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的记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诺已经辞世多年了,但是,由于他宣传和赞助过我国革命,因此我国人民始终深情地怀念着他。斯诺在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曾在我国西北的革命根据地,即后来的陕甘宁边区进行过采访。八月间,他在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驻地、宁夏同心县的回族聚居区豫旺堡住过两个星期,在那里访问了中国工农红军部队,了解了这个地区的回民生活和回、汉民族团结的情况,以他诚挚的态度同当地人民结下了难忘的友谊。  相似文献   

2.
人生难得的是真诚,人生最珍贵的也是真诚.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杨正英以他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为党的统战工作默默奉献了近40个春秋.那一摞厚厚的提案办理情况汇编记载着他的功劳.1936年8月,红军西征时,不满10岁的杨正英在家乡同心县豫旺杨家沟滩,亲眼目睹了爷爷热情接待红军的情景.亲身经历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政权——陕甘宁边区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的建立,亲眼看着斯诺先生用英文把宣传标语写在自己家堂屋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概述了同心的历史,介绍了同心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何时传入同心及同心伊斯兰教历史的分期.其次对同心清真寺、拱北、道堂、墓地进行了介绍.在介绍同心清真大寺时,又从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建筑特色、建筑成就、文字记载等多个方面展开.接着探讨了同心经堂教育、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最后,探讨了红色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1936年同心的和合,包括这种和合的主要表现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广德 《回族研究》2015,(1):98-102
一、中国清真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清真寺与伊斯兰教可以说是影与形的关系,用形影不离来说明这一关系可谓再恰当不过了。这种关系反映在学术研究上,就是有对伊斯兰教的研究,就有对清真寺的研究,反之亦然。可见清真寺的研究是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对清真寺和伊斯兰教的研究,只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到了明清才有所好转。汉文译著的出现,掀起了伊斯兰教研究的高潮。但对于清真寺的研究,还没发现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开始大规模、真正意义上的清真寺研究,是在民国时期,这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清真寺的调查上。当时,北平《月华》报社发起调查全国  相似文献   

5.
2003年10月16日,我十分敬重的革命老前辈、老红军战士扎喜旺徐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悲痛之余,写下短文一篇,以示无尽的哀思。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在《延安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我们在延安的那些日子里,一次曾碰到一位瘦高个儿,一头卷发,行为比较异样,说话不大听得懂的红军战士。通过翻译知道他是一个来自川西北的战士,现  相似文献   

