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成文法系传统国家中,立法结果评价的对象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及其体系.立法结果正当性评价是对法律文本进行的好坏、善恶评价,须同时在"真、善、美"三个维度中展开法律文本的真理性评价、伦理性评价和审美性评价.事实上,作为真理层面的法之合规律性与作为价值层面的法之合目的性不能相互割裂,立基于"真"与"善"的内在逻辑关联,毋宁应被视为,法之合规律性本身即蕴涵其对于法之合目的性的价值追求,缺失伦理正当性的法律即背离法律之"真";而法之合目的性又必须立基于法之真理性,唯有与法之"真"相互契舍的法之"善"方可视为法的正当性.由法之"真"与"善"或日法之合规律性与合道德性的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就是法之"美",这是良法的形成标志.  相似文献   

2.
杨树彬 《学术交流》2005,(10):183-186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形态,也是人类对宇宙不断探索和创造性地加以认识的结果。它们都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科学探索以追求“真”为动力,以造福人类即“善”为本源,而“美”视觉化地反映了真和善的这种当前状态;艺术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形象化揭示,是对“真”的表现和再现,是对“美”的追求的结果。艺术形象的启迪、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作用,在驱动欣赏者积极、向上、至善。因此,真、善、美分别是科学与艺术的艺同精神、终极目标和理想标准。三者在服饰上得到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所反映的真、善、美,揭蔽见本,去假归真,它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诉诸典型环境中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最伟大的人文关怀.林黛玉身上所高扬的本真之美,是组成作品内在精神的重要部分,成就作品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林黛玉的诗至真至善至美,她的思想、性格、精神通过一系列诗词传达出来,黛玉诗词是其人格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陈国友 《社科纵横》2007,(10):20-22
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表现的创新勇气、创新方法和创新品质,体现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其理论创新活动以哲学、道德学和美学等为基础,达到了融真、善、美于一体的近乎神韵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郑朝晖  Liu Huawen 《孔学堂》2023,(3):69-78+169-182
邵雍击壤体为道学诗之代表。击壤体的诗学价值在于将诗言志的儒家诗学传统,发展为诗意工夫。诗意工夫具体展现为洗心沉吟、寡过自吟、知音和吟三个阶次的工夫操作方式,通过此三阶次的工夫使沉默世界得以语词呈现,经语意澄明而得以语句共振,从而形成以美为中心概念的“美[善(真)]”或“(真)美(善)”合一的清吟雅话。  相似文献   

6.
冯欣 《社科纵横》2006,21(5):85-86
与传统叙事小说不同,现代抒情小说的深层审美价值恰在于将“真、善、美”统一起来,构筑一个净化人的精神与灵魂的世界。本文结合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作品,通过对抒情小说创作主体意识、“真”、“善”、“美”的应合方式和理想化境界的构成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揭示抒情小说作家对建设人类自由、和谐精神世界的重视与自主追求。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在实践中生成的而非预成的,自由生成于人追求真、善、美的实践过程中.实践不仅是人获得自由的方式而且是自由生成的确证,自由的实践生成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实践之真是自由生成的理性方式,实践之善是自由生成的价值方式,实践之美是自由生成的审美方式,只有实现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实践活动才能生成人的真正自由.  相似文献   

