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问题上,过去和现在通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讲法大体上是相同的,一些观点似乎已成定论。现在,我们拟对其中的几个观点做些分析,并提出我们的不同认识。一、在论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时,假定无论工作日如何延长,必要劳动时间都固定不变,是个不合理的假定。在现行通用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例如南方本、北方本、上海本和人民大学本中,在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有一个定例,就是假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他们认为,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前提下,由于工作日延长,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才生产出更多的绝对剩余价值来。上海本是这样给绝对剩余价值下定义的:“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他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他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读了陈谋箴同志发表在《中国经济问题》1983年第四期上的《劳动强度生产绝对剩余阶值》一文,深受启发。但对文中以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论述为据,认为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劳动强度,会在同一时间内增加绝对劳动量,同时增加剩余劳动,由它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并且认为《资本论》中《劳动的强化》一节马克思说明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基础上的绝对剩余价值。还认为若是主张劳动强度形成相对剩余价值,则就难于解释和坚持马克思关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的原理,对此,我认为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剩余价值在其历史发展中相继地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基本剩余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基本剩余价值是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尚未产生或产而复失的历史场合中必须生产的 ,也是在实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场合中 ,被它们凸现出来并使它们赖以产生的具有原先既定性 ,或扩张基础性和增生本体性的剩余价值形式。基本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始终 ,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实现。它和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在质和量及其历史形态上的差异 ,使剩余价值成为一个比较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5.
剩余价值在其历史发展中相继地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基本剩余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基本剩余价值是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尚未产生或产而复失的历史场合中必须生产的,也是在实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场合中,被它们凸现出来并使它们赖以产生的具有原先既定性,或扩张基础性和增长本体性的剩余价值形式。基本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始终,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实现。它和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在质和量及其历史形态上的差异,使剩余价值成为一个比较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6.
围绕“剩余价值的流转”对《资本论》的整体理论结构进行梳理:第一卷考察了物质生产由“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构成,而“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第二、三卷分别讨论了剩余价值在“流通”等领域的流转及在产业利润、利息、地租之间的分割——这些都是在“此岸”的“必然王国”中的流转,而第三卷有关“自由王国”的论述则揭示剩余价值也可以由“此岸”的“必然王国”向“彼岸”的“自由王国”流转——与此相关,第四卷揭示作为剩余价值的时间存在形态的“自由时间”,只有从“真正物质生产”中游离出来并流转向“自由王国”,存在于“自由王国”中的包括艺术在内的“自由的精神生产”才能繁荣发展起来——此即《资本论》的美学维度.作为剩余价值流转的一种历史性方式,资本不仅阻碍剩余价值流转向工人阶级,而且也阻碍剩余价值流转向“自由王国”,这种“双向”阻碍,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内在对抗性的两种基本表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时间”是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时间,是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历程。在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中,资本获得了对劳动时间的截流权,通过对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划界,攫取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无限度增殖。然而剩余劳动时间必定是异化的劳动时间,是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自由时间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设定超越资本、消解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界限的自由劳动时间概念,凿通了通往自由王国的时间隧道。  相似文献   

8.
由于时代和思维的限制,不少人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范畴,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剩余价值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因此剩余价值范畴是超越具体社会经济形态的,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也仍然是存在的,但有其特殊性,承认这一事实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创造大量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也是价值,所以科技和管理劳动能创造价值.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凝聚在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上,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统称为物化劳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物化劳动应该是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0.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对经济范畴,是历史范畴还是永恒范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是否可以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劳动者为国家、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是否叫作“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对这些问题在理论界有不同的意  相似文献   

11.
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由于剩余价值的均衡分配,从不同的利润率出发,可以得到同样的利润率,但并不影响剩余价值率,因为工作日、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价值转形过程中都没有发生变化。本文提出“账面剩余价值率”的概念,来考察根据资本家的财务报表计算的“剩余价值率”。源于价值转形的“账面剩余价值率”就是“转形账面剩余价值率”;包含资本家在竞争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剩余)价值,由资本主义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息税前)利润量直接计算的账面剩余价值率,就是“竞争账面剩余价值率”。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值,因此,可以首先确定所有生产工人的总劳动时间,然后再确定所有生产工人为自己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进而计算(真正的)总的剩余价值率。随着价值转形过程被垄断所破坏,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差异被保留甚至扩大,一字曲线就变成了微笑曲线。  相似文献   

12.
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和目前高校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把剩余价值定义为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①其实。这不是马克思的论述。而是出自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见该书一九五四年版,第115页)。为了恢复马克思的观点,有必要对《资本论》中剩余价值范畴进行探讨。一、《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的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含义的提法至少有十种:(一)“我把这个增殖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等于生产商品时创造的价值产品超过其中所包含的  相似文献   

13.
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关于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作为一般意义的剩余价值是一个最深层次的本质概念,同时它又表现为各种不同形态的特殊的或具体的剩余价值,即表现为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和垄断剩余价值,由此形成剩余价值体系;剩余价值向利润转化以后,利润也成为一个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利润又转化为平均利润,而平均利润又是一个体系;以后垄断利润产生,垄断利润又成为一个体系。这就使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条件下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 学术界的提法有:净余价值,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剩余产品的价值,等等。 我认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这一提法比较可行。因为“社会主义”这个修饰语,改变了剩余价值的本质,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这一本质内容为社会主义国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一本质内容所代替。“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反映的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阶级关系,“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反映的则是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和人民当家作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有三个来源:一是全社会劳动者活劳动中的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二是过去劳动的无偿服务,主要是前人知识产品的潜在价值转化而来的价值,三是生产力系统效应形成的提升了的价值。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大部分归劳动人民所有,但也有一部分被流失、剥削和侵占;必须充分认识和坚决消灭四类腐败现象和四类剥削现象,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来源的最大化和分配去向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6.
剩余价值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是劳动者剩余劳动的体现。它具有商品经济的共性和反映不同社会制度的特性。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那种把剩余价值的源泉归之于物化劳动,并以此作为分配的理论根据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剩余价值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是劳动者剩余劳动的体现.它具有商品经济的共性和反映不同社会制度的特性.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那种把剩余价值的源泉归之于物化劳动,并以此作为分配的理论根据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叫相对剩余价值蒋学模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中,在讲述《劳动力再生产的新条件和资本主义剥削形式的变化》这一段落时,重点讲述了:“在工作日缩短的条件下,怎样还能增加相对剩余价值呢?”这样一个问题。《教材》的分析大致可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企业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主要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的视域来审视,现代企业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表现为现代企业的整个科技创新的过程从不在场的科学人员的创新劳动到准在场的技术人员的创新劳动,再到在场的生产工人的创新劳动的不断创新的过程。相对剩余价值在实质上...  相似文献   

20.
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的最重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导致学界许多学者误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范畴。确定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有无,区别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异同,探寻创造最大劳动剩余价值的途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