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叙述方位和叙述角度的不同,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者大致可分为同事件外转、同事件内转、异事件内转和异事件外转等类型。同事件叙述者既可外转进入所叙之事,亦可内转而抒情;异事件叙述者虽不参与所叙之事,常采取旁观者外转姿态,但人格填充的人物聚焦则又可内转而抒情。这四类叙述者大体呈现从有我到无我的层次化运动过程。因此,诗歌叙述者的差异性存在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并梳理王国维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2.
陈琳 《云梦学刊》2002,23(3):86-87
诗中创造了“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似我之境”三种不同层次的时空境界 ,三种境界统一于一个具体时空环境之中 ,使诗人和读者置身于具体可感的宇宙之中思考着人类和自身的终级意义 ,这就是该诗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刘亚斌  郭赫男 《兰州学刊》2008,(6):139-141,53
自王国维提出“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以来,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至今争论不断。从中西文化融汇的角度去梳理这段色彩斑驳的学术历史,对于深化当前的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宋“虚实”观的发展与文学创作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有无”论,经魏晋六朝实现由哲学向文学的重大转化和初步发展后,其内涵在唐宋时期又得到了全新的推进和提升,具体表现为文本风格和欣赏接受两方面。这不单是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与大量批评家的总结分不开,更与当时的文学创作关系密不可分。唐宋的文学活动为“虚实”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本文从佛教思想影响下的唐宋创作风貌、诗人与创作、批评家与理论主张等方面,以王维“空灵”诗风为个案,剖析了“虚实”在唐宋的发展概况及与当时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从中见出中国古典艺术“尚虚贵无”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作"无我"、"有我"二境界分别为"优美"、"宏壮"的判断,不仅与我国古典诗词创作和欣赏的实际相乖违,而且从学理层面看也存在两大理论误区:一是片面解读叔本华的"优美"、"宏壮"论,并以此为前提,单凭把握"无我"、"有我"二境界的主体心理特征分别与"优美感"、"宏壮感"相似之一端而遽下断语;二是在移用西方美学概念来讨论我国的文学现象时,忽视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陈春敏 《兰州学刊》2011,(2):149-151,168
王国维的“物我观”,始终坚持“物”“我”对举,“物”只有在与“我”发生联系才具有存在的依据与意义,而“我”在“物”的经验感召下唤醒“我”关于“物”的普遍意识从而抵达“物我”合一,并将此思想运用于文学,提出景引发情情寓于景的“情景说”,在“有我之境”以“我”之自由意志观“物”和“无我之境”以“我”之物化心理观“物”中突出了在“我”的把握下达到的物我相契。  相似文献   

7.
“有我之境”:中国美学的刚美意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友熙 《青海社会科学》2007,(1):127-129,126
本文对“有我之境”这一美学范畴的历史渊源、审美特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了“有我之境”是一种高亢昂扬的矛盾冲突的美。它要求进取、奋发和超越,显示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精神意志与审美客体剧烈冲突,并力求通过这种冲突而通向更高的审美境界,从而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刚美意韵。  相似文献   

8.
中西诗歌创作中的物我关系,近年来已成为诗歌创作所普遍涉及的又一深刻理论问题.从物我关系角度分析中西诗歌,可阐明诗歌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特点,并揭示中西诗歌境界之分别和共同规律,即,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大凡诗歌皆可依此分类,中西皆然.  相似文献   

