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在苏联论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著作中,著作家们经常使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组织"这一术语,指的是行使政权的国家机关和进行管理的非国家机关体系,即政治结构这一总体现象.而在今天,苏联著作中最经常使用的是"社会政治制度"一词,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海湾战争结束,国际人权斗争日益尖锐化、表面化,其实质是一场强权政治与反强权政治、干涉与反干涉的国际政治斗争.这场斗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是我国和西方大国斗争的焦点之一.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在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党的路线和政策上的失误,屡搞政治运动,极左思潮风行,终于发展成十年文化革命的全国性灾难.人的问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受到了极大扭曲.  相似文献   

3.
政治追求是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进程的一条鲜明线索.茅盾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恰好提供了中国现代"主流"批评生成演化的个人证词.在文学与政治、个人与集体、权力意志与个人思考之间,茅盾一直处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他的批评成果不仅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断选择、不断徘徊、不断矛盾的心路历程,也显现了"主流"批评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4.
在苏联新路线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新路线?对此进行评估是令人很感兴趣的.许多集中讨论经济领域及其问题的文章都谈到了这一点.有人还谈到了苏联经济问题的某些政治方面,并且很可能进一步将问题的范围加以扩大.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苏共领导人已这样做了,这可能是政治舞台上最轰动和最使人充满希望的新闻.我们完全可以说苏联是一个新社会,是在城市  相似文献   

5.
本文摘自《哲学与文学中的存在主义》(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1982)一书第3-5节,该书是苏联和东欧各国联合出版的《资产阶级思想与修正主义批判》丛书中的一本.苏联在出版该丛书时阐明这部丛书是"批判社会生活最重要领域——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的思想敌人最新观点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若干年前,提出苏联是否"可能改革"这一问题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当时我们已把它作为讨论的题目.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则完全不同了.苏联正在进行改革的试验,我们尚不知道它的结果,但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这一点,特别是在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之后更是如此.例如,萨哈罗夫返回莫斯科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人们发现,几个月以前就有了这种迹象.在苏联,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于80年代初出现的危机,即经济危机、文化和社会危机以及政治危机.这种危机有着内在的原因,并且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我不想过多地谈论它的各个方面,因为我们曾注视并公开讨论过它的变化,而当时在苏联还  相似文献   

7.
陈桂芝 《学术交流》2007,7(12):10-12
毛泽东所倡导的文化批评理念是以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去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毛泽东的文化批评是从社会主义政治出发来进行的,他认为人们在社会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使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蓝图本身就是"政治"。毛泽东强调文化批评的社会功能、价值和意义,倡导文艺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毛泽东的文化批评理论开辟了一条人不断对自身及现实生活世界进行反思的道路,并以此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末,解构批评主将希利斯·米勒与人文主义者艾布拉姆斯及韦恩·布斯之间爆发了一场精彩的笔战。审视这场举证扎实、论理严谨的笔战,可以让我们了解解构的主张与方法,借此澄清学界对解构意义观及"寄生"式批评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美国"爱国主义"与宗教信仰密切结合在一起,强调忠于美国的政治价值观,相信美国是承担着上帝赋予使命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自从建国起,美国就一直根据外部某个"邪恶堕落"的对手界定自已的"使命",凝聚国内的"爱国主义".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使美国的"爱国主义"一度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多元文化主义抬头,美国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爱国主义"的基础随之发生动摇."9·11"事件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命感、"例外论"和非白即黑的宗教善恶观为美国反恐战争中的单边主义外交提供了国内动力.  相似文献   

10.
由于《苏联历史》杂志主编科尔瓦钦科通讯院士的《论历史现象和过程的模拟》一文(参看本期该文提要)批评了乌斯季诺夫领导下进行的模仿性模拟实验,我们专门在这里介绍1976年苏联《历史问题》刊登的这篇文章.它实际上是这一实验的总结.作者说:在模仿历史的过程时,要完成下列工作:(1)选出要模仿的那个历史时期,对它进行研  相似文献   

