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思想文化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综合时代。思想价值的剧烈变动催生出了一代颇具叛逆色彩的“摩罗”型青年作家。他们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以北岛为代表的一代“愤青”,更不同于80年代以王朔为代表的一代“顽主”,在向旧的社会秩序发出“我不相信”之余,精神却并没有从旧秩序中脱身。  相似文献   

2.
钟扬  郭春萍 《江淮论坛》2004,(6):99-106
陈独秀是"随感录"专栏/文体的首创者.人们称陈独秀以"随感录"为代表的杂文为"陈仲甫体"."陈仲甫体"杂文特点有六,旨在呼吁科学民主,推行思想启蒙."陈仲甫体"杂文上承梁启超之"新文体",下启"鲁迅风",创造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五四以后杂文的勃兴,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特点的现象之一。瞿秋白同志称赞鲁迅的杂文是“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此话深中肯綮。 由于鲁迅的倡导和实践,杂文这种短小精悍、一针见血的文体登上文坛,成为人民战斗的匕首、投枪。  相似文献   

4.
<明代辞赋述略>为自标甚高的"静一学术论丛"系列专著之一.稍加检视.全书选题意义阙如,没有任何学术支点;文字竞六成属辞赋原作引文,近四成属作家生平和文意串释,学理逻辑空缺;全书没有一条注释,没有一处显示参考、吸收或驳正前人观点,参考书目中直接相关著述仅三又三分之一种,几自闭于学界视野之外;作者欠缺基本学殖素养,在句读辞赋原文时,不少地方破碎文本,错谬百出.如此"学术",犹欲垂范学界,令人警醒深思.  相似文献   

5.
自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性的日本经济及其发展模式的研究热经久不衰。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学术界对日本经济的关注点和评价为之一变。物是人非,昔日讴歌的许多因素和经验,转而成了世纪之交导致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的根源。研究对象未变,主体评判却出现了如此巨大的改变。究竟是客体事物自身矛盾的发展过于复杂,还是作为主体的研究者掉进了经验主义的陷阱?时下状况正呼唤着日本经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近30年来,不少日本及西方学者关于日本经济的著述被翻译介绍进来,中国学术界亦有数量不菲的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 (一) “八·一三”战事爆发三个月,日寇占领了上海除租界而外的华区,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区之前,这片处于日伪顽、敌我友矛盾交错,但尚有空隙进行抗日活动的夹缝,被称为“孤岛”。在这特殊的时空中,党的新闻出版及爱国统一战线的新闻出版,在日伪的炸弹、枪口的弹压下,演出了一幕幕动人的活剧。期间,《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立报》已停刊,《救亡日报》已经撤离,只有《新闻报》、《时  相似文献   

7.
李士坤 《学术研究》2003,(10):147-148
十六大以来 ,宣传、讲解、诠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章和书籍非常之多 ,它们各有特色 ,读来都不无裨益。最近由《求是》杂志总编室编、长春出版社出版的《“三个代表”与创新》一书 ,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论著 ,是对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有启发很有助益的一本书。我以为该书的如下特色尤为引人瞩目 :第一 ,这部书编者匠心独具 ,不仅原原本本地收集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 ,而且还收集了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些重要讲话和论述。这对读者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些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孤岛"杂文活动的概况分三个层面进行了描述和判断:一、"孤岛"杂文的主题与抗战激流相合拍,以民族的情感大义和救国兴邦的政治要求统一了作品的倾向性.二是作品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以王任叔、唐弢、周木斋、文载道、柯灵、周黎庵,孔另境等作家的杂文为例证,分析了他们各自的杂文风格;三是在阿英挑起的关于"鲁迅风"论争中,"孤岛"作家创作的文学史价值.他们不仅旗帜鲜明地捍卫了"鲁迅风"杂文,而且以创作实践作出了学习鲁迅和超越鲁迅的不懈的努力,以素质的培养和创作基本功的训练在杂文史上构成了最初的、有力的学习态势和正正经经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9.
华中师大王荣槐教授长期从事成人教育工作,1978年创办并主持编辑出版《高等函授学报》(原名《高师函授学刊》)至今,在论文写作和编辑出版方面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长期从事写作和编辑工作的基础上,王荣槐教授编撰了《论文写作与编辑出版》(修订本) ,该书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吸收了新近的研究成果,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本书的阅读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写作论文的学生。与一般的写作教程不同,该书是从编辑出版的角度来立论的。本书分“论文写作与创新”和“编辑出版与研究”两部分,书后附有国家标准文件,可供读者参考。“论…  相似文献   

