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亦弟 《青岛画报》2011,(10):45-46,44
"我是最喜欢‘熊’的一个人,‘熊’来了,我就拥抱这个‘熊’"。香港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宗的这一段"表白",似乎得到了市场的回应。"熊"真的来了。但并不是所有开发商都如陈启宗一样做足了准备。对大多数开发商来说,是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不过,是加速出仓,还是挺过寒冬?是坚守住宅,还是进军商业?是发展旅游地产,还是研究养老地产?是借力民间资本,还是寄望信贷的放松?一时间,太多的选择摆在面前,有点为难。  相似文献   

2.
李斌  程桂婷 《学术交流》2012,(7):186-189
田汉和熊佛西是现代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剧作家,他们的剧作、剧评、戏剧理论对现代剧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便流行"南田北熊"的说法,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误以为"南田北熊"来自欧阳予倩的《近代戏剧选.序》,并且引用《近代戏剧选》时,在原文、出版时间与出版社名称方面出现严重纰漏。其实,《近代戏剧选》并非欧阳予倩所编撰,而是托名欧阳予倩的伪书。"南田北熊"之说的真正来源是罗芳洲所写《现代中国戏剧选.序》。与"南田"不同,"北熊"及其剧作、剧论在河北定县农村进行的戏剧大众化实验中曾经受到批判,而且也没有得到戏剧界的足够重视。这不仅是纯粹的艺术问题,更是与特定时代的政治环境有关。熊佛西对现代剧坛的贡献不可小觑,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对于熊佛西的否定性评价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民族中至今残存着大量对动物崇拜的仪式、禁忌、风俗、习惯、传说、故事和歌谣等等,在其中占有中心地位的是对熊的崇拜。1986年在黑龙江省塔河县采集到一则称为《古落一仁》的传说,详细记录了鄂伦春人猎到熊以后食熊肉的一套仪式:过去,鄂伦春人要是打到黑熊,就从当腰切开,分成两半。前半部给男的吃,后半部给女的吃。女的要是吃了前半部的肉,当年就得被熊吃掉。……猎人吃完黑熊的肉后,供上骨头,再把所有“乌力楞”的人都叫来,分成两伙,一伙男的,一伙女的,冲骨头跪着,由打到黑熊的这家主人分给跪着的每人—块肉。吃完后再用准备好的柳树条的叶子包好熊的脑袋骨,交给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开始“古落一仁”。这个人一手拿着熊的脑袋骨,另一手拿着叉子,叉上桦树皮,点着后用来熏熊脑骨。人们开始唱“古  相似文献   

4.
“回到伦理学”──变革中的社会与伦理学需要(上)[意]R.德维塔乔亚译一、社会变革与伦理学问题近年来,各方面都在谈论“回到伦理学”,尽管形式各不相同,有的是从理论方面论证,有的则是从实践要求出发。自80年代末开始,在现代和后现代的争论中.在社会行为和...  相似文献   

5.
疗骨妙手     
人称丰城市剑光医院熊雪顺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疗骨妙手,这话一点不虚。十多年来,他以对病人满腔热诚和独到的疗骨医术,先后治愈各种骨折损伤病人12万多人次,挽救危重病人500余例。1994年4月,丰城市河洲办事处何家村7岁的小学生何波涛不慎摔伤,右下肢胫骨骨折,曾在省、市医院动了二次手术未愈。后来,病情恶化,下肢红肿,剧痛,胫骨坏死,流脓不止,被确诊为外伤性慢性骨髓炎,医院决定为其实施“截肢手术”。何波涛父亲满面眼泪抢着最后一线希望求助于熊医师。熊医师精心为其配制“接骨丹”,每天口服,外敷,配合西医对  相似文献   

6.
“回到伦理学”──变革中的社会与伦理学需要(下)[意]R.德维塔乔亚译三.作为连续性与断裂的后现代我们社会的长期变革,从类型上来说可以分为现代与后现代两类,两者的联系构成了连续性与断裂犬牙交错的复杂关系。作为哲学和文化,具有多重联系的后现代要求超越现...  相似文献   

7.
庞旸 《东西南北》2008,(4):26-26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之后总能再度升起。1934年,南达科他州的黑山刚刚竣工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工程——总统山。美国雕塑家们将整座坚硬的花岗岩山峰雕成四位美国总统的巨型雕像。这四位总统分别是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罗斯福。1939年,美国雕塑家柯扎克·希欧考夫斯基接到一封印第安人酋长立熊写来的信,请求他为印第安英雄"疯马"塑像。信中写道:我和我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的文化,近年以各种方式介绍了太多太多的所谓"不平凡"的人士,而且最终,这种肯定的评价总会落在他们的资产和身价上,这是穷怕了的经历留下的一种"文化后遗症"。"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相似文献   

