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武征 《创新》2019,13(1):42-52
"生"本体这一古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外交哲学传统贯穿着现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和政策的各方面。就何为"生"的外交哲学意蕴而言,合作为"生"、共赢为"生"、和平为"生";就"生"为何的外交哲学探问而言,"生"为自主、"生"为相通、"生"为共处;就本是"生"的外交哲学诠释而言,共商之本是"生"、共建之本是"生"、共享之本是"生";就"生"是本的外交哲学确证而言,"生"是关系之本、"生"是交往之本、"生"是外交之本。  相似文献   

2.
《青岛画报》2011,(3):62-63
周立波口水战落幕之际,我们发现,往往被公众视为"牛人"的人物,在"让子弹飞"后,就迎来"一声叹息",不得不匆匆收官。既然"牛人"收官,就可以盖"官"定论了,简单打扫一下战场,总结一下得失。回顾是为了进步,深思是为了走得更好。  相似文献   

3.
借助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以法治理论的基本内容为视域,可以建构一个相对合理、完备的法治理论体系。就动力因而言,"人治"到"法治"的转化是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直接动因在于防止统治者的恣意。就质料因而言,"恶法"的性质争论远未结束,但追求"良法"是共同愿望,不存在追随"恶法"去作恶的义务。就形式因而言,"形式法治"侧重规范逻辑,"实质法治"侧重道德价值,前者离开后者会变成空洞的形骸,后者离开前者会变成失体的幽灵。就目的因而言,法治既是"治民"又是"治吏",在"法律—官吏—公民"的现代法治结构中,由于官吏身份的特殊性,"治吏"更是法治的核心目的。  相似文献   

4.
史光辉 《唐都学刊》2003,19(3):74-76
质疑谢质彬先生《"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一文文献证明:"不听"作"不允许"义在先秦就已出现,汉魏以来继续沿用,并不是始见于西晋。由于"听"有"允许"义,"不听"就产生了"不允许"义。  相似文献   

5.
有来有往     
《青岛画报》2011,(8):3
要可信就可以了。但不能太离谱,像那种动辄三角恋、四角恋的革命爱情就不可取。岩泉红十字会这样的公益机构,没有隐私可言,恰恰相反如果仅有"声明"而无法"证明,仅有辟谣而没有自省、改进,就可能引起更大的失信。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在一些网络调查中,绝大多数网民承认自己的捐款热情受到打击。慈善事业"伤不起",公众善心更加"伤不起。  相似文献   

6.
石松 《求是学刊》2015,(3):140-146
在中国古代,"侠"的演变过程基本上是一种抛物线状态,《水浒传》中的武松,就是这个抛物线的最高点。就武松本身而言,他又是一个英雄与反英雄"共轭"的艺术形象。因此,以"武松"的文化遭遇为例,进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侠"文化现象,就成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哪里有海水,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福州人。宋代有传说:沉东京浮福建,说的是京城与福建五百年一个沉浮。东京浮了,福建沉了;宋亡了,福建则兴了。提起福州就跟"次"逃不了干系。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它不够开放,只是"次开放";作为福建省会,它名气常常不及厦门。"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有个京城长安,福州也建了个长安城的缩小版本:三坊七巷;杭州有西湖,福州就也有个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时代依然是资本的时代,马克思通过"资本"将现代社会的本质一览无余。对于现代人而言,马克思最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就在于他指明了资本增殖的三个界限:资本增殖的界限、资本收入的界限和资本实现的界限。资本的界限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合理性边界。现代社会一旦超越这些边界,就必然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危机当中。如果现代社会既不想放弃"资本的增殖"这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又不想堕入到"欲望的狂欢"之中,那么,现代社会就必须恪守"资本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民政厅、财政厅联合下发文件,就全省"明天计划"的组织和实施进行布署。十月二十七日,江苏省民政厅、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实施'残疾孤儿手术明天计划'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全省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统一认识、密切配合,确保整体工作的顺利实施。该通知就"残疾  相似文献   

10.
子鱼 《东西南北》2008,(9):65-65
每一秒钟都会有无数种可能,重要的是如何选择。美国加州的金门大桥,被称为"自杀天堂"。大桥上挂着一幅标语,写着:"花上三分钟想想家人,你就可以当作看风景。"在德国汉堡的阿尔斯特湖边的防止自杀标语上写着差不多的话:"再给自己五分钟,你就有能力从这里重生!"在莫斯科的奥斯坦金诺电视塔上,写着  相似文献   

11.
《东西南北》2008,(7):2-2
"疼了您就喊,伤心了您就哭,有啥需要您就讲。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先富起来,有责任全力支援灾区,有信心为你们做好治疗。"——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探望来自四川的伤员张玉华老人时说。  相似文献   