11.
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如一种民主选举机制或一小群人独裁决策)之间怎样相互影响,这是比较经济学极为重要的争论问题.美国的资本家是否控制着美国的政治?美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促进还是阻碍着美国的经济增长?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不发达是否有利于一小群自我选举的人的政治统治?封闭性的苏联政治制度是否有助于解决缓慢的经济增长?对此经济学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一些人以为政治和经济毫无关联,政治领导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10):62-65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重要内容,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是体现了对于这个"价值"的追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开拓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新道路。不仅确立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民主政治发展的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为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价值目标奠定了理论与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13.
乔纳森·多利莫尔的政治文化批评思想之所以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多利莫尔重提了"政治文化",并触动了我们对目前学术界所关心的文化批评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整体性研究是他政治文化批评的生命之所在,即在宏大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以宏阔的政治文化视角对文学进行全方位审视。双向建构是多利莫尔政治文化批评的基本方法,他在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动态双向建构中寻求文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对我国当前的文学研究产生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琼 《浙江学刊》2012,(1):93-97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阿富汗战争,是以苏联、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阿富汗伊斯兰抵抗组织、美国三国四方为主要参与者的一场国际政治博弈,博弈主体在战争各个阶段中采取了有利于自身的政策策略,并各有成败得失。同时这场国际博弈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据苏联《工人阶级与当代世界》1986年第6期报道,1986年4月苏联政治学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题为"政治与科学技术进步"学术会议.苏联30多个科学中心的代表出席了会议,研究和探索受科学技术进步制约的管理社会过程的新方法.苏联政治学协会主席Г.Х.沙赫拉扎罗夫在开  相似文献   

16.
对于社会学和人类学在中国的地位,我们应该结合建国以来影响高等教育和研究的一系列国家政策来加以认识.在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方面,中国人曾十分信赖苏联人.按照苏联的说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里没有必要设置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特别是社会文化人类学这样的资产阶级课程.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在中国被作为"禁区"达二十七年之久.研究这些经历对社会学家所产生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不仅有个人受挫折的一面,还潜在着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1990年11月由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际支持改革联合会、世界全球问题情报中心等苏联和国际组织联合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美国、加拿大、法国、苏联的一些知名学者以及联合国特使等多人出席了会议。苏联科学院院士И.T.弗罗洛夫在开幕式上作主要报告,报告着重论述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新的政治思维背景下人的问题及其现代社会哲学方面。这也  相似文献   

18.
史蒂文·史密斯写的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能使我重新思考同阿尔都塞的分歧.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曾经认为,我是同意史密斯对阿尔都塞的批评的,现在却不再这样想了.《阿尔都塞的著作》一书,不管怎么说,是一部力作.史密斯直截了当地概括了阻碍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知识环境和政治环境.准备工作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我所发现的他的一些令人头痛的错误(例如:拿恩格斯同尼采比较、假设"思想状况"相同、心理学以及意识)根本就不是他论点的中心,本书最大的弱点是当他拿阿尔都塞同别人作比较时,总是给那个人作出一个标准的批评,并假设(往往是正确的)这一批评同样适用于阿尔都塞.它最大的长处是对阿尔都塞的学说作了清晰有力的批判性解释.  相似文献   

19.
据苏联《心理学杂志》1984年第5期报道,苏联在乌法召开的全苏“政治、政治意识及个人的自我意识”科学会议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提出了有关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效率的建议。一些报告和发言分析了苏联人的政治意识现状,指出苏联人的政治修养还未充分形成,其构成也不平衡。达维多维奇的报告谈到了近些年经济问题高于一切的宣传,没有在转变人的心  相似文献   

20.
现代资产阶级的"趋同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初,但这一理论的背景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20年代初,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平共处的问题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当代首要的实践问题.列宁提出了两种社会政治制度有可能和平共处的思想,并本着这种思想,努力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关系.1922年4月,在热那亚召开了包括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到30年代,苏联在解决国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长.这一切,使当时最保守的人士都相信,苏联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强大国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放弃了不承认苏联的政策,于1933年11月16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这种从政治、经济到外交的超意识形态合作本身显然孕育着"趋同理论"产生的可能性.但"趋同理论"毕竟在当时没有产生,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拒绝承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