9.
在王国维看来,批评词的标准就是意境的有无,关键就是具备深厚的情和真实的景,这样的词才是有意境的作品,这都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除了对意境中情与景的介绍,王国维还发展了意境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与境浑”、“以意胜”和“以境胜”这三种意境类型。此外,他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王国维那里,意境可以作为其境界理论的一个层面,专门用以描述词的艺术特质,为其境界理论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王维和李白的诗歌对禅宗与道家所追求的"空灵之美"的不同之处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论杜诗的"以我为诗",考察了"以我为诗"与杜诗的自传体风格的关系;并讨论"以我为诗"与杜甫的"推理之明,料事之确"(陈寅恪语)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了杜诗从"以我为诗"何以能达到独特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2.
韩芳 《船山学刊》2021,(6):76-86
"无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整部《庄子》同时包含"无己""有已",玄同物我与"存己""分",理想与现实等看似矛盾的问题,容易带来理解障碍,造成理解偏差,但正是这些关键词构成了"无已"说的内涵和表达体系.在内涵上,"无已"是对"我"的强烈表达,它包含"无"与"己"两方面,是通过摒弃是非、荣辱、生死、有用、主动作为等,达到"存己"的目的 和适意的境界.在表达上,包含理想与现实两个层面:通过拥有神力的"至人"树立至高人格理想;通过许由等现世之人,展现"无己"在人间的魅力和实践途径.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说与"无己"说在适意境界的追求上有相通处,以"无己"理解"无我之境"更为恰切.  相似文献   

13.
“归物”不是自然的人化而是自然的自然化,人类要以观照而不是改造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这就是自然的“自然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物”。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共在,达到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就必须保持一种使自然“自然化”的距离。王维笔下的山水是超越功利,摆脱主体情感的纯任自然的山水,是达到“无我之境”的最高审美境界。以“无欲之我”观物,方能达“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王维笔下的自然是以物观物的自然。是自然化而非人化的自然,是“天机清妙者”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臻于优美之至境。  相似文献   

14.
李涛  张秀琴 《学术探索》2012,(8):171-173
民间剪纸艺术在多元文化存在的今天,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载体角色,从不同角度传承着本源文化,本文从文学意境角度出发,来讨论民间剪纸艺术结构中的文学特性,诠释来自于民间朦胧的文学意识向往,探讨来自民间厚重的文化积淀,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我们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并加深对其艺术形态特征的理解和整个民族美术的把握,加强理论研究的根基,从而推动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虚实相生"幻中有真"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和特定的理论内涵,并闪射着艺术辩证法的光芒.它科学地概括了艺术典型创造的基本方法,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艺术审美特点的精到认识,呈现出我们民族审美传统的独特风貌,是中国艺术典型论的内核之一.  相似文献   

16.
用事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宋代诗人以才学为诗,掀起用事高潮."浑然天成"、"水中着盐"、"系风捕影"等成为宋人进行诗歌用事境界阐释的独特话语,传达出宋人对用事"浑成"、"无迹"、"自然"之境的追求,是宋人在传统诗学背景下,澡雪涵泳前人文化积淀,又扣和当代诗学风潮而形成的独特阐释理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17.
散文的空灵美是散文文本所具有的令人心灵荡曳超逸的美学特征.空灵闪耀着主体意识的光辉,具有超越现实的品性,是文本潜存和所能生发的精神空间,空灵标示着文本的精神含量和美学高度.作为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表现,人类精神最自由的展示方式,散文是写实的又是表现的,直说的又是暗示的,而尤重表现和暗示,散文的空灵美正是散文内容和形式诸因素综合规定的产物.在物欲横流,道德混乱,精神恍惚,守望迷失,诗性衰弱,文学创作媚俗化、低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探讨、张扬并践行散文的空灵美,对深化散文研究,丰富并提升散文的精神含量和艺术品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3种不同的社会类型,每种社会类型的和谐性质必然不同,由此决定了3种不同的社会和谐境界.在阶级社会只能达到社会和谐的虚伪之境;社会主义社会要通过努力构建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真实之境;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现有矛盾的真正解决,是社会和谐的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19.
在王船山的诗学中,诗境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客观性的:由外境触发主体情感,形成客观形态的诗境;最具客观性的方式,即“现量”。其二是主观性的:由情感带出对象,形成主观形态的诗境;最具主观性的方式,曰“取影”。法相宗的“现”“非”二量之分,以及船山心性学中的“取”“受”之辨,引导了这一主客二分式的生成论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