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的检校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履其任和假借官资两部分入手讨论唐代检校官的任用范围、任用性质和意义,可以看出实履其任的检校官盛行于至德以前,内外诸司五品以上的特殊任用形式一般称为检校,性质相当于试用和权摄,待遇略低于同品正官。假借官资的检校官盛行于至德以后的使府中,虽不职事,但可据以累计官资,获得章服、班序和薨卒辍朝等特权。  相似文献   

2.
唐代职官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俸钱、禄米、职田三项。关于给禄和职田制度,整个唐代末见有多大变化,故在此略而不论。俸料钱则不然。首先,唐前期之京官俸料钱,自乾封元年以后依职事品给,而唐后期之京官(外官亦然)俸料钱则依职事官制定(同品之官俸钱有不同)。当然,职事品的高低与俸钱数额的高低,总的来说仍不相悖;其次,唐前期之外官俸料钱,以公廨本钱收息,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而唐后期之外官俸料钱则由朝廷直接规定数额;再次,唐后期之内外官俸料钱,比之唐前期均作大  相似文献   

3.
论唐人七律艺术的发展风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唐人七言律体创作的实际情况,试划分为七个发展阶段,即初创期(初唐)、成熟期(盛唐)、高峰期(中唐前期)、变化期(中唐中期)、繁荣期(中唐后期)、再度繁盛期(晚唐前期)、通俗化期(晚唐后期);评述各时期的诗坛趋尚,群体特征,主流风格和名家之创造贡献,探寻诸流派前后承启关系及影响,勾勒这一新兴而“最难工”诗体的演化过程和其异彩纷呈、蔚为大观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陈文龙 《学术月刊》2023,(11):169-179
唐前期实行律令体制,官员享有的待遇和特权基本依据律令。唐后期使职差遣盛行,大部分使职享有的特权和待遇需通过散官、本官阶或带职来确定,此时的官僚等级序列是二元体制。五代宋初,文武官、内职、军职三类职官中的使职逐渐品官化,可依据使职本身享有俸禄、班位、荫补、当赎等待遇和特权。北宋前期的官僚等级序列,通常由有官品的职官和品官化使职共同构成。从翰林学士、藩镇使职的品官化可以看出,品官化后的使职既可以是纯粹阶官,也可以是有具体职掌的职官。在北宋前期官僚等级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使职品官化是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现存已发现的300余件回鹘文契约,中外学术界大多认为是公元13~14世纪蒙元时期,从契约的具体内容及其历史背景考察,可分辨出时代早晚,从而做出前、后期的区分。前期以"官布"或"棉布"若干个为单位;后期以"中统宝钞"若干锭或金银若干两为单位。前期行用高昌、柳中等唐五县为行政地域界定,后期则无。对买卖土地四至,前期契十分严格,后期契则可有可无。对悔约问题,前期契无悔约受罚条款,后期则须"悔约罚贡"。这些均显示出前期契具有9~12世纪西州回鹘王国时期的特点,后期契属13~14世纪蒙元统治高昌回鹘时期的契约。  相似文献   