8.
辩证法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普遍适用于一切领域的“科学”方法,而是如何使真、善、美统一起来的“哲学”方法。辩证思维不是与人的价值态度无关的中性思维,在辩证思维的背后蕴涵着哲学所特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美学逻辑学的出现及其生命、审美的两极性、现代美学对于主观性研究的深入诸方面,探讨美作为一个流动范畴的含义及其价值。强调审美主观性形式具有情、意、象三方面的共同特点,真、善、美都要靠发现和创造,都要靠理性、意志和情感。它们具有两极性。人在这两极性的矛盾中处于中心地位。本文认为,人的哲学就是人对于真、善、美的发现和追求的文化批判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科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把自然科学的求"真"和社会科学的求"善"完美地融合起来,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之"美"。但自从培根和孔德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后,因研究领域的完全不同,加之知识界的文人相轻,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完全断裂,互相排斥。本文就是从科学发展的必然性上,主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促使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结盟,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童伟 《学习与探索》2006,(3):143-146
泰州学派发展了美学范畴“狂”。作为践履之美的狂侠得力于王艮、王襞、王栋、颜钧、何心隐诸公,核心是主体审美心意在践履师道过程中的建构与优化。从分析潜龙、见龙、亢龙等审美意象入手,通过自我认同与他人评价的错位,指出践履之美的主要内涵在讲学,包括美在必学必讲、师的至善大美、师友至重至亲三个重要美学命题,即在讲学中熔铸人心,优化审美心意状态,获得自信、自立、自得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2.
李世忠 《探求》2002,(4):24-26
“中庸”除了教诲我们不走极端外,其本真内涵还应包括:1、适合(“中”)天、地、人三才(世界)之本来面目及其规律(“常”即“庸”),强调:适合(于),适中,故“中庸”是“真”。2、中庸是最高德性。故“中庸”是“善”。3、“中庸”是整个宇宙的普遍和谐,故“中庸”又是“美”。中庸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庸之道,仍然有其积极的现代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评价标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标准问题是评价理论的核心问题。评价标准是指评价主体据以衡量价值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尺度或依据。而具体的价值评价标准就是被评价者明确意识到的价值主体的需要 ,而价值主体的需要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既是多样的、发展的又是复杂的 ;既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又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别。这决定了评价标准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是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 ;是正确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论地方立法的真善美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善美是地方立法追求的最高境界.求真在于实现地方立法的科学性,它要求实现由经验立法向科学立法转变,强化调查研究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并将调查研究贯穿于立法的全过程.求善在于实现地方立法的公正性,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而立法程序的公正性务求公开、透明与公众的参与.地方立法之美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呈现给人们的形式的美感性,包括文本的结构美与语言美,前者以精细为美,后者以精确为美.  相似文献   

15.
侯敏 《学术交流》2004,(12):14-17
当代学界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对其审美理论很少涉猎。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中国文化生命中有一种“综和的尽气精神”,即英雄的、艺术性精神。牟宗三用儒家的心性之学,改造了康德哲学美学,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固然是一种判断,但它更具品鉴或赏鉴性质。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既有洞见,又存在着矛盾。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真、善、美虽各有其独立性,但三者合而为一,“即真即善即美”。三者合一的关键在于善,在于道德之心,即实践理性之心。道德实践之心是主导,是人们建体立极的纲维。牟宗三“消化康德而归于儒圣”的美学运思,有助于国人确立中国美学的独特品质,实现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大庆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篇之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知行统一的实践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其"兼济天下、感时忧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强不息""好善忘势"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等等不仅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凝聚中国力量实现攻坚克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7.
张向荣 《学术交流》2007,(5):158-161
中国传统思维通常是以儒家的道德思想为核心的一种文化类型或思想体系,儒家的人性论体现了儒家的文艺观。儒家之真是性情,之美是境界,而之善则是真和美融合后所达到的社会目的。从这个角度诠释,婉约宋词不只是关注男女恋情的单一模式,也是创作个体对情感与生命的纵向深究。婉约派宋词把委婉含蓄的情和绝美陶然的意境,杂糅在一起,委婉细美地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已浑融了对人生、理想与生存境况的感悟、迷惘等错综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上升为社会意识就形成了当时社会的主体意识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研究,以往主要是从王国维的美学接受出发,就理论描述的相似处判断其理论来源,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事实上,这些讨论均未触及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根源.王国维提出这对概念,根本在于他引入了西方的两“我”说;主观之我与客观之我.由于晚清是西学输入的早期阶段,为便于国人理解,西方的两“我”说在输入中土时被本土化,具体的做法是以佛教的义理“真我”(或径称为“我”)与“非我”(亦日“无我”)来对译或指称这两个概念.这样,“有我之境”自然就指的是有“真我”的主观之境;“无我之境”则指的是“非我”(或仅有物性之我)的客观之境.同时,王国维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描述语言,如“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等,也都采用的是这种“格义”的方法.通过这种梳理,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渊源不仅清晰可见,其理论内涵亦可得确解,而且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诸多疑难问题也大体可据以澄清.  相似文献   

19.
赵丽  王良滨 《社科纵横》2013,(4):110-113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从理论基础、对价值本质的理解、价值评价对象的本体论前提、价值评价标准、价值实现的根据与价值实现的方式等五个方面,对实用主义价值哲学的典型代表杜威的价值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实用主义价值哲学的实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20.
陈妍 《唐都学刊》2007,23(2):25-28
艳诗这一诗歌品类历来备受争议。无论从创作规模、艺术成就,还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南朝和唐代都堪称艳诗创作的繁盛阶段。南朝与唐代艳诗的题材、内容及审美取向,充分地展示了女性之美、男女之情、幽眇之思等审美内涵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