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人吃苹果习惯连皮一起吃.较果肉而言,苹果皮含有更丰富的营养,更强的抗氧化性,还能预防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但人们也存在疑惑--吃苹果的时候,感觉皮上有一层蜡状物,这层东西对身体有没有危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专家表示,这确实是蜡,但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大家可以放心.  相似文献   

2.
前些天到朋友家,朋友的夫人提出了一个在不少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不知足,就拿吃来说,几乎没有他们喜欢吃的东西,不知这是为什么?笔者回答,这应该是家长的问题。随后给他们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还不完全懂事的孩子,他最爱吃苹果,而你真的爱他,想给他幸福,你该怎么做呢?答曰:“给他买,让他吃呗!”如果是那样,事情的结果很可能是今天你的孩子早已不喜欢吃苹果了。这就是经济学对幸福的解释。什么是幸福?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其有不同理解,而对幸福的一般理解应该从经济学角度去探讨,因为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存…  相似文献   

3.
纸杯分冷饮杯和热饮杯两种,它们“各司其职”,一旦“错位”,就会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冷饮纸杯的表面经过喷蜡或浸蜡处理,在较低温度时,这种蜡是非常安全的,但如果用来装热饮,只要水温超过62℃,蜡就熔化,纸杯会吸水变形。熔化的石蜡杂质含量高,特别是它里面含有的多环芳烃有机化合物,可能是一种致癌的物质,随饮料进入人体,会危害身体健康。而热饮纸杯的表面会黏贴一层特殊薄膜, 不仅耐热性好,而且无毒无害。  相似文献   

4.
吃苹果要不要削皮,这是个问题吗?是的!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削皮 在百度检索“吃苹果不要削皮”,检索结果有71.5万个;检索“吃苹果要削皮”,为9.8万个.“百度知道”设置的“吃苹果要削皮吗?”话题中,96%的网友认为“不要”,4%的网友认为“要”.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认为吃苹果不要削皮,理由是“苹果营养主要在皮上”“洗洗就可以了”;必须去皮者则认为,苹果农药残留太多,还有各种涂蜡,“致癌”“中毒”不一而足,“不削皮的找死”.  相似文献   

5.
《家庭科技》2010,(10):23-23
我因患急性胰腺炎住院治疗,现已好转出院。但听医生说,出院后仍需在家休养3~6个月。身体才能逐渐恢复。请问,出院后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利于身体的康复。沈阳小刘一般来说,急性胰腺炎病人出院初期。即使已恢复正常饮食,也不意味着身体已完全康复。出院后的身体调理对恢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身体问题已经成为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而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则对中国哲学尤有一定借鉴价值。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象论具有充分的身体现象学特征。身体是意义发生的源泉,最初的意义表现为身体与对象间的体验关系。而在把握了符号的意识阶段,符号化身体有了多种多样行为模式,这才有了通过实践不断改进的身体自觉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气温高时,喝上一杯冷饮,顿觉凉彻心底,神清气爽。但对小儿来说,则不宜多饮,否则会危害身体。  相似文献   

8.
《家庭科技》2011,(11):18-18
经常锻炼对男性增强性的耐受力很有帮助。下列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能使男性的身体达到良好状态,实现更完美的性生活。  相似文献   

9.
抗战题材的作品,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经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题材的作品在实现国族动员、反对侵略战争和拯救民族危亡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作为创作资源被持久地开掘,战争对人心灵创痛的揭示还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而西方关于战争题材的文艺在这一点上要远比我们深刻。对人性的关怀、对战争给个人造成的伤痛的揭示更显示了艺术的力量,也更接近战争危害的本质。文学史上我们反映内战的文艺远比抗战文艺更成熟和更有影响。同是战争,但对这两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文艺的反映竟是如此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犯罪从其侵害的客体上来看,亦应属于经济犯罪这一范畴。知识产权犯罪虽然侵犯他人享有的知识产权,但它更严重的危害是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现代社会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很大程度上依靠科学技术的投入,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因此,知识产权犯罪尽管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的犯罪现象,但由于立法不完备,缺乏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有效遏制,具体表现为法定罪名不完备,法定刑偏低,犯罪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大肆进行侵犯注册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的犯罪活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严…  相似文献   

