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喂,你知道吗?刘谦要来青岛了!"说起刘谦的名字,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他是"变魔术的"。春晚上惊艳表现让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夜成名"。其实刘谦缺的不是名气也不是实力,他只不过在内地最大的一个演出平台上让最多的人见证了他的"魔法时刻"。"魔术师的工作,其实就是让观众在清醒的状态下看到一个神奇的梦境。"这是刘谦对魔术表演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商鞅之死     
不是法律害死人,而是教条害死人。杨三是商鞅变法的第一个受益者。就是他把南门那根三丈长的木头扛到北门的,他得到了五十金。五十金!是他祖宗八辈都不敢想象的。杨三领赏时,"砰砰砰"朝地上磕了三个响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和艺术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马利·居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道:"正如十八世纪奠定了物理学和天文学那样,本世纪建立了科学的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个"预测"当然不仅仅是随便的"臆测".作者作为欧洲新时期社会科学中首先提出在艺术研究中必须运用"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人之一,他的基本思想就在于,艺术的内在规律就是建立社会性的审美激情,这一点无论如何是说到了点子上.  相似文献   

4.
《青岛画报》2011,(10):80-81
"你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三一,但最好任何人都不知道梁稳根。"梁稳根说。"中国首富梁稳根"已成为热门搜索词。当梁稳根荣登福布斯、胡润双料首富之时,众多媒体都在寻找这个低调而又神秘的中国首富。然而,他却始终躲在幕后。即便在胡润富豪榜的发布会上,也未曾见其身影。梁稳根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湘商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相似文献   

5.
他出生于广东鹤山市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是邮政职工,身高都在一米七以上。因为遗传的缘故,他生下来就比同龄人高,这让他处处显得傲气凌人。因为工作调动的关系,他两岁时随父亲来到深圳;三岁时,他学会了怎样把家里的电器弄得四分五裂;四岁时就把邻居的孩子打得跪地求饶;他进幼儿园才一周,就成了学校的破坏大王。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他,老师经常打电话到家里。  相似文献   

6.
在创作中,余华走上了备受煎熬的精神苦旅,但在他的精神旅途之中,我们还发现了他思考得不完备之处,也就是他对人类存在认识的局限:他对暴力与死亡的迷恋,使得其作品在指证苦难存在时让读者感到压抑和绝望;把"活着"当成最高目标,让人的存在缺少了超越与自由;而一味用忍耐来和这个苦难的世界和解,更让人感到福贵内心的麻木,一个麻木的灵魂是不能也不该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7.
潇文 《今日辽宁》2015,(3):48-51
<正>以前看过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说有一次,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劳模,为了给文章主题拔高,手持话筒让劳模自己总结"奉献精神",结果劳模想了半天,说了一句"就是干活呗"。再追问,回答"还是干活呗"。我必须承认,采访王尚典,我遭遇了这种尴尬,面对我的提问,他至少回答了5遍"就是干活呗"。他不是一位善于表达的人,网上关于他的采访报道,文字不是很多。只有当我慢慢把话题转到他熟悉的工作上时,他的话匣子才完全打开  相似文献   

8.
亦桑 《东西南北》2009,(8):35-35
比岁月更可怕的,是对希望的放弃。一个成功的化妆品制造商在65岁时退休了,他周围的人很想知道他成功的秘诀,于是千方百计哄他高兴,想让他透露出那神秘的配方,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在他70岁生日那天,朋友们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庆祝会,酒酣耳热之际,大家又提出了他们的恳求。满面红光的制造商说:"我是加了独门秘方,你们这么好奇我就告诉你们吧。  相似文献   

9.
永不懈怠     
沈园 《东西南北》2008,(6):31-31
生活永远都不能停止努力。美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沃尔特·达姆罗施二十多岁就当上了乐队指挥。刚当上乐队指挥时,他有些洋洋得意,忘乎所以,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没人可以取代自己指挥的位子。有一天排练,达姆罗施把指挥棒忘在家里,正当他准备派人去取时,他的秘书突然说了一句:"没关系,向乐队其他人借一根就行了。"秘书的话把达姆罗施弄糊涂了。他愣了一下,随口向乐队成员问了一句:"你们谁能借我一根指挥棒?"  相似文献   

10.
正香港有名气的富豪很多,自称"香港老王"的他或许我们并不熟知,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港,情牵祖国,一生赤诚。在他70年并不算长的人生里,每一个故事都令人敬佩,让人动容……他叫王敏刚,香港"造船大王"之子,一位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有些富二代挥金如土、出入名利场,在网上各种花式炫富!身为"香港船王"之子,王敏刚确实"十分高调"。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敢说敢言:批评一线城市  相似文献   

11.
给天堂送信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财富,而是缺少发现财富的眼光。洛克·菲勒出身在一个贫民窟里,他和很多出身在贫民窟的孩子一样争强好胜,也喜欢玩,调皮甚至逃学。但与众不同的是,菲勒从小就有一种善于发现财富的非凡眼光。他把一辆从街上捡来的玩具车修好,让同学们玩,然后向每个人收取0.5美分。在一个星期之内,他竟然赚回一辆新的玩具车。菲勒的老师深感惋惜地对他说:"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富人的家庭,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但是,这对你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你能成为街头商贩就不错了。"  相似文献   

