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勤于变换写作手法的先锋性实验派作家,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有出人意料之笔.萧红从由鲁迅作序、胡风写读后,发表<生死场>以来,她的结构一直是有争议的.20世纪30年代就有"结构不坚实"的微词,而她却逆势创作了短篇小说<手>、<家族以外的人>、<小城三月>,结构完美地无可挑剔.40年代,茅盾掩饰不住对<呼兰河传>的溢美之情,称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新时期,杨义则进一步将她的小说定位为"诗之小说",称其为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  相似文献   

2.
萧红母校考     
在纪念著名女作家萧红七十诞辰的一些文章,报道及有关资料中,把萧红在哈尔滨读过书的中学,说成是现在的哈尔滨市第七中学。这是不对的。萧红在哈尔滨读书的母校是第六中学,而不是第七中学。澄清这一事实,对于正确撰写萧红生平经历是有意义的。萧红于一九二七年八月从家乡呼兰来到哈尔滨,进入当时的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一九三○年毕业于该校。这个学校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东北沦陷后,在日伪统治时期,改名为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九三”后,曾名为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校。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哈尔滨解放以  相似文献   

3.
萧红与鲁迅     
萧红与鲁迅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前提自然要基于学术的理由.鲁迅对于萧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某种意义上,没有鲁迅就没有作为作家的萧红.对于二者关系的深入探究,毫无疑问应该在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代作家,他们在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上的代际传承.  相似文献   

4.
萧红作品的魅力——一个外国读者看萧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众多的研究学者和读者所阐述的那样,萧红作品的最大魅力是它美丽而丰富的语言.这也是笔者从二十几岁到现在一直倾心于萧红的重要理由之一.然而,汉语毕竟不是笔者的母语,这就使得笔者经常要与到底自己能够理解多少萧红的作品这样一个疑惑作斗争.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谈一谈作为一名外国读者足被萧红作品中的那些语言表达所吸引,以与中国读者们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5.
萧红从她1933年5月6日至5月17日发表在伪京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栏里的《弃儿》一文算起,到她身后由骆宾基整理出的她的遗述《红玻璃的故事》一文为止,在短短9年的时间里,她共写出长短文章121篇(部)、诗歌60首,创作和参与创作剧本2部,现存的书  相似文献   

6.
漫话古钟     
中国的古钟分为两类,一是用于合奏的乐钟,二是供佛寺钟楼使用的梵钟。钟作为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尧舜时一位名叫垂的人所创制,初起为陶制,龙山文化遗址中曾有出土,钟体长方形,直柄;至  相似文献   

7.
萧红,原名张 莹,三十年代初在萧军同志的影响和帮助下,踏上文坛,在东北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左翼文艺活动。笔名“悄吟”和“田娣”。从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到与萧军自费印刷的短篇小说、散文集《跋涉》的出版,萧红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她比较熟悉的东北农村社会生活为素材,用血淋淋的事实反映了在日伪统治下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打破了东北文坛上为日伪反动黑暗统治歌功颂德的汉奸文学的一统天下。作者还大胆热情地歌颂了在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因此,萧红受到日伪特务机关的仇视和迫害。在中共东北地下党组织的关怀下,萧红和萧军一…  相似文献   

8.
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王秀珍每个有作为的作家都要按照各自的审美选择,寻找自身的归属,并且以独立的特色而自居。萧红也不例外。萧红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充满着忧郁的灵性,但又不囿于忧郁和哀伤,在忧郁中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一说起忧郁,人们马上就会将...  相似文献   

9.
“萧红现象”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萧红走上文坛正值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年代,又是她个人彻底地叛离了封建家庭,刚刚结束了旷日持久的爱情、婚姻纠葛,与青年作者三郎(萧军)初结伉俪,在茫茫人海中幸得一片栖身舐伤的绿洲,生活相对稳定时期。痛定思痛,对封建地主阶级反戈一击,为陷入死亡线上的劳苦群众呼号呐喊,向民族的脊梁寻找希望之光,都是她积蓄于胸日夜长大的潜意识。  相似文献   

10.
论萧红作品的地方色彩王义祥萧红的作品具有鲜明而浓厚的地方色彩,她的创作给我们展现了本世纪20、30年代我国东北地区人民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活图画。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一问世,便“给当时的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之所以在她去世几十年后的_年代于中国还能出现一股...  相似文献   

