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大理地区的洞经会与圣谕坛关系密切,二者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显现出或为儒家文人社团,或为民间宗教组织的多重特性。传统研究范式难以突破对二者关系的认知,大传统与小传统研究视野的引入,突破了对二者性质与关系的简单定性。在历史动态的过程中剖析二者的融合与流变,二者兼容大、小传统而富有张力组织特性的最终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
3.
何敦培 《民族论坛》2008,(10):38-39
民间信仰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关系也相当复杂。湖南民间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它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特点鲜明、影响广泛。湖南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动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是指存在于非官方社会层面里的、有一定历史传承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崇拜各种神灵的信仰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主题而非偶像神为由的祭祀仪式.原始社会没有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晚于原始宗教的形成.民间信仰不是宗教,也不是民闻宗教,它属于宗教之外的信仰体系.民间信仰人群是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的第三类人群,即信神不信教人群,并且是现代社会里不断增长的人群.  相似文献   

5.
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壮族的传统医药文化非常丰富,民间至今依然盛行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神药两解”的民俗医疗方法。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壮族乡村的病人在积极寻求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借助麽公、囊妹、道士等神职人员施行各种仪式来治病,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拟从田野资料出发,借鉴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目前壮族农村盛行的巫术与祝由疗法为例,来探讨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地方神灵民间信仰所奉祀的地方神,几乎都是由当地的历史人物神化而成.他们生前都有某一方面的好名声,神化后,成为具有某种功能的神主.本文以浙江温州市永嘉县蓬溪村石压娘娘、上海鸟泥泾黄道婆和浙江鄞州区鄞江镇王元(日韦)等民间地方神灵信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民间地方神灵信仰与西方宗教的差异,论述了民间地方神灵信仰作为民众生活需求的产物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性,强调了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中的道德观念所具有的社会伦理价值,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凝聚民族性具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土社会的民间信仰与族群互动:来自田野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个移民性乡村社区的田野调查,从民间信仰的角度,以历史人类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地方性族群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认为神明信仰是整合和稳定民间社会的重要力量源。最后结合人类学族群研究理论对神明信仰做了历史的文化解析,并对田野调查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的多重表述,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这个过程是在地方、精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参与和影响下动态产生的.本文以文献为主、结合田野调查.考察了四川省贵琼藏族地区羊年会文本的多样形态,分析了为何被表述为"这样"的原因,讨论了多样性的羊年会与贵琼人的关系.本文认为,多样化的羊年会文本里,都有共同的、不变的信仰核心贯穿其中.羊年会成了贵琼人内部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而不同的考察者在特定情境下.受多种因素影响,将民俗事件存在的羊年会,一次性地文本化为民俗事象.而形成了多样形态的羊年会.考察这种文本化的民间信仰时,我们要详加考辨文本背后的情境性因素,方能体会到民间信仰在书写过程中,被遮蔽了的即时的和鲜活的因素.在田野考察中,我们应该将民间信仰详细全面地记录下来.而不是将文化事件虚脱成一张文化之皮.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人类学和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这一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弥漫性宗教-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10.
"庙会:五彩缤纷的社会风俗画"--这是今年<中国文化报·文化遗产周刊>的一期大标题.该报用一个版带读者到几家庙会上去热闹了一番.  相似文献   

11.
肖爱树 《中国藏学》2005,7(2):26-3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政局的动荡,清政府在西藏地方的统治进一步削弱,尤其是它在西藏的内政外交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错误政策,客观上刺激了西藏地方政府向外国寻求政治依靠的倾向.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自元朝以来所形成的传统隶属关系一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2.
自元代中国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管理以来,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在主权管辖上一脉相承,中华民国时期亦是如此.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为改善与发展同西藏地方的关系,制定过许多政策和措施,体现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主权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自此西藏民族永远脱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平等联合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十七条协议>是西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平解放"的实现为西藏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60年来的实践 说明,<十七条协议>的各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14.
李蓉 《西藏研究》2005,2(2):23-28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主义者以“传教”、“探险”、“游历”等方式对我国西藏进行侵略渗透失败之后,为尽快打开西藏的门户,使西藏尽早成为英属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于1886年英帝国主义擅自划界,并将西藏地方政府在隆吐山设卡进行防范的行为指责为“越界”,任意增兵挑衅,以挑起战端。这一事件,不仅使西藏地方很快陷入了英帝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侵藏战争的“泥淖”中,而且对离间清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增加彼此的隔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跨国地方政府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国地方政府构建合作交流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一种趋势.这有利于提升地方的竞争力,实现利益互助和资源互补,降低地方发展的交易成本.跨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发展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自在到自觉的演进过程,发展跨国间政府关系的基本动力在于实现互惠互利的社会经济价值,为此,需要选择科学化的政策作为实现这些价值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论提升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执行力的生长机理,是与政府执行要件、政府运行机制及执行环境密切相关的.构建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执行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执行主体的素质建设、优化政府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构建规范有效的政府执行流程,同时还要优化社会的执行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土呷 《西藏研究》2012,(3):17-37
帕巴拉呼图克图是西藏昌都地区藏传佛教最具权势和名望的大活佛,其传承可追溯到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从清顺治帝到乾隆帝期间,受封博善禅师、诺门汗、呼图克图尊号,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领导,直接管辖察木多(即今西藏昌都一带)地方。帕巴拉活佛的驻锡地为昌都强巴林寺,现已转世到第十一世。在其世系建立过程中,一世至十世帕巴拉间接或直接与祖国内地和中央政府发生亲密友好的历史,尤其是十一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格列朗杰,把历代帕巴拉与中央政府的亲密关系再次推向高潮,帕巴拉活佛之所以在宗教和政治领域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与威望,除了自身的宗教造诣赢得广大信众的拥护爱戴外,更是与历代中央政府封赐和扶持的结果是完全分不开的。而这点不仅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广大僧俗群众,尤其对藏传佛教活佛高僧具有很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8.
自清乾隆至民国年初,百多年来,驻藏大臣、达赖喇嘛、班禅和西藏僧俗文武官员,与廓尔喀王之间的文书不断,这些文书,有汉文的、有藏文的、也有廓尔喀文的,特色鲜明,反映了大清与属国的政治关系,除登位、请安、朝贡等礼节性交往外,还有大量的通信是涉及政治、军事、宗教、社会、经济等事务的,既有历史价值,也有邮政史意义。文章以近10封文书及其封套为切入点,探讨了藏廓战争、1883年攘夺巴勒布商民财物事件,以及藏廓驿道等专题。  相似文献   

19.
顾祖成、陈崇凯主编32开183千字300页 平装 定价:15.5元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责任编辑李海平ISBN7-223-01276-5/D.54  相似文献   

20.
非遗保护涉及两种知识,一种是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一种是未进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知识。政府管理非遗工作,往往以使用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为主,而我国还有大量的非遗存藏于民间,保护它们需要使用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以外的多元文化知识。政府、学者和民间力量都要认识到这两种知识的差异,并实现两种知识的互补,齐心协力保护非遗。从知识的角度认识非遗保护工作,可以深化对我国国情的理解,细致分析我国非遗的特点,发挥民间资源的作用,重点加强对国内申遗的各文化空间的保护,做好研究性的保护工作。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构建非遗保护的中国知识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