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日本现代文学1987年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日本文坛"被动姿态"作家吉本芭娜娜、村上春树,"主动姿态"作家大江健三郎发表了战后文学史上具有文学"转型"意义、三人三色的力作,陷入困境的日本文学进入新阶段,出现文学的"主动姿态的丧失"现象,"被动姿态"作家渐成主流.大江全力对抗由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代表的"表层的、风俗的"文学,追求文学"根据地"建设,当代日本文坛形成两大谱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教育侵略是日本侵华第二战场,在其侵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日华学会从1918年成立至1945年解散,经营留日教育管理事务20余年,客观上为中国人留学日本教育事业做出一定成绩.然该会被纳入日本"对支文化事业"体系之后,逐渐嬗变为日本与欧美抢夺中国留学教育话语权、怀柔中国留学生的重要工具.抗战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当局利用经费补给不断强化对其监管,日华学会文化渗透与怀柔色彩更加明显,妄图培养"大东亚新秩序和大东亚共荣圈的协力者".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虽然已逾百年,但我们从东亚近代史的历史研究视野看,甲午战争的意义不仅仅限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甲午战争不仅改变了东亚世界的国际秩序,也改变了日本人对国家、天皇的认识,影响了日本整个近代社会.同时,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五十年战争的开始,也是"大日本帝国体制"从开始到发展、到崩溃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小盗儿市场杀人>是一部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日本侦探小说.它以殖民地都市大连为舞台,描写了在中国人生活区的小盗儿市场发生的日本人之间的凶杀事件.与同时代生活在殖民地都市大连的其他日本作家根本不想了解被压榨与被剥削的中国人生活,而只顾一味地描述大连的异国情调和摩登风景不同,作者大庭武年把视线投到摩登幻影的背后,将在黑暗中痛苦挣扎的底层中国人的悲惨生活真实地书写出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殖民地摩登都市的本质.并且,这部小说也可看作大庭创作从非改实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的东西地缘对立意识由来已久,"关东人"与"关西人"之间互不服气的痼疾,迄今并未因日本跻身现代化工业强国而有所缓解.日本"新文化首都"构想的提出和实施,始终交织着"东日本"和"西日本"历史上延续至今的地缘纠葛和恩怨,它也是日本"东西两地"的对立意识在城市形象审美取向上的投射.关西地区通过筹建"新文化首都",试图一洗百年"屈辱",向东京夺回阐释大和民族文化精髓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7.
巴殿君 《日本学刊》2010,(4):93-106
日本的近代史就是三对外交政策理念对抗的历史。小日本主义与大日本主义、民生国家与普通国家、国际主义与亚洲主义,三种理念此消彼长,构成日本对外政策发展的基本轨迹。制度化的法律规范文化因素制约了"大日本主义"与"普通国家"目标的实现,而作为构成性社会规范的集体认同正在形成有利于这一目标实现的社会环境。但在"亚洲主义"方面,构成性社会规范的集体认同,明显制约着"东亚共同体"外交目标的战略转移。可以说,文化规范既约束着日本对外政策的行为,也塑造着日本的外交政策的认同,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未来的外交政策的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国际会议中日本人形象通常被打上"3S"的符号——smile(微笑)、silent(沉默)、sleep(睡觉),政要们不是笑而不语就是犯困。随时随地的困意,是日本人对这个国家治安的信任,甚至被视为一种勤奋、可靠的标志,带来升职机会。日本人不睡觉,每个日本人都这样说。但这当然不是真的,日本人的睡眠艺术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学说法。"日本人不是在睡觉,也不叫‘打瞌睡’,他们在‘居眠’。"剑桥大学现代日本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近代史就是三对外交政策理念对抗的历史。小日本主义与大日本主义、民生国家与普通国家、国际主义与亚洲主义,三种理念此消彼长,构成日本对外政策发展的基本轨迹。制度化的法律规范文化因素制约了"大日本主义"与"普通国家"目标的实现,而作为构成性社会规范的集体认同正在形成有利于这一目标实现的社会环境。但在"亚洲主义"方面,构成性社会规范的集体认同,明显制约着"东亚共同体"外交目标的战略转移。可以说,文化规范既约束着日本对外政策的行为,也塑造着日本的外交政策的认同,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未来的外交政策的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10.
程铭 《学术交流》2012,(6):190-194
日本对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二战期间成为服务时局的工具。这一时期,日本对地缘政治学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流派:构建"皇道地缘政治学"的京都学派和演绎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日本地缘政治协会。他们的研究以"皇道主义"思想为依托构建话语体系,突出强调日本的主体性,以东亚地缘政治为研究中心,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其实质是宿命论和地理决定论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日本艺伎     
《青岛画报》2006,(12):78
根据编纂于1928年的<胶澳志>所载,日本人最初出现在青岛的时间,大约是在1901年.此时在青岛的日本人仅有五六十人,除了几个德国洋行机构的职员,多数是从事"陪侍服务"的歌女舞伎.从20世纪初开始,青岛与这个隔海相望的岛国就有了贸易上的往来,青岛与日本在1903年的贸易额是15033关银两,次年,这一数字就增至183337关银两.1907年,日本著名大财阀三菱、三井、横滨正金等先后在青岛设立了办事机构,开始在这座新兴殖民城市的商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此时胶澳经济贸易的大权仍掌握在德国人手中.根据1907年4月的人口统计,常驻青岛的日本人已由最初的五六十人增加到33户,196人.  相似文献   