11.
萧红始终把关注和表现的目光放到处在民族苦难下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上,文章从孤寂的人生苦旅,独特的女性视角,秉承师门的文学特质等方面梳理,了解作家极其悲惨和凄凉的一生,以此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我国30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命运多劫,英年早逝。从1933年在哈尔滨开始发表作品,到1942年夭逝香港,创作生涯仅8个年头,却给人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除了长、中、短篇小说,还有大量的散文。萧红以《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优秀长篇小说知名文坛,但她那满贮着诗意的散文,却更具摄人的魅力。其实她的小说都明显地具有散文的特点。可以说,散文的美,代表了萧红创作的基本美学特征。一、坦诚真实地述说亲身经历读萧红的散文,不难感到,作者是一个坦诚而直率的人。从她的文字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那所谓深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绘画中的渔父形象,折射了不同社会背景下中国文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渔父是一个文学形象,渔父是一种象征符号.渔父是一种人生观的外化。  相似文献   

14.
萧红选取“童年回忆”这种叙述模式,不仅写出了地域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状态,而且借助追忆,一次次重返乡土童年,真切地看到和认识了自身的历史,并在情感的宣泄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同时,这种回忆也是她介入人生体验,展开生命审视的一条途径。她通过“童年回忆”深刻地认清了现实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5.
贾浅浅 《唐都学刊》2005,21(2):131-135
萧红作品的主导思想就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与重新审视,她作品中所反映的现代性与超前性,通过其个性化、女性化的生命体验与广大人民的切身痛苦结合起来的这种独特的言说方式,使其作品独具魅力,这使她的小说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独特价值,对现代小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是萧红100周年诞辰,同时萧红研究也走过70多年的历程,今天我们实在有必要对萧红研究进行一番梳理,以弘扬和纪念这位东北作家群的卓越代表、中国20世纪的文学洛神、从荒原走向世界的作家,同时期待有更好、更多的萧红研究成果出现.  相似文献   

17.
张玉霞 《社科纵横》2013,(9):112-113
美的属性问题是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美的最初发生与功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切“实用的”就是“美”的。所以,美的对象的第一属性就是功利性。日常生活中,美首先表现为感官愉悦。即美诉诸于人的情感,具有愉悦性,能够引起人的情绪的强烈反应,在精神上给人以愉悦、满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小说通过对当时呼兰人蒙昧生存状态的纪实描写和精神痼疾的展示批判,拓展了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劣根性"这一创作母题.通过象征意象,折射出时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群体心理,揭示了当时呼兰乃至整个社会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封建势力把人变成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觉悟的动物,面对蒙昧的世人,萧红同样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声.看出封建制度、封建秩序和封建意识的反人类、反人性的本质,正是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意蕴所在.萧红在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表现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视角,在鲁迅对被损害被侮辱妇女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又有拓展和挖掘.萧红的这一创作视点,是反映和表现当时妇女生存状况、不幸命运的最佳视角,弥补了男性作家由于性别限制而难以深入表现女性生理、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这一"死角"而带来的缺憾,这是萧红对鲁迅批判精神的发扬光大,也是萧红小说创作深刻的内蕴所在.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30年代从哈尔滨走上全国迈进世界的著名女作家。自1979年铁峰在《文学评论丛刊》第4辑上发表《萧红传略》之后,在陆续读到一些关于萧红的研究文章之外,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的《萧红评传》以及日本燎原书店于1983年出版的东京法政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尾坂德司先生的《萧红传》。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1991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铁峰著作的《萧红文学之路》以前,却没有一本中国学者自己著作的萧红研究专著出版。仅从这一点来说,《萧红文学之路》的出版,就很值得高兴和欢迎。 《萧红文学之路》是铁峰十几年来研究萧红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积淀,具有意识载体的功能,反映着这一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民俗习惯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民俗审美,固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决定了民众的审美范式和审美实践.萧红凭借对民俗文化特有的敏感和艺术直觉,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详尽地刻画了东北的地方民俗风情,给予了这块有着历史深缘的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文化的剖析,使对该地民俗风情的认识上升到了地域文化的高度,从而达到了乡土文学的高峰.对于萧红笔下民俗文化的审视,是其丰厚内涵的审视,需要我们在现代性的视野内,分析其外在的审美表现症候,捕捉其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