12.
正量子科学,也被称为和平时代的"核力量",在一个"算力为王"的互联网时代,量子计算技术一旦获突破,掌握这种能力的国家,会在经济、军事、科研、安全等领域崛起为超级强国。"1万年的工作,200秒就被做完"是什么概念?这就好比,人类社会2000多年公元史,抽根烟的功夫就过去了。搁在过去,如果有人公开这样说,可能会被当成疯子。然而,就在2019年10月,真的有人公开这样说了,而且他还来自有"最伟大公司"之称的谷歌。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2):131-134
在《理想国》的第一卷中,苏格拉底与三个对话者——克法洛斯、珀勒马科斯、忒拉叙马霍斯——并未就"何为正义"达成一致看法,苏格拉底表面上的"说服"也并不能使他们满意。因此,在第二卷中,对话者继续就正义的实质展开讨论。尽管在第二卷中,对话者仍然未能就"何为正义?"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格劳孔与阿德曼托斯的不断追问以及二者在追问过程中的不同做法却使得整个讨论逐步深入从而愈加逼近正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理解思想家的当代价值,不在于从他们那里为"金融危机"和"占领华尔街"之类的当代问题找到只言片语的论断,因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1],否则,思想就与占卜无异。思想更接近于一种反思,其价值更多地是通过效应史才得到充分彰显。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太平广记》中的山洞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海文 《唐都学刊》2004,20(6):109-112
《太平广记》中的女仙,都跟山洞有关。原因是,有唐一代,尊崇道教,老子被奉为大圣高上大道金阙元元皇帝,而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崇阴尚柔,"山洞"意象的出现,就是此种思想的印证。因为"山洞"是"子宫"的象征,是女性崇拜的遗存,是整个社会回归母体的情结表现。就连父权意味颇浓的"封禅",其实最早也应是祭祀女神的。  相似文献   

16.
漂移攻略     
玩车,你想要"一骑绝尘"还是"随心所欲"?想要"一骑绝尘",只要踩足了油门,几秒钟就能达到高潮,然而爽过也就过去了。如果想要持久的乐趣,还是"随心所欲"境界高一些。高速路上想什么角度过弯就什么角度过弯,停车场上想卡哪个位就卡哪个位,郊外土路上想绝多少尘就绝多少尘……不过必须学会"DRIFT"(漂移)。它是指汽车在高速拐弯时造成车轮横向滑动的状态。这个可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活,它除了需要高超的驾驶技术外,对车辆的性能要求也很高,不仅一般人玩不了,一般的车也玩不了,不过我们要告诉你,下面的车能玩。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2):93-97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都是孔子所说。前一句话的意思是士人在天下有道时就入仕,在天下无道时就隐居。后一句话隐含的意思则是士人在天下无道时应积极入仕,改变现状。于是有人认为孔子的入仕观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实际上,这些人没有从"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语境出发,断章取义,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句话摘自《论语·泰伯》"笃信好学"章。在此章中,孔子主张士人无论在何时都要以天下为己任,坚守儒家之道。在天下有道时,局势安稳,士人自然应该入仕;在天下无道时,局势动荡,政情复杂,士人必须认真思量,择机而动。在天下无道的前提下,士人在没有找到有道之邦时就选择隐居,避免降志辱身;在找到有道之邦时就积极入仕,救世济民。这才是比较完整的孔子入仕观。如果孔子主张在天下无道时士人唯一的选择就是隐居,那么孔子和那些在乱世中选择冷眼旁观的隐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双重内涵,其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指导中国现实生活实践,其二是总结概括现实经验用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途径是"回到马克思",再"走出马克思".不"回到马克思"就会偏离真正的马克思,不"走出马克思"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僵化,丧失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9.
弗雷格在其《论意义和所指》一文中关于"相等"概念的问题在段首提出了疑问,进而引出"意义"和"所指"这两个基本的概念范畴,而在对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演绎过程中,作者又分别针对句子语词和句子本身做了不同层面上的分析,进而就"相等"这一抽象概念在"意义"和"所指"这两个不同层面上进行了逻辑上的明确阐述。而文中提到的"句子语词"和"句子本身"也同样是建立以这一系列关系为纽带的基础之上的。那么这个分析也就在所谓的"语词"和"句子"之间展开。  相似文献   

20.
高云涌 《学习与探索》2006,4(1):113-116
国内哲学界先后提出的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物质运动的逻辑"、"认识的逻辑"、"历史的逻辑"、"实践的逻辑"和"人的存在的逻辑"这几种理解方式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提问方式前提什么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真实根基和真正载体?这个提问方式是实体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以实体思维去解读马克思的辩证法,就会把马克思辩证法理解成一种"实体的逻辑",就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以关系思维去解读马克思辩证法,就会把其理解为"关系的逻辑",这种理解相对于"实体的逻辑"的理解来说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