6.
唐前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以五品以上散官与都督、刺史、州司马的结合为主.这种组合并非任意,表现为高品散官往往与高品职事官结合,低品散官则与低品职事官结合.同时,赠散官与职事官的结合中,职事官的等级的确立会因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官员自身赠官的得赠者是卒前散官与职事官均在三品以上具有崇高地位的人.父、祖赠官则与其子孙的功劳或地位有关.卒前官与赠官之间的阶次变化主要表现在散官与散官之间,进阶幅度一般是一阶.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表现出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均与散官在唐前、后期的地位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随着唐后期政治黑暗和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建立的庞大的军队逐步腐败瓦解,频繁发生的兵变事件更直接加快了军队的崩溃。唐后期兵变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为我国历史上所罕见。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唐后期兵变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8.
唐代刺史的任期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刺史的任期,就总体情形来看,绝大多数州郡是符合制度规定的,某些重要州府,无论是在唐前期还是后期,普遍存在任期偏短的问题,这也是朝廷屡下诏书纠正的问题.与此相反的是,偏远州郡刺史的任期则存在过长的问题,但范围比较有限.唐代前后期,南北方州府刺史任期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北方诸州郡刺史任期在唐后期普遍延长,而南方诸州尤其那些所谓富庶之州的刺史,在唐后期则普遍存在着任期不够的问题,这反映了唐代中后期南方州郡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的监察制度,虽多因袭前代的制度,但在前朝的基础上,经过益损,更趋于完善,组织更加严细,权力更为扩大,在维护封建专制主义集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由于监察官兼职过多,监察官吏不重视政治品德,因此,监察组织不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一、宋代的监察制度。 宋代的监察组织虽沿袭唐制,但在许多方面与唐不完全相同。宋在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台长官是中丞而不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多为兼职,无正员,无实任。如《宋史职官志》记载:御史大夫,“宋初,不除正员,止为加官,检校官带宪衔有至检校御史大夫者,元丰官制行,亦并  相似文献   

10.
吏部尚书铨选职能与唐族姓书籍修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劭伟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56-158
唐前期朝廷曾组织三次编修族姓档案书籍.前两次由吏部尚书提出并组织进行,最后一次由谱学专家提出而由朝廷组织进行.这与唐初承袭南北朝门阀观念余绪有关.吏部职掌官员选举,唐前期族姓档案对其有参考意义.唐前期修撰档案书籍的政治意义逐渐降低,而后期不再有官方组织编撰.  相似文献   

11.
试论唐宪宗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后期的皇帝远比不上前期的皇帝英明,然而,在唐后期昏庸的皇帝群中,唐宪宗却是较有作为的一个。但到目前为止,对唐宪宗,还未见有专文论述。本文试图对唐宪宗的功过是非作一粗略的分析。一唐宪宗即位之初,较为英明果断,颇有雄才大略的气度和胆识。他极赞佩盛朝治世之功,决心仿效太宗、玄宗,中兴唐室,并为此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他的主要优点和功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彭杰 《西域研究》2014,(4):63-72
旅顺博物馆现藏有上世纪初日本大谷探险队在北庭古城某佛寺遗址所发现的15件唐碑残块。虽然这些残碑破损严重,还无法缀合,但从碑文内容看, 应为造寺功德碑。碑文中出现的“龙兴寺”应即唐中宗复位后敕令天下诸州营建的龙兴寺;而碑文中出现的“检校天官都维那”则应是带有高级俗官头衔奉敕营建佛寺的僧官,反映出唐中央政府对北庭龙兴寺的重视,故出土这些碑刻的佛寺遗址极可能就是建于神龙元年的北庭龙兴寺遗址。  相似文献   

