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明清易代之际的时代环境与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极为相似,王夫之自身又有着与屈原相似的人生境遇与人生理想,高洁的人格品质,因而其词作中表现出浓厚的屈骚情节,体现在词作主题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和高洁的人格操守,以及意象的选择和比兴手法的运用。王夫之将屈骚情节融入词作之中,使得明词境界得到拓展,也为后代词派开拓了先导之路。  相似文献   

2.
屈原作为政治家和伟大诗人的形象已被世人公认,但这并不是屈原的全部.屈原生活在楚国浓厚的巫鬼文化传统和怀王政教合一、巫风炽盛的时代氛围中,要置身祀外是很难的.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九歌>、<招魂>证明他谙熟祀事,有神鬼观念和灵魂不灭的思想.而楚巫官观射父、左史倚相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与屈原殊为相似既可从事内政外交活动,也精于巫史之道.  相似文献   

3.
钱澄之否定了前人对于屈原“狂狷景行”的评价,肯定了屈原的怨刺精神。钱澄之同时也指出,屈原的怨刺是在忠君的前提下对温柔敦厚风气的突破,而非以“露才扬己”为目的。在此基础上,钱澄之又借对屈原“自矜”问题的阐释,批评了明末君子小人之辨的讨论,认为屈原的“自矜”仅体现在对自身品质的保持,与后世的意气之争有本质区别。钱澄之与屈原相似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对于屈原形象的接受区别于常规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因此,钱澄之在《屈诂·离骚经》中对于屈原形象的解读,可视作他个人遗民情愫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是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楚辞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具有宏阔的视野与充满实在内容的历史分析.郭沫若对于屈原否定论的批驳,对于王国维南北学派差异的新的阐述,对于屈原思想的分析与心理的描述,都具有总结性.而对于屈原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就的意义,又都作了超越前人的深化的论述.虽然从“五四”文学革命的角度来体认屈原,有一定的主观化、简单化的缺点,有一些论述根据也不足,同时屈原的形象又再一次被一种新的意识与现实需要所重新塑造,但较之以前的楚辞学研究,仍然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实际出发 ,以屈原的作品和有关材料为依据 ,从人生哲学的视角 ,对屈原生死观中的特殊内涵、表现特征和价值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座里程碑--论曹植对屈骚艺术的继承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屈原一样,曹植的创作倾向是浪漫主义的,具体方法接近于表现主义并略带感伤色彩;作品结构讲求内在的、动态的艺术平衡;象征手法上直接承继了屈原的集中式象征,并将集中式与分散式象征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其作品总的语言风格是“丽”,其诗的用韵、声调也学习了屈骚的与情相配、起伏变化的特色,还有着独到的平叙仄结的特点。在整个魏晋南北朝诗人中,曹植对屈骚艺术的继承无疑是最杰出的,这为其后众多著名诗人树立了榜样和提供了范式。在2000多年的屈骚继承史上,曹植及其作品堪称为一座高大的不可忽视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从对元人散曲咏屈原的作品中发现,元人对屈子素无好感;并由此出发,描述了以屈原、陶潜、范蠡、张良为代表而反映出的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几种人生模式,意在比较分析中,来表现出屈子人格精神的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对后世文人影响甚大,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就是深受其影响的一位。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极力追慕屈原。当然,由于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因而不论其审美心理,还是其审美表现,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文章从柳宗元对屈原的理解与敬仰、自我形象与抒情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柳宗元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戴震《屈原赋注》和王逸《楚辞章句》都体现出对屈原的推崇,但对屈原作品的看法与解释则是异同互见。注释尚简是两者的共同追求。王逸的《楚辞》注释略微复杂,一方面注者有时引经据典,或对原文作引申阐发;另一方面又主要是对本文字词进行疏通,但仍以简明为主。戴震对于训诂的主张是贵精不贵博,解释时往往不考证。将屈原作品"经化"也是两位注家的相同之处,但程度不同。王逸的解释其经学意味更浓。解释范围方面,两部注解也有出入。在解释方式和方法上,戴震的注解体现出新的特点,如方式上主张根据对象不同的文体而采用不同的解释,方法上有因声求义、"在楚言楚"等。戴震对训诂有理论探讨,因此其训诂实践更富于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青年苏轼在《屈原塔》、《竹枝歌》、《屈原庙赋》等诗赋作品中集中书写屈原之死的主题,中晚年以后更有对屈宋辞赋的推崇和评论。可以说,屈原的影响贯穿了苏轼的人生旅程。但在苏轼丰富繁多的诗文词赋及其文史论著之中,有关屈原的文字并不是很多,提及屈宋及其辞赋的频率不仅无法与他"独好"的陶渊明相比,而且也远不及庄周、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以及刘禹锡、白居易诸人。这种现象的形成,当与苏轼对于屈原所持"虽不适中,要以为贤"的接受态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屈原和苏轼都堪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从本质上说 ,二人在人格精神和气质风度上有着相当程度的共通性 ;但与此同时 ,在对待人生等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 ,又有许多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屈、苏其人其作品的比较分析 ,进一步探讨代表中国古代两种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各自的特点和彼此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论屈原的个性及死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屈原自沉选择的讨论一直是屈原研究的一个重点 ,但受时代意识的束缚一直拘于忠君或者爱国的藩篱。本文通过对前人关于屈原自沉的种种说法的梳理和反思 ,提出应从其独特的个体生命出发探讨其死因的观点 ;继而通过对其作品的具体解读和分析 ,提出其个性的两大特征———执着与孤独及其表现形式———人生道路因个体选择而日益狭窄的轨迹 ,自命不凡的个体形象 ,动辄以死自誓的极端思维方式等 ;最后联系两者讨论其自沉悲剧的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原因以及其个体生命对于人类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 ,屈原与辛弃疾一向被视为完美人格的典范。但大凡常人皆有的性格弱点或缺陷 ,在伟人身上同样有所表现 ,有时甚至更为突出。有鉴于此 ,本文通过对屈、辛心理特征的对比分析 ,对其作品中的眷恋故国、壮志难酬等主题作了全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四杰"作为初唐文学革新的前驱者,在反对齐梁文风方面是一致的.他们所提倡的都是儒家传统的诗教观,这很容易导致对屈原产生偏见,王勃和卢照邻就曾经对屈原有所指责.骆宾王、杨炯对于屈原的认识与王勃、卢照邻又不同,他们两人都不曾贬低过屈原.政治上的不幸遭遇,使王勃和卢照邻对于屈原的认识在后期也有所改变.在创作上,"四杰"都受到了<楚辞>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方面,还是在表现手法方面,"四杰"对屈原都有着明显的继承.  相似文献   

