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彝族吉符“卍、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图形符号卍(卐)的起源,学术界有许多探讨。本文从彝族的具体文化事象出发,深入探讨卍(卐)的起源及其在彝族世界观和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影响,认为彝族吉符卍(卐)最初发端于具体事物(羊角)及具体的日常生活活动(巫术)。字符卍、卐或十,在彝族文化中其实就是一对阴阳相交的羊角。这一结论是对“卍、卐”字符从起源到发展、从具象到抽象、从巫术实践到哲学观念、从社会科学知识到自然科学知识作出的系统性概括。  相似文献   

2.
鬼文化包括鬼俗、鬼魂观念、鬼魂巫术等子系统,鬼文化对《牡丹亭》情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冥婚风俗是人鬼恋故事原型形成的基础,鬼魂及地狱观念是“梦”、“魂游”、“冥判”等情节单元形成的基础,画像巫术、姓名巫术等通魂巫术对于“玩真”、“叫画”情节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起源终极”论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研究方法虽早已有之 ,但却缺乏充分的理论性和哲学论证。“起源终极”论从广义上说是“历史主义”;从根本上说与人类认识结构模式的认识方向相反。从事物的起源中寻找事物的“终极”本质 ,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4.
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语言首先是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手段 ,而不是一种思维工具进化而来的。从这一点出发 ,就有可能对语言进化起源的图景做出合情合理的清晰描述。基于这一观点 ,本文讨论了与语言起源的进化源头探索有关的各种“缺失环节” ,并以多个学科最近的科学发现为基础 ,探讨了“原始人类的前语言交际行为和后语言交际行为”、“语言的结晶形成”、“象征符号的出现与认知能力”以及“神经科学与语言的起源”诸问题 ,提出了一些假设和推断。  相似文献   

5.
对艺术起源于巫术的两点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艺术的起源,学术界向来有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以及巫术说等种种解释.应当承认,这诸多解释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足以成为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唯一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只存在于上述多种观照角度的视界融合之中.当然,这种视界融合绝不是多种观照角度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从中找到一种最能切合艺术本质的,因此能够对其他观照角度产生整合作用的观照角度作为融合其他视界的基本视界.我认为,能够承担这个任务的,应当是巫术说.这是因为,不论从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还是从艺术功能的基本特征来看,巫术与艺术之间所具有的人类心理上的一脉相承关系最为突出;因此,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中探寻艺术起源问题,虽不足以获得有关艺术起源的全部答案,但却能够真正找到决定艺术这种人类精神活动本质生成的那些原初因子.  相似文献   

6.
"混沌""梦幻"是洪荒时代人类对宇宙的总体印象,也是人类早期思维的主要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混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留存在人类意识的深层,并在梦中或在梦幻艺术中得到再现。《庄子》以大胆的想象构建了一个梦幻艺术世界。在庄子的梦幻艺术世界中,事物的形象具有模糊性和不可捉摸性;一事物可以由动物幻化为他事物;万物交织在一起界限不清;梦境和现实界限不清。《庄子》不是对日常生活的模仿,而是对混沌原始意象的艺术再现,是人类心理深层对模糊的、非理性世界的呼唤。《庄子》"梦幻艺术"的意义在于引领接受者超越理性和伦理道德的约束进入集体无意识深层,回归"混沌"记忆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文物出版社连续出版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许多《随葬衣物疏》,是研究古代高昌乃至西域葬仪民俗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文献。近年来已有一些中外学者的研究论著,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这里不赘言。也还有一些释而未确和未释的,笔者试申刍议。一、关于“故”字之义河海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高国藩著《中国民俗探微──敦煌巫术与巫术流变》的第九章是《指甲巫术》,它的第二节是“指甲随葬──吐鲁番风俗”。此节所介绍的基本内容是:“在东晋十六国时及以后,吐鲁番地区流行了一种手指甲与脚指甲随葬的风俗,是古代指甲巫术重要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8.
从恩格斯的论述看艺术的起源张达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人们历来习惯于归之单因,故有“摹仿说”、“游戏说”、“劳动说”、“巫术说”等等。后来,随着历史学、考古学新的发现的推出,尤其是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发展,才使这一研究的思维领域得到大的拓展,单因论诸说...  相似文献   

9.
《老子》每一章都隐蔽有阅读的对象,大略可分“士”、“侯王”、“圣人”三类。“道”依附在这三 类社会对象的活动表现和要求上,各具特殊意义,相互叠合构成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探析其原因,是受原始 巫术思维影响的结果。《老子》的“道”是巫术活动的符号记录,相似性和相关性的思维方式、最大目的律和间 接手段律的思维原则与原始巫术思维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概念探微徐秋原一精神文明是标志社会文明进步的动态概念。是一种历史现象,因此,应当首先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加以考察。社会文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作过周详的描述。在...  相似文献   

