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撒军 《西域研究》2006,(2):86-89
锡伯族口头传统是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形态和类别上来划分主要包括多元叙事模式下的散文类口头传统和程式化表达的韵文类口头传统,散文类口头传统又分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相似文献   

2.
程式与主题是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中的两个概念,用以分析口头诗歌的编创技巧.阿欧怜儿是西北民歌"花儿"中"洮岷型花儿"的一个类别,以演唱中歌者的即兴创作见长.阿欧怜儿的程式包括其韵文程式、词句程式和衬词程式;按照民众的分类习惯阿欧怜儿有四大演唱内容:好花儿、傻花儿、心痛花儿和佛爷花儿;这些类似于洛德所说的口头传统的话题,在这四大话题下每一类又各有若干主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探讨《玛纳斯》的程式化结构、表演中的创作以及创作语境等来揭示其作为口头作品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青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是各民族历史记忆的另一种呈现,镌刻着各民族历史和文化演进的脉络,包孕着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人民用幻想性的、传奇的口头叙事构建起来的原始的"口述史",具有历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文化史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藏族当代汉藏双语小说为中心,对藏族作家如何运用格萨尔史诗元素展开论述。藏族当代作家对民间格萨尔史诗元素的运用继承了史诗口头传统的程式与主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形态,也表达了地方化的民间美学特征。同时,因作者不同的审美旨趣,格萨尔史诗元素为藏族当代小说构筑了独特的审美维度。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对物候的描写往往受到文学传统惯例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在描写物侯以表现人物的情感心理或悲剧体验时,就深受古代文学中早已形成的伤春悲秋传统的影响,并且那些脱胎于民间说唱的小说,还受口头叙事文学惯例的支配,喜欢以程式化的韵文、套语等来描写物候.因此,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物候描写,应考虑到文学传统惯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否则就会对某些不合时令的描写产生误读或曲解.  相似文献   

7.
郑劭荣 《江海学刊》2012,(2):196-202
宋元南戏、杂剧和明清传奇中有不少赋体文,其源头并非汉大赋,而是民间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表演。唐代俗赋较早与戏剧结缘,并在演出形态上影响了后代戏剧用赋。在宋金杂剧中出现了赋的表演伎艺,虽然存留说唱艺术的某些特征,但主要以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具体表现在"赋"名剧的表演上,这些体制短小的剧目具有类型化、程式化的特点,具有口头剧本的构件特征。进入戏剧的俗赋最终从说话艺术演变为一种戏剧表演手段。剧中赋是我国戏曲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重要证据和线索,古代戏曲中的"赋前套语"显示了变文、俗赋与口头剧本在编创方式上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往学界对荷马史诗等作品的研究,多立足于书面文学的立场,相对忽视对它本身“口头性”的分析.帕里、洛德师徒长期致力于研究口头文学传统,并创造性地提出“口头程式理论”来理解口头诗歌的构造法则.以此观照中国古典诗歌,发现它与口头传统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首先,中国早期诗歌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重著”现象,正如西方史诗中的“程式”,是诗歌口头传统向书面创作过渡的鲜明遗痕;其次,主题作为一种固定的套语创作方式与观念群,需要从听众那里得到本能的反应与期待,所以起到了导引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关于人物服饰装扮的主题,程式化铺衍的特征异常鲜明,但在中国文学强大的抒情传统中,它却往往被视为一种描绘技巧.若以西方文学为参照,我们毋宁将其当作一种叙述方式,是对主叙事的补充或辅助.这些重复性、稳定性的程式和主题,大大帮助歌手在现场表演的压力下快速流畅地叙事,这为中国文学存在抒情叙事两大传统的共生景象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14,(3)
中国古代"礼"概念包括礼节仪式、伦理道德、政治等级三层含义,三者虽有联系但各有特定的内容。作为中国礼制史研究的对象,礼仪、礼制都是特指"礼"的礼节仪式层次。礼仪包括民间礼仪与国家礼仪,后者即通常所说的"礼制",亦即礼仪中具有国家背景和政治强制力的部分。礼仪制度有别于其他典章制度的本质属性在于其表演性、象征性和程式化、标准化。表演性、象征性使礼仪具有高于日常生活的特殊意义和广而告之的公示功能,程式化、标准化使礼仪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规范性以及维护和强化社会政治等级的功能。中国古代礼制的发达使礼仪的两种特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给中国文化烙下极度重视表演和程式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程式化是中国古代戏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戏曲艺术规律的感性显现。古代戏曲的程式化可分为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形式和程式化的叙事格局。对此加以研究,有助于发现戏曲各组成部分在戏曲文本和演出中不同的作用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中国古代戏曲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形式和格局,一方面是承袭了其母体艺术的形式体制,同时又与其他说唱文体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其他文体创作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董上德 《学术研究》2006,(6):137-140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尤其是民间叙事,往往有程式化的故事,无稽的表述,还有东拼西凑的情节。程式化叙事反映了民间叙事语境,雷同的故事反复出现,是与民众共同心理需求相对应的,在叙事方法上,民间艺人能在熟知的故事框架内保持着熟悉度与陌生感之间的平衡。无稽的故事是通过想象构建的民间话语系统,是民众内心诉求的表达,事虽无稽,却反映了真实的民间心态。情节的拼凑则与叙事单元的嫁接与整合有关,民间故事的叙事单元既可独立生存,又具有很强的黏着力,蕴涵着民间特有的叙事智慧。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在特殊的空间和时间内对民众的生产生活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并产生一定的内聚力和认同感。在青海乡村社会中,民间信仰的社会控制功能,不仅表现在精神道德规范层面,还决定着不成文的程式化规则,影响着乡村社会舆论和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13.
"拉伊"是雪域高原藏族群众即兴口头创作的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和稀有瑰宝。本文通过分析其中的程式套语,探析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结构在"拉伊"传承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歌者提供记忆上的便利,使"表演中的创作"和歌者在瞬间内唱出妙语连珠的词句成为可能的根本原因。同时通过分析挖掘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特殊魅力,从而对更加深入地研究提供更为立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张晓莹 《东南学术》2011,(3):233-240
采用整体的视角关注民间口头叙事的内在含义,观察辽南的海神娘娘叙事与自然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的多样性,分析民间口头叙事意义建构的多重力量,为解释民间口头叙事的内外互动过程提供人类学视角的解说。  相似文献   

