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合芜蚌"3市是安徽省3个重要的工业中心,分别对应着"皖中"、"皖南"、"皖北"3个区域,存在着很强的极化和辐射效应。作为3个地区发展的龙头,提升"合芜蚌"区域自主创新的能力意义重大。作为2010年省长课题"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研究的部分成果,通过对"合芜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体制和机制及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确定区域优势产业,能够指明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方向。"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启动为合芜蚌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选取带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整体发展的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为突破口促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发展,对该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产业进行分析,将产业集群分析与优势产业选择结合起来,遴选出有集群化发展基础和趋势的产业并提出培育其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起着根本性的促进作用,同时进一步影响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以优化合肥、芜湖、蚌埠三地市创业环境为突破口,对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试区内创业环境与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进一步从转变政府角色、积极培育市场环境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对提升区域内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是安徽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也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技术扩散观点,通过对技术扩散环境的系统分析,结合合芜蚌试验区建设现状,提出优化技术创新扩散环境促进试验区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是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也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创新对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通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竞争力,扭转“落后的增长”状态和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处理好自主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关系,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聚集域内外创新因素,激发各因素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是以自主创新为特色,以带领全省跨越式发展为目的的,所以,这就离不开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本文简要分析了合芜蚌试验区在省内的人才资源状况,从劳动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建设过程中的教育人才、引进人才、保留人才的问题,从而给出了几点浅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安徽实现加速崛起、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关键之一。文章分析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在总体经济规模、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有利条件、创新投融资机制和建立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主创新是项系统工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确定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安徽和加速安徽崛起进程的中心环节的同时,应从省情出发,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协调发展的系统目标实现,并从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和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合芜蚌试验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的选择问题,分析了国内外主要典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对合芜蚌试验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的选择给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合芜蚌试验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应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注重创新,可在提出的三种模式中进行选择,建立适合自身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经济学原理,对安徽汽车零配件产业做了分析,发现合芜蚌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严重不足,该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安徽汽车零配件产业的长足发展,必须要形成合芜蚌为一体的汽车零配件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海西主要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主创新能力厦门最高,宁德最差;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极不平衡;投入产出效率低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与实际生产力之间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科技资质及技术标准的统一,实行统一的科技政策规章,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健全科技中介体系,建设科技共享平台,这是推动海西自主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服务业集群城市是创新网络中促进创新流动的关键节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嵌入相同网络的城市会产生差异化的创新绩效。创新网络如何影响这些差异,以及创新网络嵌入和内生创新努力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城市创新绩效,需要进一步分析。基于组态视角,以中国 23个科技服务业集群城市为案例,运用fsQCA方法,从外因和内因两个维度,探讨多层次创新网络嵌入、内生创新努力的协同效应及其影响城市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路径。结果表明:(1)多层次创新网络嵌入、内生创新努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单个条件不足以激发高创新绩效,需要多条件联动发挥组合效应;(2)高创新绩效的组态有4个,可归纳为关系—人员驱动型和结构—经费驱动型两条提升路径,有12个案例,多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3)非高创新绩效的组态有两个,归纳为关系—经费抑制型和关系—结构抑制型2种构型,具有强隶属度的案例多为东北和中西部的城市。研究结论克服已有单层面因果关系研究的缺陷,从“因果不对称”的角度,找到了影响集群城市高创新绩效的等效驱动路径,并讨论了高创新绩效抑制路径,拓宽了QCA方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外部创新环境能够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活动提供外在动力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将创新环境分为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探究其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和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支持环境、技术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性均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和协同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政府支持环境在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与技术创新日益聚焦于大中城市。河南省必须通过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来完善和开发城市的各项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带动河南率先在中部实现中原崛起。本文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基本单元,运用SPSS和ARCMAP等多元统计和技术分析软件,进行多指标的综合加权和聚类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河南省城市的创新能力总体上偏弱且存在明显的层次分异;中原城市群地区与其他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梯度明显,且中原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远远大于其他地区;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各子系统等基本上都呈现出西北强,东南弱的格局,各子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空间一致性;河南省缺少4个子系统都具有优势特征的城市,郑州独具3项优势特征,但是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偏低。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区域创新系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一个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缺陷,导致产业转型之路艰难而漫长,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可以考虑采取及早进行区域规划、深化矿产资源开采权市场化改革、加快资源型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促进外地企业与教育科技机构在资源型城市建立分支机构等措施,建立与完善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统计分析框架的构建,凸显了重大攻关、人才培养和网络构建对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对我国省区间的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展开系统评价和实证研究,展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多方位信息。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区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形成三个差距明显的群体,创新推动区域发展需要群体间的资源流动和共享。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9年至2014年江苏省13市的科技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包络方法DEA-C2R模型,客观地计算江苏省各城市的创新效率。计算结果显示苏南的创新效率较苏中与苏北有较大的优势,但13市的创新效率都是呈现上升趋势的。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创新效率的因素,认为政府扶持、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对创新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大,而产业结构的影响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创新能力高低是衡量一个区域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准,提高创新能力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存在东部半岛地区创新能力较强,鲁西北和鲁西南相对较弱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对山东省各地市创新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自身资源限制,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为此,在深入分析以往文献的基础上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分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转换能力和自主创新管理能力,并针对这些构成要素提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创新战略研究、坚持多种创新模式并举、设立开放的研发中心、采取全面开放创新策略以及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管理等策略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县(市)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如何发挥科技对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成为县(市)政府部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辽宁省部分县(市)科技进步态势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其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自主创新等指标的具体情况和基本特点,总结差距和不足,为各级政府制定县(市)科技进步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