12.
正政变是一个让人感到血淋淋的词,但也有一些政变,就如一场游戏,让人哭笑不得。1月7日凌晨,非洲中部国家加蓬首都利伯维尔的街道一片寂静,人们还处于沉睡中。4时30分左右,三名身着制服头戴绿色贝雷帽的年轻士兵,闯进了加蓬国家广播电台的演播室。两人持枪分立左右,另一位浓眉大眼、俨然"带头大哥"样的士兵,则坐到了播音座位上,掏出份稿子对播音话筒大吼起来:"都醒醒,我们政变了!"  相似文献   

13.
《学问》2010,(2)
<正>我已出了80多本书了,但《最后一个皮匠》我是时时想完稿,但苦于没有"大块"时间。去年"十一",我失踪了。我先是给好友焦洪学打个电话,让他在吉林西部找个荒凉又少有人烟  相似文献   

14.
正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说:"心里没有顾客,供什么财神都是无用的。"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公布的,"1月22日-1月28日"捐款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公司,超出所有人的意料,它竟然是许昌市"胖东来"。许昌,一个中国四线城市。胖东来,一个无名零售企业。但他竟然捐了5000万,超过了很多知名企业,不得不让人惊叹。胖东来让人惊叹之处不止于此,就在很多无良商家高价售卖假口罩时,就在很多菜贩子和超市趁机大涨价时,胖东来却对外宣布:"疫情期间,蔬菜按进价销售。"  相似文献   

15.
最近,建华社区的张莲花阿姨举动有点异常,她总爱一个人拿着手机在客厅瞎转悠,还时不时对着墙壁"傻笑",街坊邻居串门都笑话她。不过,张阿姨对此不屑一顾。她身上这股可爱劲全是因为一个小小摄像头,它的大名叫"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是社区正在试点推行的,通过这套系统,子女可以在手机客户端上看望老人,即便上班忙得晕头转向,举手之间常"回家"看看也不再是难事了。张阿姨今年61岁,老伴已过  相似文献   

16.
正这一年,马云给自己加了很多"戏",但最好的戏,是让别人演,自己坐在台下,藏在观众当中。心中却知道,每一次掌声,都是自己设计的。很多人都会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给自己励志。例如总在每年元旦那一天把来年计划写满一张纸。马云的烦恼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论他在纸上写什么愿望,除了极端对抗自然规律,恐怕都会实现。这就变得很无趣。理学上有"皮格马利翁"效应:你的期望或预言,会改变周围情境以适应这  相似文献   

17.
在整个中国艺术界,史国良都是一个传奇。他是画家,中国写实主义重镇,他的画市价能卖到5万元一平尺;他是僧人,身披袈裟,顶有戒疤,每天吃斋念佛。他法名"慧禅",但人们仍愿意称呼他"史国良"或"史老师";他身在空门,但仍坦承自己断不了贪嗔痴,"我很爱前妻和孩子"。他比大多数出家人有钱,画作常常现身拍场;他比常人更多情,笔下的女子清丽婉约,带有浓浓的烟火气;他比普通画家更易怒,和拍卖他的赝品的拍卖公司打官司,把潜规则揪出来,轰动整个艺术圈。史国良身上纠结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又因他僧人的身份而显得更突出。有人甚至说他是"假和尚",史国良不为所动,他只想做一个画家,做一个自己心中的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8.
《东西南北》2009,(7):23-23
所有的成就在开始时都不过只是一个想法,坚持到底才是成为一位卓越的成功者的途径。 你能让一只羊跑出火箭的速度吗?如果我告诉你,有一个人不仅让一只羊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而且还借此成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你相信吗?他就是张钢,小肥羊餐饮连锁的创始人。张钢是草根阶层,他从一家小小的火锅店起家,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把小肥羊经营成为了中国民族餐饮业第一品牌。2008年小肥羊餐饮连锁又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首个在香港上市的品牌餐饮企业,被业界誉为“中国火锅第一股”。  相似文献   

19.
《青岛画报》2011,(4):82-85
李肇星虽卸任外交部长已5个年头,但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他都会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出现在媒体视野中,他的语言还是那样机智风趣、态度依旧平易近人。这位从青岛农村走出的"诗人"外交家,虽然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都留下了足迹,但他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装着故乡和家乡人。他说有一次在非洲看到一条河,就突然想起了胶南老家村里的那条河,"每当发大水过不去,爷爷就会把我背过去。不过十年前回老家时,那条河已经没有了。"从事外交工作的这些年中,从小就热爱文学的他没有荒废了写作,一直坚持在业余时间创作。他写  相似文献   

20.
闻达  孙海 《今日辽宁》2014,(4):76-77
正大勺是中国传统的烹饪工具,煎炒烹炸,哪样都少不了它。如今,铁勺大多是机具轧制的,统一规格尺寸,据说还有"国标"。但过去不是这样,那时机械化水平还不高,家家户户的大勺都是手工制作而成,有门手艺叫"刨大勺",就是经验丰富的手艺人在一块铁板上一锤锤地敲,把大勺生生敲出来。在沈阳市铁西区揽军路立交桥下,敲了24年大勺,人送外号"勺大爷",现如今整个沈阳,他是唯一一个还坚守着这门手艺的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