10.
张金梅(以下简称张):曹老师,您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就掀起了一股“读经热”。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认为国内出现“读经热”的原因何在?曹顺庆(以下简称曹):所谓的“读经热,”又称之为“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会在国内出现“读经热,”我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文化转折。近、现代之交,在西方强大的文化冲击下,中国文学产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与中国文学一样,在西方文化夹带着政治、经济优势强行冲向中国之时,中国文化也被迫“大河改道,”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告别了传统文化。这种“改道…  相似文献   

11.
贾春 《东岳论丛》2002,23(2):144
20世纪80年代,空前繁荣的中国文坛上,有两种文体格外引人注目.始是杂文,其数量之多,作者之众,都是建国以来空前的;进入80年代后期,随笔在中国文坛上沉寂了半个世纪之后,悄然兴起,90年代声势更为浩大,乃至进入新世纪之后仍然为作者和读者所喜爱.  相似文献   

12.
13.
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美学"——为《生活美学》一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生活美学"试图避免西方的思想传统当中对生活的两种基本解答途径,回归到的生活世界的美学新构,正是对"自然主义"(实质上是科学主义)和"理智主义"(实质上是形而上学)解答的双向超越,它是一种本土化的美学主张.从人类活动论的角度看,日常生活就是一种"无意为之"的、"自在"的、"合世界性"的生活,非日常生活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自觉"的、"异世界化"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美的活动虽然属于日常生活,但却是与非日常生活最为切近的;它虽然是一种非日常生活,但却在非日常生活中与日常生活离得最切近、最亲密.关的活动,介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并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必要的张力."生活美学"的理论合法性就在于,不仅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这些哲学家本人的哲学思路中存在着回归生活世界的取向,而且在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刘荣 《船山学刊》2016,(1):22-32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本是一部内容上独立的自洽之作,有着明确的写作宗旨和目的。它是一部从历史流变的实际中思辨地考察中国历史的专著。在其中,王夫之进一步肯任和充实了他在中期著述中提出的人道法则,更是通过人道这一历史哲学在历史现实中的伸张与适用落实了人道之作为中国历史的意义的地位,而历史也无非就是以礼为核心的人道的展开与实现。换句话说,船山先生的《读通鉴论》作为一部经验或实证方法论基础上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作品,其主要写作宗旨在于阐明中国历史是人道为规律的进展,历史的意义就在于人道之起源与流行,船山在对各种历史现象的解释中充分完整地说明了这一著述宗旨。  相似文献   

15.
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出发,蒂利希将本属于伦理学范畴的“勇气”置放在人类生存 的整个疆域,使之获得本体论的意义。由此,人们对死亡、谴责及无意义的焦虑得到缓解。 勇气,成为有担当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6.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国家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老子认为最好的管理方法。"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管理状态。要实现"无为而治",必须深刻理解它的含义,管理者必须有自知之明,还必须起好表率作用。这一思想,包含丰富的合理内核,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读了陈维新同志撰写的《文章写作方法论》(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很为高兴,既为写作学科有这样一本从哲学角度观照文章写作的新著问世而欢喜;也为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勤奋治学精神而欣慰.写作学界早在呼唤这样一本书了;所以这本书的出版非常及时,为正在蓬勃发展的写作理论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这本书具有开拓性、哲理性和适用性三项显著的特点.从开拓性来说:这本书博采了古今中外有关文章写作的理论知识,吸取了近年来写作学、文章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引证了大量经典性和专家的学说,简析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作品,深入钻研,融汇贯通,从而树立了自己的著述目标,建构了自己的理沦框架,开辟了具有很多独到见解的理论阵地:这显示了较强的创造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人类处境从来都是人至为关注的核心,人类艺术活动全部渊源于这个既抽象又具体的区域,浩如烟海的艺术创作,无论什么流派,都试图对人类处境做出真实的反映。“反映”有两种,一种是横向的,着眼于平行地再现眼前这个世界;一种是纵向的,力图以展望的形式表现世界是什么样子。在文学上,大致上可以认为前者属于现实主义,后者属于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对于杂文的研究,尚鲜为理论家们所涉足。因此,当我们在西北大学张华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杂文史》问世不久,又看到福建省杂文学会宋志坚同志撰写的《杂文学初论》(以下简称《初论》)的降生,感到格外高兴。我曾在为《中国现代杂文史》写的评论中称前者是杂文研究中。筚路蓝缕的拓荒工程”,那么,对于《初论》,我以为,罗竹风先生所言极是,“即使称之为‘里程碑’也并不过分”。因为作者以斫破的精神和独到的探求,将杂文的理论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达到了新的水平,对以往的研究确实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外国文学殿堂,异彩纷呈、令人瞩目.对20世纪西方作家作品、思潮流派、风格技巧的研究,我们虽已经摆脱了"学步"阶段的蹒跚,但是,如何将研究的步伐迈得更为坚实,则成为当前每一个外国文学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