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权力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想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要及时揭露腐败行为,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在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领域、环节和部位,建立有针对性的权力制约机制,防范腐败的发展蔓延;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靠法治制约权力,使国家机构和公务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确保权力在"刚性"的制度笼子里运行,有效防止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  相似文献   

2.
腐败和权力是一双孪生姐妹,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推行权力运行公开化和规范化,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本文指出,健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舆论监督机制,设立权力制衡机制,保障公民监督机制,是推进权力运动公开化与规范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论社评     
用制度约束权力,使权力正确规范地行使;在法治框架下查处腐败,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不准"、"不敢"到"不能"腐败是反腐败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建立起"不能"腐败的体制和机制。如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当前乃至今后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权力具有腐蚀性,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权力的暗箱操作创造了以权谋私的可能空间,给权力腐败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果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权力公开机制比较健全、权力运行程序比较严密的条  相似文献   

6.
筱陈 《领导文萃》2013,(22):123-124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很形象、也很耐人寻味,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权力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行使.权力行使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纵观一些腐败案件、一些侵害群众利益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是权力的腐败和滥用。能否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衡量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的重要尺度.也是组织部门评价领导干部能否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竹立家 《决策探索》2013,(22):16-16
要使巡视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具有长效性,需进一步确立其在预防和反对权力腐败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云锡大屯选矿厂大力推进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着力在管理职能、岗位职责、制度运行等方面强化廉洁风险防控,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权力运行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以教育、监督、制度管理等机制达到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9.
腐败是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腐败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的难题。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腐败的成因有个人因素、产权因素和制度因素。遏制腐败不仅需要提高公职人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更需要合适且有效的正式制度约束和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反腐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在一切社会中,腐败总是与一定的公共权力密切相关的,即腐败总是权力的腐败。从权力腐败的根治来看,反腐是治标不治本,防腐才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这就必须为权力的运作设立一个合理的界限,即权力之间的制衡。  相似文献   

11.
反腐重在深化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深化,我国开始走上制度反腐的道路。制度反腐强调通过制度建设,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与法律的手段,制约、监督权力的运行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与运动反腐和权力反腐相比,制度反腐发挥作用的过程长期而稳定,能够避免大起大落,具有稳定性、前  相似文献   

12.
新视野     
<正>治理腐败的文化路径本质上来讲,权力与制度都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把目光聚焦于制度限权时,有必要回过头来从权力与制度形成的文化背景上探寻权力的"良治"之道和制约权力的"源头活水"。核心价值观:规制权力变异的重要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指引着干部权力使用的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权力运行机制视角分析,秘书腐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种:领导放任自流;秘书滥用领导权,与领导形成利益共同体;秘书选拔与任用制度不完善。治理秘书腐败,要严厉打击秘书腐败行为,建立高压反腐常态化的惩戒机制;大力创新体制,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强化多部门联合监督力度,建立多位一体的监督制衡机制;加强廉政教育,建立秘书腐败心理动机的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非制度化生存是指行为主体在遇到某些问题或处于某种环境时,借助权力、金钱、关系、面子、人情等资源,采用制度外的方式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或做法。当前,党政干部中的非制度化生存主要表现为潜规则、土政策、打招呼、批条子、钱权交易、腐败行为等,这些现象破坏党内民主,影响党的权威,加剧权力腐败,降低制度认同,侵犯基本人权,恶化社会生态,助长暗箱操作,增加  相似文献   

15.
正一是引导筑牢思想防线。从本质上看,"微权力"产生"微腐败"的土壤是思想根源,是思想认识出了问题。防止"微权力"产生"微腐败",要在思想上采取对策,即通过廉政教育,引导社区干部自觉筑牢思想防线,从根源上解决"微腐败"问题。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防止"微权力"扩张、"微腐败"发生的制度保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应当从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  相似文献   

16.
姜亚芬 《经营管理者》2013,(28):289-289
"道高一丈,魔高一尺",在政治权力的角逐场上,权力的博弈让很多腐败走向"地下",权力腐败之毒瘤逐步向政治肌体转移渗透,变成更多更难根治的腐败顽疾。一条被中外实践反复证明的权力腐败律要求我们给权力套上枷锁和缰绳,要给权力的运行以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与约束。政治权力与公共利益的共生关系使得扫除潜规则中隐性权力的毒瘤成为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金鸿浩 《领导科学》2021,(1):103-105
腐败是公共权力非公共运作的一种社会现象。吏治腐败扭曲了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标准,以关系远近、贿赂多寡作为官员晋升的"潜规则"。司法腐败则扭曲了国家司法权和执法监督权,受赇枉法,视多寡为曲直,"犯罪虽同,断狱乃异"。建议进一步强化公共组织、专职机关、社会公众腐败预防的制度设计,倡导廉洁文化,最大限度防止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  相似文献   

18.
王长江 《领导科学》2013,(12):20-21
从权力约束上寻求治本之策,成为今天反腐败的社会共识。屡禁不绝的腐败现象表明,用零敲碎打的措施进行约束,就好比堂吉诃德用长矛大战风车,远远不足以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只有把纵向权力制约、横向权力制约和非权力对权力的制约统筹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监督约束体系,遏制腐败才有足够的力量。这些年来,反腐倡廉制度在朝着体系化的方向迈进。但是,缺乏体系性、系统性,仍然是现有反腐倡廉制度的突出特点。从系统论的角  相似文献   

19.
筱陈 《领导文萃》2011,(10):128-129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破解权力腐败,就必须厘清权力边界与权利边界,变绝对的权力为相对的权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客观上存在诱发腐败的多方面因素.从目前我国社会腐败现象来看,权力是腐败的轴心,体制机制的缺陷、制度管理的漏洞是腐败的主要根源.因此,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中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