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通行的《中国哲学史》在论述古代认识论的时候,大多从孔子开始,或者论述孔子“学思并重”的认识论,或者论述孔子与伦理相统一的认识论,这虽然未明确断定孔子的学说就是中国认识论的开端,但实际上起到了这种作用。这种观点把认识论的起源问题局限在现存的文本范围,把最早的认识论限定在理论化的形态,不利于正确地认识中国认识论的本原。人类思想的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体现思想成果的形式也有一个从非文本到文本、从非理论到理论的过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①。这对于研究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认识论的辩证法与辩证法的认识论———纪念《实践论》与《矛盾论》发表六十周年沧南(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湘潭411100)《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毛泽东的两篇重要的哲学代表著作。“两论”在总结中国革命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新...  相似文献   

3.
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列宁的认识论与现时代”的最终研究成果,由新疆大学政治系教授蔡灿津负责完成。1989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著作,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论思想的进一步系统化的总结和发挥,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主导线索,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Z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反映的基础是实践,反映的特点是具有能动性。该书主要内容在《…  相似文献   

4.
《孙子》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的一部兵书。过去,对《孙子》一书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它的军事辩证法。实际上,《孙子》一书的认识论思想也很突出,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本文仅对《孙子》书中的认识论作初步探讨。 (一) 《孙子》认识论体现在战争问题上,即它提出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主张。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认识论研究会、武汉大学现代认识论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哲学系、《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福建师大马列室、政教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福建省委党校等单位共同发起的“现代认识论研讨会”(1988)于十二月在厦门召开。会义研讨了“当代认识论的前沿和发展态势”,“哲学认识论与现代科学”,“思维微观机理和社会文化心理机制的认识论分析”等议题。  相似文献   

6.
提起《庄子》的认识论,人们会马上想到其“齐是非”的相对主义诡辩。也曾有论者认为《庄子》的认识论只是相对主义的,甚至是“彻头彻尾反动的”。其实,《庄子》的认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不仅有相对主义的狡黠智慧,而且亦有独断论或绝对主义的理论失足,还有辩证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认识论研究的新视野─—读陈新汉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来建础华东师大哲学系陈新汉副教授专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站在人类自由的高度,突破了传统认识论仅从认知来研究的旧框架,从认知...  相似文献   

8.
《老子》“知常”“同道”的认识论思想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认识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主要内容,虽然老子哲学没有对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作专门的系统论述,但是,从《老子》一书中所包含的大量的认识论概念、范畴、命题、判断等可以看出,老子哲学事实上有一个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9.
“认识”,需要再认识──读《超前认识论》札记赵离在有关认识论的研究上,或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现实的认识现象到理论,这无疑是两种研究法。《超前认识论》(作者刘泽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超》)属于后一种。其间洋溢着新意,给人诸多启迪。对...  相似文献   

10.
《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毛泽东的两篇重要的哲学代表著作。“两论”在总结中国革命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新的原则、新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矛盾论》是唯物地表述对立统一规律的第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两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六十年来,我国学者对“两论”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著。可是,却很少看到有关论述“两论”之间关系的文章。在我看来,“两论”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与辩证法的认识论的关系。本文拟从这个角度谈点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11.
墨子的认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墨子思想体系的建构及其对物质世界的探索都源于其认识论。研究墨子的认识论能促进哲学理性思维的发展,激起人类认识自然的无畏勇气。这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理论探讨,无疑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思想资源。一、“知”的定义《经上》:“知,材也。”“知”当解释为“知道、了解、认识、认知、感知”,“材”当解释为“资质、才能”,故《经上》当解释为“认知是人们的才能或能力”。诸家均将此条“知”训为“智”①,如“张云:知读智。曹本作智。孙云;此言智之体也。纯一案知同智…  相似文献   

12.
《老子》认识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认识论割裂了知与行的关系,排斥实践,否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但又不同于唯心主义先验论;《老子》从“道”的高度提出了认识天下万物的总原则,强调以“道”观物,开创了“直觉思维”这一道家认识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在近十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认识论的研究是引人注目的。这种情况,既是中国社会改革与民族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性要求和理论表现,也体现着认识论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齐振海教授主编的《认识论新论》(以下简称《新论》)就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汇集和总结着近年来认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并且反映着作者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取得的积极成果,给我们进一步探索认识论研究的新视角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哲学并不仅仅是认识论朱宝信哲学究竟是什么?国内有学者援引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顺便说的“哲学就是认识论”并进行论证,认为这一命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1984年版,第226页)。笔者认为,“哲学是什么”,不可一次定论...  相似文献   

15.
<正> 《易经》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散见于“十翼”的《彖传》、《象传》、《系辞传》以及《说卦传》中,只是分别提出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些重要范畴,尽管也论及某些范畴间的联系,但并未形成系统。如果按照认识的规律和方法的程序,可以将这些范畴作系统的排列,从而可以看出《易传》的作者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识,因而在他们的论著中才会出现这些范畴,成为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胚芽或先导。  相似文献   

16.
舒伟光教授不幸病逝已九年余。他主编的《科学认识论)巨著五卷,其中前三卷曾在他去逝后不久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近第四卷和第五卷连同前三卷一起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终于实现了舒伟光教授生前的遗愿。细读《科学认识论》五卷,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该书开创了认识论研究的新阶段,体现了认识论自身发展的新标志,是认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明确确定以科学认识作为科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为从多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科学认识提供了逻辑可能性。20世纪的科学非常活跃,科学与技术大大造福于人类,同时也给人…  相似文献   

17.
通向在场的认识论——《个体认识论引论》的选择刘烈军本世纪以来,认识论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80年代的中国认识论研究曾兴盛一时,成果丰硕。最近,刘啸霆所著《个体认识论引论》一书的出版,可看作中国青年学人在90年从新的视角探讨认识论问题的一种尝试。同80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强调;认识从实践中来,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解决了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真理标准问题.“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这本来早已为人们所接受和熟识的基本常识.然而在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革”动乱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内仍有少数人顽固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推行“‘两个凡是’方针,以此禁锢人们思想,拖延和阻挠党和人民平反和纠正历史上的冤假错案.于是就有人重提这个基本常识,并由此引发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历史新时期的到来作了舆论准备.邓小平同志是这场讨论的发动者.支持者和领导者、并以此为契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被我国哲学界公认为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的具备完备形态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对这个看法,我没有异议。但是,除此以外,在柏拉图的认识论中,有没有合理因素呢?过去,中外哲学史界完全持否定态度(参见《简明哲学辞典》第330页,《欧洲哲学史》第88页),认为柏拉图的认识论纯粹是唯心论的先验论,是完全否认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毫无可取之处。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柏拉图的认识理论,特别是阅读《理想国》中有关认识的论述,就可以得出如下的新结论:传统的看法是片面的,没有看到柏拉图的认识论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再论哲学并不仅仅是认识论——答刘怀惠先生朱宝信哲学究竟是什么?笔者在《哲学并不仅仅是认识论》(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拙文”)一文中回答说,对此问题,“不可一次定论,而应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作出具体的界说”,并针对流行多年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