15.
《豳风·七月》来自民间,由奴隶们集体口头创作,历经传播与不断创作的漫长过程,最后由周代宫廷乐师加工润色、创作而定型.诗以“诉苦”为基调,叙事与农事描写均为抒发愁苦情感服务,反映出广大奴隶们艰辛的生存环境,抒发了他们心中普遍存在着的各种情感.因此,无论从创作主体、情感抒发来看,还是从诗歌原型、表现手法来看,《豳风·七月》所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首抒情的民间诗歌,处于由民歌向抒情诗发展的过渡阶段,而不是叙事诗、农事诗.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曾广布于民间的纪念性建筑,以功德坊、贞节坊为主的,民间牌坊在明清以后须经官方批准而由家族自行修建,这就决定了民间牌坊要以文字、图像乃至整座建筑承担起旌表人物、道德宣传和展示家族荣耀的多重功能.牌坊叙事系统的程式化特征,并不妨碍上述功能的实现,并在当时的语境下有着丰富的民间解读,体现着民间牌坊以旌表家族荣耀为核心的功能指向.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民间文学的艺术宝库中,各兄弟民族的民间叙事诗极为丰富,闪耀着奇光异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一宗非常珍贵的文学遗产,它不仅是各族人民在创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所作出的特殊的贡献,也是研究各个民族的历史生活极为宝贵的资料,比如傣族的《娥并与桑洛》、《葫芦信》、《线秀》、《召树屯》、《朗鲸布》、《松帕敏与戛西纳娜》、《玉南苗》……蒙古族一些带有史诗性的《勇士谷诺干》、《智勇的王子希热图》、《阿果扎和巴特尔》、《英雄格斯尔可汗》以及《嘎达梅林》等等,这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民间叙事诗作,不仅为本地区本民族所喜爱,而且在国内广为流传,颇具影响,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珍爱。  相似文献   

18.
吴投文 《江汉论坛》2003,11(4):97-99
朱湘和冯至是两位在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诗人。本文从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的特定背景出发,从题材选择、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及风格形态等多方面比较他们叙事诗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叙事诗出现的重要意义,认为他们各以初具系列化和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真正使中国现代叙事诗获得独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中国现代叙事诗体制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9.
在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民间叙事诗闪烁着特别耀眼的光辉,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彝族民间叙事诗,是在彝族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民间歌谣的抒情和民间故事的叙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叙事,脉络清楚,诗意盎然.它以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为正义、真理和美好生活所进行的斗争,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它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彝族历史、民俗、宗教等学科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叙事诗创作在近代的再度繁荣,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这种繁荣不仅表现为作品数量的繁多,更表现为其内容和表现方面的独具面目.就古体叙事诗言,其内容方面具有时事化与历史化、生活化与平民化的创作倾向,开拓了描写域外、表扬忠烈的新天地;艺术表现方面也呈现出散文化、传奇化、典雅化、讽刺性和长篇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