12.
《学问》2015,(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并炮制了伪满洲国。日本在伪满洲国推行的所谓"三大国策"和"建国精神"的"基本国策",是服务于日本殖民统治和对外侵略扩张的,从中可见伪满洲国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产物,伪满洲国政权不仅是傀儡政权,而且也是日本统治下一个地地道道的殖民政权。  相似文献   

13.
"性向词汇"亦称"对人的评价词汇",指对人的性格态度、日常行为以及人品等加以评价时使用的词汇群体。它不仅能够起到评价他人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行为者自身的一种约束,成为其行为取向、道德规范的具体指向。"性向词汇"是适用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语言符号系统,有着规范性的结构体系。本文从性向词汇入手,通过对其研究成果的梳理重新审视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结果表明,日本社会既有"纵式关系"特征①,同时也具有"横式关系"特征②。  相似文献   

14.
肖霞 《日本学刊》2007,14(6):99-107
木下杢太郎是日本明治末年南蛮文学的创始人,是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和魂洋才"的典型代表。他在"文明开化"中建构了浪漫主义文学观,在自身体验中开始了南蛮文学创作。他在对日本人的文化能力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日本文化论,即培育面向未来的日本文化。其融合东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范作申 《日本学刊》2003,(5):91-104
通过对在华求职日本人基本情况的分析,可以探寻日本文化、日本人价值观的异地融合、演变问题.从众心理、生存竞争等是导致日籍员工"工作意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丸山真男的"主业"与"副业"是有内在关联的。丸山的思想世界由三个领域构成:"着眼于明治维新近代的一面,以及德川社会中近代要素的成熟"的相关研究;寻求"一般被看作是对日本精神构造和日本人行为方式缺陷、病理的诊断"的一系列研究;探索日本人思维构造的"原型"(决定了日本在接触外来思想时的应对模式)的研究。这三个看似不同的研究领域并非是零散不相关的,而是作为整体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在丸山的思想世界中,他的第一、第二个研究领域主张由"近代的人格"支持作为"永久革命"的民主主义,以此来变革现实,而他的第三个领域对执拗阻碍这种变革意识的日本人精神的"古层"进行了冷静透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道教和神道教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宗教,与汉民族和大和民族的形成息息相关."神人关系"是一切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不同宗教对"神"和"人"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宗教在教义组成、仪式表现等方面的发展.对于道教和神道教这两种极具本土性、原生性特点的宗教来说,对"神人关系"的不同解释通过宗教的创生故事、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仪式场景三个方面得以表现.同时,"神"和"人"的不同定位也形成了汉民族和大和民族各自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中最本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世界政治中,民众的"认知"因素历来是对国家间关系有重大影响的变量之一。认知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因,是国民立场往往可以直接作用于政治人物的政策选择,并构成影响相互关系时最基本的国内政治要素。比较日本人的"自我认知"与中国人的"日本认知",不难发现已出现了重大差异,而日本人的"中国认知"也既复杂又矛盾。中日相互认知存在着巨大对立,双方国民对彼此国家的认知以负面评价为主。中日关系已基本完成了"止损阶段",今后需要为实质性的改善营造条件,推进中国民众"日本认知"的更新,同时积极塑造和影响日本民众的"中国认知"的改善,并尽可能地让中日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两个领域继续得到发展和管控。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实质性的个人化",对日本人的亲密圈子和人际关系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社会"个人化"既有作为现代社会普遍趋势的"个人化",也有作为日本"基本人际状态"变化意义上的、带有日本特点的"个人化"。后一种意义上的"个人化",是造成日本高自杀率和抑郁症患者增多、青少年自闭者和"自我萎缩"者增加以及"熟年离婚"等日本特有现象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解析日本的右倾化现象,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国民性的视角来看,对一种思想表现的界定无论是"右"还是"左",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对自我的认知,是一种价值观的甄别,是一种行为模式的选择。日本的右倾化现象,既是日本人的自我再生机制使然,亦是日本人在身份认同危机之下寻求文化自我认同的表现,更是日本的人际关系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一种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