神奇变幻的功能,为设计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冲破了纸、墨、笔、色手绘时代的种种局限性,激活了设计家的灵感和创作活力,改变了设计家的思维模式与设计理念,从而进入一个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新的艺术创作时代,使大量的独具艺术特色的封面作品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电脑在封面设计工作中无异是当…  相似文献   

18.
绘画作品在记录和反映产生于现实、幻想、逻辑或态度上的丰富多变的观念和技巧,都呈现了一种手法的充分自由,这恰恰是艺术发展到今天的面貌.不论这些作品所表现或呈现的内容有何不同,但艺术家运用各种绘画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徽州社会科学》2005,(12):I0004-I0004
李雄风,号万峰,法名今三,1946年生于越南海宁省,祖籍广东花县,少年投身佛门修学佛法,先后毕业于台北圆山戒光佛学院及中国佛教研究院,三十多年来深入佛教义和研习佛教历史绘画书法艺术,曾师从于曾后希、梁伯誉、赵少昂等大师门下。畅游大江南北,赴各地罗汉堂壁画写生临摹,创作佛象艺术精细辉煌,壮严慈样。  相似文献   

20.
“点”和“染”本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两种技法。 这种绘画的技法借用到文学艺术中,成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有人称之为“点染”格。在一篇作品中,正面表明作者的感情或作品的思想意蕴曰“点”;为表达作者的感情或作品的思想意蕴所进行的铺张曰“染”。这种“点”与“染”的结合,常常深刻而又明确地突出作品的主旨,给读者以鲜明丰富的艺术感受。 语文教学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点染”的技巧也便自然地被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