13.
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唐前期承前代之余绪,商人举选权利被剥夺,教育权利亦受极大遏制。唐中期以后,商人及其子弟逐渐可入官私学读书,并参加科举得官入仕。这是衡量唐中期以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可资参考的重要标准,中国古代商人入仕之途至此发生实质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20,(3)
州县摄官制度在唐代前后两期呈现出显著差异,其间缘由与地方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中唐以降,地方州县中活跃着大批自两京迁徙而来的侨寓士人。依托与朝廷卿相、地方牧守的亲故关系,侨寓士人成为州县摄官的重要来源。在岭南等地,甚至演变为一项地方人事惯例。对某些家贫无业的士人而言,摄官是一种变相的衣食之资、利之所系,而不仅是维系政务运转的人事制度。与摄官类似,唐后期地方行政中还有使府辟召以及正员州县官的荐授、奏留等选任机制。此类机制的萌芽虽可追溯至唐初,但均盛行于中晚唐,这多少都与士人侨寓风潮以及由此催生的仕宦“地方化”倾向存在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15.
唐后期的中央禁军与唐前期有所不同。唐前期的府兵和北衙禁军都属于中央武装,但严格意义的禁军系指北衙禁军;唐后期则由于藩镇体制的形成,随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的变化,中央禁军成为与藩镇军队对峙的一切直属中央武装的名称。 唐后期中央禁军的名号繁多,时有分合,大体说来有两种类型:一是作为天子六军的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和左右神武军,以及飞龙,金吾、威远和皇城将士,这类禁军的主要职能是守卫宫廷和京城,一般不外出征战;二是兼备宿卫和征伐双重职能、作为中央禁军主力的神策军。关于神策军,笔者已有专文详述。本文拟就北衙六军、飞龙、金吾、威远和皇城将士的情况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6.
唐前期皇位传承观念及皇位继承不稳定原因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永娟 《晋阳学刊》2009,(2):100-103
唐前期的皇位继承状况极其复杂。唐前期帝王都试图接受“立嫡以长”的传统,并努力将其作为制度付诸施行。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唐前期的皇位继承在遵守制度之外又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即不稳定性。从唐代统治者之关陇军事贵族出身和沾染胡化两方面来分析唐代的皇位传承观念,可以探讨出影响唐前期皇位继承的政治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论唐代文人与旅游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全民生活意志旺盛、思想自由解放的时代。各种条件的满足使唐代文人的出游热情高涨 ,并写出大量诗赋文章。唐文人对旅游文化的建设 ,在不同阶段其具体内容亦有所不同 :唐前期主要表现为游山玩水 ,欣赏名胜古迹 ;而唐后期则多以被贬谪的文人对边远地区旅游文化的开发建设为主。在我国旅游建设史上 ,唐代文人对旅游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见于各种文献的记载,唐代江南的灾荒共有57次.唐前期的130多年中为17次,唐后期的150余年中,竟多达40次,而且,后期灾荒的烈度显然要比前期强得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六朝时期,汉族政权的南移,为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自隋平陈,直到唐开元年间,江南在长期安定的社会局势下,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才有可能把帝国生存的赌注下在江南,不惜耗竭民力,千里转输,"辇越而衣、漕吴而食".然而这并没有给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文艺迈入中唐,犹如人到中年,理想的憧憬渐次淡漠,现实的困扰与选择成为首要的人生课题。中唐以来的文艺因日渐“倾斜”的社会变化,而染上了苦闷与沉思的色彩。与此相伴,带有浓厚世俗气息的文艺却在逐渐崛起,这是正统士大夫心理所致,亦受日益昌盛的市民意识影响。中国封建文艺的走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盛唐之音”为极致的封建前期贵族文艺,逐渐向后期的吐俗地主阶级和市民文艺嬗变。这一变化过程始于中唐,展开于晚唐五代,最终形成宋、元、明、清的文艺主流。中唐文艺作为中国封建文艺的转折,它的苦闷与沉思特色已为人们认识,而从沉思转向求索的晚唐五代文艺,在展开后期封建文艺的地位却鲜为人道,本文拟从两个文化层面去审视和论证这种展开的意义。一是开始转变的地主阶级文化层面。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阶级文人面临着日益专制腐朽的政治,在出处进退问题上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心理,伴之而来的是文艺的功能作用究竟是“明道”还是“言情”的矛盾困扰。及至晚唐五代,天下汤汤,战火不断,在这江河日下的时  相似文献   

20.
唐前期三省长官逐渐被排除宰相之列或被皇帝疏远,三省机构逐渐失去重心地位.唐后期和北宋前期三省职能逐渐被新的机构取代,三省制度名存实亡.宋神宗元丰改制虽名义上按照<唐六典>恢复三省制度,但实际上三省已失去军事职权且"政柄归中书省".南宋时期由于战事繁多,为简化政务流程,"始合三省为一".这些变迁对元明清乃至后世的中央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