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土地承包制度的形成和基本框架,指出了现存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同地不同权造成用途管制无法顺利实施,农用地和宅基地的用益权不完全,征地制度与补偿机制不合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土地制度改革原则、农用地制度和建设用地制度方面的创新。最后对改革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经济资源,传统上,老人以土地收益维持老年生活并以土地的继承为交换资源换得子女提供老年时的生活资料和生活照料。但解放以来,土地产权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土地改革到集体化,再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产权制度的一系列变革影响了人们对土地的权利,进而影响到土地产出和土地收益的分配,对老人来说,也影响到土地作为代际交换资源的价值。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同状态如何影响到土地价值,从而对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以河南农村的情况为依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户籍制度自建立以来历经 60 年的演变,形成了具有福利粘附作用的体制。 文章以财税体制与户籍制度的关系为切入点,指出财税体制约束及其福利分配安排对户籍制度是否成为问题具有根源性影响。 一是揭示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于 1958 年正式建立的重要背景是 1950 年代接受外部战略援助形成的军重工业内生资本增密及其预算硬约束对中央财税经济的沉重压力,这个硬约束导致二元户籍制度延续到 1980 年代初的财税体制改革。 二是论述了 1985 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调整与户籍制度同步变化的三个 10 年变迁。 三是讨论了近十几年农民转户意愿明显低落的原因,即 2004 年农业税费改革以来国家财税金支持三农政策已经部分消解了城乡差距,农村户口实际的和预期的福利均大大提升。 四十年改革中,粘附了福利的二元户籍制度难以单独突破的原因,在于其与财税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变化存在较强相关性。 新时代的户籍改革研究也需要创新,从关注过去城乡二元户籍矛盾转向生产过剩压力下城市间产业升级竞争,后者导致吸引精英、排斥低端的户籍歧视。 相应地,只有建立财税金统一的制度体系才能减少城市间福利差异。  相似文献   

4.
《金陵瞭望》2008,(22):21-22
[事件聚焦]1981年,原六合县红星乡、原江浦县林山乡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率先在部分生产队对棉花、油菜、粮食等作物实行了“统一经营、联产到劳、专业承包、以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效果显著。1981年8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明确把生产责任制形式的选择权交给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5.
回顾三十年改革之路,镇江农村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全市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1年.全面开展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第三阶段。1992年至1997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开始走上了市场化轨道;第四阶段,1998至2008年,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初级阶段提出,农村改革是全社会稳定和安定的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农村改革的重要措施是责任制,要通过农村改革增加粮食生产。江泽民在我国农村改革的新阶段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和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进行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中心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即成为党的工作重心,且放在重中之重地位。新中国成立,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亿万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时期,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肇始于农村的改革使中国人民走上富裕之路;新时代,习近平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上强国之路的战略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均以农村为阵地和出发点,基于中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而实质在于其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中始终居于关键的地位。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近些年来却出现了城乡差别扩大、农村市场萎缩的不正常现象。针对农村出现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农业、农村、农民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从战略高度提出了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农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农村的政治发展也开始起步,并逐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有自己的特殊历程和特点,当然也存在不少阻碍因素,但只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从长远看其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新思路。主要包括: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把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国家全方位地扶持农村。这样,开始打破城乡分离的状况,把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放到全国范围内考虑,为农村实现相对于城市和自身内部两个层面上的富裕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践行人民利益观呕心沥血。"改革"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的关键词,依然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核心理念。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提出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化改革进一步实现人民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中兴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它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再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这一思想主导下,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它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5.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党的历史方位的变迁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客观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主观条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主轴;在承认矛盾斗争性作用同时,客观地揭示矛盾统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关键.邓小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届三中会全的《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全面规划和工作部署,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决定》提出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史上的一个界碑。改革是一场革命,又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20年来,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改革,经过起步、展开和深化三个阶段,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而且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经济得到了发展,政治走向进步,文化出现繁荣,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阶层多样化,社会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整个社会处于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共中央重建了党内监督制度。之后,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采取多种措施健全监察体制,强化选举监督,规范干部的选拔工作,改进和加强巡视工作,强调权力公开运行,突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党内监督制度,推动了干部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重要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文化是公共行政的灵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蕴含着丰富的行政文化内涵,是一次全面深化行政文化改革的重大部署,认真学习和领会《决定》精神,对于促进行政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