11.
健康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状况已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日益重视。以前,人们认为健康就是身体强壮、没有疾病,但仅仅从这两个方面来评价人体健康与否是片面的。这只是传统的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权威界定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现代的健康观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品质密切相关,故可认为,健康一方面指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功能正常,肌体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另一方面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心理品…  相似文献   

12.
身体美学话语在西方美学产生,新世纪被介绍到中国。在理论上,中西美学关于身体的话语有根本上的差异,中国是整合的,西方是分割的。身体美学的现实基础,与身体相关的产业,在西方和在中国是一样的,这是中国可以运用西方身体美学的现实基础。身体美学的难点是如何与原有的美学理论进行调适和如何从美学角度对与身体相关的具体领域进行理论追问。身体美学的内容要加上艺术和宗教以及其他文化形式,才会得到更准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神经生理学从身心分离的角度,采用神经生理机制来理解和解释疼痛,但这一理论无法深入疼痛体验之中来予以阐释。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将身体视为身心统一体,从本己身体出发来理解疼痛,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疼痛作为一种本己知觉,发生在“我”的本己身体之中,“我”可以通过身体性和身体图式来把握自己身体的疼痛。与此同时,身心统一的身体作为知觉的主体也解决了自我身体与他人身体相互理解的问题。知觉、身体意向性和身体间性为“我”提供了理解他人疼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进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这一精辟论述揭示了体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体育从根本上说,是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培养和造就人身体的过程,体育是通过对人身体的锻炼和身体运动技能的训练,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教育。当然,任何一种活动不单纯具有它本身的意义,还有其他的意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直接意义;强化意志,是另一层意义。前者为体育范畴,后者为德育范畴。还有人说,我国运动员刻苦训…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语义场成员的来源和用法的考察,笔者发现古人对身体的骨骼系统认识是比较粗疏的,对应的古英语词汇突出的是主要骨骼部位。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对骨骼部位的划分更细致了,英语借用了拉丁语中国际通用的骨骼术语。通过语义研究,发现在英语"骨"语义场,有个典型特征,即邻近身体部位的意义相互转换。这对其他身体词语义场研究也是很有启发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牟丕志 《快乐青春》2009,(10):30-30
河边的蜗牛和小鱼是邻居,它们都在想办法对付强敌的袭击。 小鱼练就了快速游动的本领,一有风吹草动,它就如同箭一般游走,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蜗牛想的是另一种办法:它在身体外面加了一层坚硬的外壳,如果遇到敌人的袭击,就将身体蜷缩到壳子里,等敌人走后,再钻出来。  相似文献   

17.
张晶 《北方论丛》2005,(5):47-49
在时下的化学、艺学、哲学等领域中,“身体”成了异军突起的概念,意味着理论观念上一种深层的转向。在西方的后现代语境中,身体成了备受人们关注的对象。在美学范围里,也有人提出“身体美学”的命题。这使我们想到在学创作层面上,令人颇多议论的“身体写作”倾向及其产物。当然,这是关于“身体”的不同层面的问题,但这二之间难道不存在某种因缘吗?这一问题耐人寻味且颇具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特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晶教授及几住博士研究生就这个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章,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期望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篮球运动员出色的弹跳在比赛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力量训练是增长弹跳力的基础,但是许多队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力量训练之后,身体虽然变得更强壮,但弹跳力和身体的灵活性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力量训练具有多重效应,必须明确训练目标,选择恰当的方法,才能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的身体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的理论认为,消费品或者消费行为本身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对身份感都是具有作用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日益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在这一语境下,身体成为一个新的神话,身体地位成为一种文化表征.作为最美丽的消费品,女性身体在这一消费浪潮中就更突显其符号价值.  相似文献   

20.
阅曝篡鬓翼薰黝缪不彭穿心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身体尚可,但总想着自己在行将寿终时能突然死去,而不愿因病或体弱长卧病床。这实际上是一种衰老心理。身老不足虑,心老犹可悲。心理既已衰老,生活质量就会下降,更谈不上生活的价值了。这会严重影响健康和长寿。你的身体原本就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