9.
正郭德纲的职业是为人们制造笑料,但在台下,他并不爱说笑。他不参加饭局,愿意独处,一个人读正史野史,有社交恐慎。外界并不知道,还有一个不搞笑的郭德纲存在于这世上。"民间闲散艺人"一直是郭德纲的自我定位。大儿子郭麒麟认为,那是父亲的自谦。2018年1月18日,是郭德纲45岁的生日。"我终于成熟了。"郭德纲说。中年危机,他觉得自己没有遇到。"我的危机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闹了一回,过去就完了。"此后的这些年,他持续着一种"看透了,习惯了,无所谓了"的生活态度。20来岁的时候,郭德纲觉得身边的同龄人看着  相似文献   

10.
《青岛画报》2013,(9):42-45
啤酒之于青岛,不仅仅是著名的城市名片和标签,更以底色的形式融入城市性格,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八月的青岛,浪花与酒花同舞,激情与梦想同在。作为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发起者和东道主,今年的青岛国际啤酒节格外不同,青岛啤酒迎来了自己一百一十岁的"生日"。  相似文献   

11.
高红霞 《社科纵横》2007,22(5):156-158
本文通过对《熊》的狩猎仪式和《金枝》中原始部落杀死神熊的顺势巫术进行比较,以主人公艾克同归自然、融入自然、最终感悟自然的精神成长历程为依托,探讨了福克纳的生态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2.
虫子的压力     
苏小 《东西南北》2010,(2):49-49
有这么一种虫子,它的体长还不到1毫米,也许因为在电子显微镜下看上去像一头黑熊,所以人们叫它“熊虫”。以前人们只知道它是缓步动物门中的一类小动物,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而且在喜马拉雅山脉和深海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  相似文献   

13.
锐词     
正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当我们刻意转移注意力时,思维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自主监视"行为———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的事情,使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放弃对事情的关注。失恋的人努力想忘记伤了自己的恋人,结果发现对方的形象在脑中愈加清晰,内心苦不堪言;失眠的人努力让自己不要想事情,结果更加兴奋,大脑乱糟糟,没有睡意。这种现象都可以用"白熊效应"来解释。  相似文献   

14.
新闻功用初探杨智慧,邵作发,张雅安新闻有哪些功用?这是新闻的基本问题。一位新闻史学家曾经这样描述过:“第一个发现熊的人侥幸未能被熊吃掉,无论为了警告趋避,或是为了纠合除凶,一定要去报告给其他人类。”这就有了新闻的产生,同时也体现了新闻的功用,即新闻具...  相似文献   

15.
于鹏 《社会》2002,(7):6-8
时下,"好看"成了不少电视媒介梦寐以求的传播境界.于是,有人认为<还珠格格>好看,<流星花园>也好看.可是,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就不是好看不好看能说清的,它让人觉得心痛.那么,在这些被电视媒体折腾得热热闹闹的屏幕"卖点"背后,能否找到某些内在的联系.电视传媒在为自身的发展壮大摇旗呐喊的同时,是否也应为青少年受众挤出一点"精神",仔细考虑一下他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资讯     
正◆大英博物馆将办木乃伊展英国大英博物馆将从5月22日持续到11月30日举办一场名为"古代生活:新发现"的木乃伊展览。与先前木乃伊展不同,此次会让观众更多了解古人的生活——他们和现代人一样会患高血压和心脏病,也有各种口腔问题,甚至还有非常时髦的文身。展览共展出8具木乃伊,其中最古老的曾生活在5500年前,最新的距今也有1300年;最"年轻"的去世时只有2岁,而最"高寿"的活到50多岁。大英博物馆负责古埃及与苏丹展区的约翰?泰勒说:"我们想向大众传达这样一个理念,即他们(木乃伊)不是一种物品,而是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熊映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好传统。一些仁人志士“手无寸权,心忧天下。”每当国衰民困之际,总有一些先进人士站出来大声疾呼,提出种种“富民强国”的主张,在历史上留下许多光辉的篇章。一、农本主义中国是以...  相似文献   

18.
不是在此倡导什么金钱至上论,而是事关一种流行。五年前,当我还尚未跨入30岁门槛的时候,印象深刻的,杂志上有个标题"30岁,忽然爱上珠宝"。三个词深深打动了我。30,忽然,珠宝。珠宝,直接相对应的就是那些时尚漂亮的仿真首饰,假宝石、假珍珠、假  相似文献   

19.
宁子 《东西南北》2008,(3):30-31
对父母尽心是一种满足,给孩子服务是一种甘甜。一面对诊断结果,若蓝眼前忽然一片漆黑,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天塌了的那种感觉。她才36岁,人生还没走到一半呀!包里的手机却在这个时候晌起来,好像是个错觉,世界上所有的声音和画面在这时都像一种错觉,可电话却响个不停。路过的人推推她:"电话,电话!"若蓝一个愣怔反应过来,茫然地在包里摸  相似文献   

20.
缑广飞 《社科纵横》2006,(11):115-116
《熊》和《老人与海》都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形象地展示了福克纳与海明威相似的生命哲学,但是,《老人与海》单纯、简洁,《熊》繁复、凝重,更注重探讨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在艺术上更具实验精神。比较研究两部作品的同异,对我们了解和认识福克纳和海明威以及20世纪美国文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