6.
清真寺是我国回族等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与分布的象征,同时还承载着伊斯兰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的主要功能。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内部组织制度的干预,清真寺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从唐代"蕃坊"制到元代"哈的司"再向"教坊制"的转变过程中,清真寺管理也经历了三掌教制——掌教世袭制—阿洪聘任制—董事会制—民主管理制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伊斯兰教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7.
清真寺的慈善功能与伊斯兰教的"关爱弱势"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系统梳理文化原典语境中清真寺的慈善功能后发现,清真寺既是布善之所,也是行善之处,并形成了以清真寺为重要媒介的、自成体系的天课制度,凸显出以"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为核心内容的伊斯兰教"关爱弱势"思想.清真寺在践行伊斯兰教"关爱弱势"思想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又为建构和谐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与物质平台,在奉行团结、稳定、互助与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浅论清真寺在回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聚居地区都有清真寺,这是回族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清真寺不仅是回族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具有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清真寺因此成为回族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回族及其民族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9.
郭晓红 《回族研究》2004,(2):98-100
宁夏,是回族穆斯林聚居的省区,在宁夏境内,到处都有可以看到回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的历史踪迹。说到回族文物,它同普通意义上所说的文物,在概念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回族文物作为中国民族文物的一部分,至少应包括回族历史文物、回族革命文物、回族宗教文物和回族民俗文物四方面的内容。现将宁夏境内现存的回族文物概述如下。一、清真寺与拱北1、同心清真大寺目前,在宁夏境内保存年代最久、最重要的回族文物,是座落在同心县城内的清真大寺。这是一处以西夏晚期喇嘛教寺院改建的古代建筑,始改建于元代中期。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光…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境内的清真寺,与回族的迁徙有直接关系,是回族移居塞北的必然产物。二者堪称是孪生兄弟。现将黑龙江清真寺各历史时期的概况分述如下: 一、清朝时期 清代是回族迁入黑龙江境内的肇始。这期间的清真寺多集中于人口稠密、交通发达的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验"与全球清真寺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半岛逐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区域宗教跃升为世界宗教的辉煌历程,并以"随寺传播"的基本形式派生出不同的清真寺文化,表明伊斯兰所特有的包容异己、不断进取的文化品格.中国清真寺文化是伊儒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中国清真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全球清真寺发展极具参考价值,但也面临着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清真寺不仅是回族文化的核心意象与象征,也是回族文学反复表现的原型意象;回族依凭清真寺符号系列不仅在表述中成功构建了"小我",也在社会语境的对话中构建了"大我"。随着回族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清真寺在不断适应新的话语语境的同时也在生成新的语境,成为一种参与历史建构的能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清真寺约有两万余所,其建筑式样、结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近10年采,随着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出现一大批关于中国清真寺的专题介绍与研究新成果。特别是刘致平教授《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的出版,将清真寺研究的水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研读了这些成果,使我们对中国清真寺的历史沿革,社会职能,建筑风格有了一个较完整的了解;通过这种了解,我们又可以进一步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穆斯林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经济、文化、思想状况。近年来笔者到西北、东南及中原部分地区也进行过一些实地调查,见到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清真寺。在此不揣冒昧,草此拙篇,希望有助于对中国清真寺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从新疆到西藏,从黑龙江到海南岛都有回族。周总理说:“回族散布到全国,没有一个省没有回族,几乎没有一县没有,可靠的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县都有。”有一定数量回族的地方就有清真寺,它是回族分布的象征,也是回族历史的见证。本文试就黑龙江省伊春回族和清真寺的情况,作一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必然在建筑中得到照应。宗教观念在宗教建筑中直接得到反映。清真寺建筑是穆斯林聚落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体观。 清真寺移植来华是一种外来文化传播过程,经过几百年与中国本土文化之碰撞、交汇、渗透、融合、重组,互补,形成了主要分布在回族穆斯林地区的中国形制清真寺。 清真寺之于回族穆斯林如影随形。从穆斯林“番客”来华和外国形制的清真寺移植中国,到回回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形制清真寺的成熟,两相对应,基本同步。只需探问清真寺之兴衰,便可知道回族之境况,清真寺是回族历史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商丘县西关清真寺,又名归德府清真寺,位于黄河故道之南,豫东平原正中,系河南省东部最古老、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它在豫东平原诸多清真寺院中堪称佼佼者。聚居在寺周围的穆斯林人口约2000多,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他们中有的经商,有的从政,有的任教,有的做工,………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西关清真寺,创建年代久远,无文字记载可考。但据先人传达,该寺始建于宋末元初。 西关清真寺,从始建至民国,许多历任阿訇无据考证。从民国9年至今,历任阿訇有据可考者有白玉清、刘平、袁长修、白清廉、刘智三、蒋廉生、孙俊山等20余人。 清真寺大殿脊檩牵条上,至今尚有明朝“正德榖旦重修”六个字,黑红相间,字字清晰,这是该寺重修年代的确凿历史依据。1988年,根据商丘县文化馆对清真寺尚存两块特大天沟青兰色琉璃瓦进行的考古鉴定,确认此瓦为明朝烧制。  相似文献   

17.
正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的精神家园,穆斯林生活习俗的载体,也是党和政府宣传教育穆斯林群众的阵地,展示穆斯林群众精神风貌的窗口。清真寺管委会是寺坊穆斯林群众的自治组织,寺管会主任是寺坊穆斯林群众的领头人、清真寺的当家人,应履好职、尽好责,力争做到做好学习、服务、建设、维稳、发展"五句话、十个字"。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60年代中流传的毛泽东肖像中,有一张戴红五星八角军帽的照片,是美国记者斯诺给照的,这顶帽子又是斯诺“戴”在毛泽东头上的。他自称这是所拍的众多照片中最好的一张,当年11月14日首次在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登载时,立时引起轰动,飞速传遍了海内外。  相似文献   

19.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干旱山区,总面积701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5.8万,其中回族人口占825%。同心县的回回先民可溯至元代,明代初年大量入居,直到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陕甘宁青等地回民人居后,才逐渐形成回族聚居地区。然而同心回族教育,尤其是以传播宗教知识为目的的经堂教育则可追溯至本族人居之际。寺院经堂教育明代,同心经堂教育的主要场所有3个,即:元末明初由喇嘛昭改建的同心清真大寺,永乐年间建的预旺清真大寺和万历年间重修的韦州清真大寺。同心县的回族经堂教育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中国经堂教育创…  相似文献   

20.
缘起 河南沁阳水南关村原是一个普通纯回族村落.但由于其清真古寺明代碑刻镌有"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水南关清真寺掌教张林,依照‘上谕',向皇上奏疏,要求颁发‘劄付'(委任状),礼部照准,并于是年九月二十一日向水南关清真寺颁发‘掌教箚付'"的史料,村人向引以为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