11.
人类所说之“言”与所做之“事”既反映人类的本质特征又构成人类世界的两个主要面相。所以,先秦史官不仅重视记“言”述“事”,而且将“言”与“事”分别而书。先秦之“言”经历了从神言到人言、从具体之言到抽象之言、从散见之言到结集之言、从格言警句到系统论说的发展演变。在此过程中,言事关系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向:一是“言”朝着离“事”而独立的方向发展。“言”的形成虽然离不开人类所做之“事”,但伴随着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言”的抽象性、概括性越来越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先秦诸子立“言”成家,最终完成了对具体之“事”的超离与统摄。二是“事”作为更为本源性的存在,本质上“言”亦属于“事”(人类活动),伴随着人类的觉醒与人类活动的日益复杂,“人物行事”愈发成为记录的中心,及至《左传》寓“言”于“事”,将经学思想、诸子言论、格言警句、俚语俗谚融入历史叙事之中,“事”最终实现了对“言”的主导与统合。“言”与“事”及其关系的演变,与经学、子学、史学的起源、形成有着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猕猴变人”是关于藏族起源的普遍为人们认同的古老传说。古代藏文史籍《松赞干布遗教》、《玛尼宝训》、《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等都记载有这一神话传说。由于近代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人类是由古代猿类进化而来的科学结论日益成为一种常识,人们接触到藏族起源的这则神话不免会为“猕猴变人”的想象而叹服。本文拟对“猕猴变人”神话进行探微,试揭示“猕猴变人”神话产生、演变、形成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示藏族的起源与藏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西藏王统记》是记叙“西藏人种之由来’较早较详细的史书。该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想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入手,对“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作些理论探索,以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们。一、“一国两制”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内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潜心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研究了国家的起源及其本质,特别是研究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之后所作的科学概括。它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考察的“催生巫术”,是指人们以巫术的心理和方法催促孕妇生产,亦可称为“催产巫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年曾敏锐地注意到文化对人类生育的影响,他在1947年出版的《生育制度》一书中写道:“生殖本是一种生物现象,但是为了要使每个出生的孩子都能有被育的机会,这基本的生物现象,生殖,也受到了文化的干涉。”①巫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重要内容,在中华先民对生儿育女、延续后代经历的一个漫长认识过程中,巫术与这一过程相伴始终,且遗风余韵几达今天。目前,学术界对生育巫术的研究,较多关注的是求子巫术、妊…  相似文献   

15.
“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本文对“两种生产”的真正含意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认为,长期以来人们误解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中提出的“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的本意,指出不能把“人类自身的生产”简单地归结为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康家石门子岩画与诸多西域岩画,如同中原古陶器、石器一样,都是早期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宝贵文物,也是世界原始人类文化的遗存。内涵极其丰富的西域岩画,对研究西域社会史、民族史、原始巫术、古代游牧部落文明以及原始宗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但它对于研究人类原始艺术起源的重要价值,似乎还未被学界充分认识。本文侧重论述笔者在研究西域岩画时引发的对原始艺术起源等相关问题的新思考。西域岩画与艺术起源艺术起源问题是同人类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7.
原始文化与哲学——一种发生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诞生于原始文化。原始文化发展的“动力学”基础是人类性崇拜与性禁忌形成的张力。从图腾崇拜到巫术、到神话,原始文化渐趋成熟;神话与巫术的结合塑造了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原始文化的缩影。原始文化的发展既是一个“发散”的过程,表现为科学、宗教、艺术的确立,又是一个“收敛”的过程,表现为承担文化整合功能的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刘杰 《晋阳学刊》2012,(5):10-13
寒食节火禁习俗最早出现并非为了纪念介子推。火禁是人类童年时代对火的敬畏和崇拜心理的结果,是交感巫术体系中消极规则的产物。寒食火禁习俗和介子推故事从战国时期开始发生联系,汉魏六朝以来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传说。寒食火禁与介子推故事的关系说明,民间习俗与历史故事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9.
孙焘 《船山学刊》2011,(2):82-85
与礼的原始形态——事神致福的通天巫术密切相关的“文”、“物”、“象”、“兴”是华夏艺术理念的人文源头。这些用来彰明与协调意义世界的成系统的符号工具,使得华夏艺术在源头处即通于一个韵律化的秩序观念。中国艺术创作和美学思想因之而虚灵无滞。避免了“物质”与“精神”的割裂。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殊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上文把雅斯贝斯所谓的三大轴心文化分别与宗教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时 ,事实上已涉及三大轴心文化自身 ,特别是中国文化自身的性质和特点问题。由于这事关本文主题 ,笔者不得不再申己意 ,以补未尽。陈来教授的《中国古代宗教与伦理》 ,曾对中国从原始时代至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与文化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过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按照马克思·韦伯的观点 ,把人类宗教的发展说成是“从非理性的巫术和迷信向理性的宗教演进的过程”。①根据弗雷泽的说法 ,巫术盛行的后期 ,个体巫术渐渐减少 ,公共巫术日渐增多 ,“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