15.
金荣权 《南都学坛》2002,22(5):52-55
汉代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反映了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人品定文品,肯定屈原及其作品者目之为“忠贞之臣”,而贬之者则说他是“狂狷之士;司马迁透过屈原的作品发现了一个“怨”字,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的创作动因论;以儒家诗教原则和儒家经典为标准对屈原作品进行评判,反映出汉代以政教为中心的实用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从中唐元稹、白居易写实派,到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柳宗元风雅“美刺”比兴的积极倡导,再到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颂美讽刺”的文学主张,均是《诗经》精神的最好体现。至于屈骚精神,则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韩愈、柳宗元继承并发扬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言说方式,揭露黑暗,反映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杜牧、李贺、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等优秀诗人,或追慕屈骚精神,或力仿屈骚作品,或承传“香草美人”,或同情屈原遭遇,屈骚精神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颂与赞美,并取得“风骚共一源”的认同,尤其是屈原为唐哀帝诏封为昭灵侯之后,屈原形象则更是空前高大。  相似文献   

17.
从中唐元稹、白居易写实派,到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柳宗元风雅“美刺”比兴的积极倡导,再到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颂美讽刺”的文学主张,均是《诗经》精神的最好体现。至于屈骚精神,则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韩愈、柳宗元继承并发扬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言说方式,揭露黑暗,反映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杜牧、李贺、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等优秀诗人,或追慕屈骚精神,或力仿屈骚作品,或承传“香草美人”,或同情屈原遭遇,屈骚精神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颂与赞美,并取得“风骚共一源”的认同,尤其是屈原为唐哀帝诏封为昭灵侯之后,屈原形象则更是空前高大。  相似文献   

18.
明代遗民钱澄之对楚辞的接受与研究以1651年终归家隐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的楚辞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屈原忧国忧民、感时伤事的济世精神的接受和继承,将屈原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融入反映时代巨变的诗篇中。归隐田园以后,钱澄之主要借注疏屈原作品来寻找精神慰藉,寄托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屈诂》是其后期楚辞研究之结晶,该书耗费钱氏多年心血,凝聚着其浓重的遗民情结,是一部颇有价值的楚辞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9.
今本<屈原列传>确有某些自相矛盾、文理不通的问题和疑点,这不仅引出对于屈原人生经历及其作品内涵的诸多误读,而且使"屈原否定论"思潮迄今仍在国外学术界存在影响.因此,屈原生平事迹的总体廓清,应是楚辞研究的一项基础工程.本文认同汤炳正先生<<屈原列传>理惑>的基本观点和思路,参照对比姜亮夫、陈子展、褚斌杰三家<屈传>注疏,对导致惑乱的症结再作考察辨析,并且据此重申几个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其死亡意识:一是描述死亡,一是描写对死亡的超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识,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