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所探讨的是“盛唐之音”这个长期争论的热点问题,指出争论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普遍把盛唐之音这个的复杂的现象做了简单化的处理,只取其中一两个特征当作盛唐之音的全部内涵。文章认为,盛唐之音,即盛唐诗的总体风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兴象玲珑、骨力遒劲、神采飘逸、平淡自然四点内容,由诗人的行为风范、思想性格、精神境界、表现手法、构思方式、审美观点六个因素在不同层次上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首次对风格的内在结构做了分析和规定。  相似文献   

2.
作家人格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透视雄壮浑厚的“盛唐之音”背后是盛唐诗人之种种诗化人格,通过对这种诗化人格的分析和把握,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相似文献   

3.
作为初唐渐盛时期的诗人,张说诗歌的过渡性一方面表现在他对诗歌题材的深度有进一步的开掘;另一方面表现在其诗呈现出清丽与阔大相兼容的特色,从而将魏征的南北文风融合论付诸实践,加速了“盛唐之音”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晚唐季世,风雨飘摆,国步维艰。盛唐气象久已销尽,所剩的只是大唐帝国的余晖落照。此时,诗人们已振不起雄放昂扬的歌喉,而发出的多是充满迷茫与哀吟的衰飒之音。在晚唐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以他秾丽的彩笔,勾勒着唐帝国薄幕时的晦暝景色,发出沉重低婉的叹息,他就是温庭筠。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七言律诗这一形式出现得比较晚,直到唐初的沈(亻全)期,宋之问才最后定型。这种诗歌形式,以其音步的整伤、对仗的讲究,语言的精美,把格律诗的发展推向极致。焦循曰:“论唐人诗的七律,五律为先,七古七绝次之,诗之境至是尽矣。”(《易余篇录》)自沈、宋至盛唐,一些诗人开始尝试着写作七律,这些七律多为应酬或应制之作,风格一味的典雅、华赡、精丽。杜甫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七律的诗人。他一生创作的七律超过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七律诗作的总量;另一方面,杜甫的七律以沉雄悲壮为主,风格多样。尤其是他有意识地不受律诗平仄要求的局限,创作出七律的变体——七律拗体,使  相似文献   

6.
盛唐时代的诗人们视诗名为生命,他们不甘落人后。但李白作为一位杰出诗人,遇到真正对手时,他顿生英雄相惜由衷敬佩之情,由衷敬佩之余,他也将自己不甘安弱守雌的竞争之心深深隐藏着,在适当的时机和对手决一雌雄,甚至力求超越,给后人展现的是盛唐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论李白诗歌创作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在李白研究中,对其诗歌思想内容倾向的看法从来就不是一致的。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全部是“盛唐气象”、“盛唐之音”的表现(见林庚《盛唐气象》,北大人文科学学报1958年第2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李白诗歌以大量篇幅反映出“盛唐”的衰落与诗人本身的不幸(见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笔者  相似文献   

8.
盛唐前期,吴地诗人贺知章、包融、张旭和张若虚四人,被称为"吴中四士".以他们为首,当时有一个吴地诗人群体.这些诗人社会地位不高,但都为人放达,个性鲜明.本文拟对盛唐前期这个吴地诗人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楝在<唐诗正声>里标举的"声律纯完",是对盛唐诗歌美学特质的提炼,他以此来衡量、筛选唐诗,排除绮靡之音和奇崛之调,讲究圆融浑然的声调之美,从而确立了有明一代"诗必盛唐"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唐代四个时期的诗人虽均效仿魏晋名士的饮酒风度,但他们的饮酒内涵有所不同。初唐诗人之饮是士不遇与高雅情趣的反映;盛唐诗人饮酒体现的则是乐观、豪放的盛唐气象;中唐诗人的饮酒,是出于独善其身的无奈选择;至晚唐,特别是唐末诗人,他们饮酒的避祸处境,痛苦和悲愤心态与魏晋名士达到了唐代其它时期从未有过的相似。唐代诗人与魏晋名士饮酒风度有如此关系,有着特定的条件和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盛唐诗人李颀一生主要为道家思想所支配,加上仕途的失意,使他的心态在盛唐诗坛尤显孤寂。这种心态影响到诗歌里,使他的诗歌既保留了盛唐诗歌雄浑的特征,又包含了寂寞、峭独的风格,成为中唐诗风的先导。因此,李颀诗具有从盛唐向中唐转型的过渡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格”类的诗学著作在唐及五代时期特别繁盛,作者众多,作品繁富。不过,其多集中于初唐、中唐及晚唐五代,盛唐则仅有王昌龄一人写出了《诗格》一书。王昌龄之所以要在青春而浪漫的盛唐时期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去写作《诗格》,乃是为了承负起“诗家夫子”的使命和职责,同时也是为了抚补自己任江宁县丞时心灵上的空虚和无奈,消解其难耐的悲怨和痛苦。这也正是王昌龄成为盛唐时期唯一一位写作“诗格”类诗学著作的诗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社会感性文化,回忆传递了一个时代所特有的审美想象.而诗歌中的回忆则是一种直接的审美体验,是以诗人的个体经历为基础的感性体验的再一次呈现.盛唐回忆诗既是唐代诗人的一种审美体验,也是对现实痛感进行弥补和调节的手段.回忆盛唐的诗歌中具有浓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4.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03,23(4):17-23
唐代建立了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决策机制。一是决策监督机制:唐代中央决策系统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在决策过程中互相制衡;在中书、门下决策中枢设置一大批谏官,对决策进行审议;决策执行机关尚书省对中书、门下的决策进行认真审查,若决策有失误,可以封还诏书,拒绝执行;监察机关御史台也可拒绝执行皇帝不合法的决策。二是决策集议制度:唐代中央对军国大事进行决策时,总要召集有关官吏进行讨论,主要采取朝议(又名廷议)、仗下后议、延英会议、百官集仪、政事堂会议等决策形式,集思广益,反复论证。三是决策咨询制度:唐代皇帝在自己的周围设置了弘文馆、集贤院学士和翰林学士等一大批德才之士作为谋僚,皇帝每遇军国大事决策总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咨询决策的方案。四是信息传递制度:唐代中央决策信息依法按程序上报,真实可靠,处理及时,违者依法制裁。唐代中央行政决策机制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作保障,表现在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决策责任制,互相制衡,决策过程按一定的法律程序运行;二是实行决策论证制,集体讨论,广泛咨询,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唐代中央决策的质量和速度,使决策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减少了决策的失误,促进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所谓盛世的  相似文献   

15.
唐代葡萄种植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 ,尤其是中唐 ,葡萄种植分布区域得到了极大扩展。本文粗略地揭示出唐代葡萄栽培于全国十道中的九道 ,分布于西域、西北、北方、关中、河东、河朔、西南、江南 ,还有吐蕃、南诏等广大地区 ,展示出葡萄种植的广泛性及由西向东 ,由北向南 ,由两京地区向周围地区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唐代职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在总结历代职官考核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善、严密,具有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特点的职官考核制度。考核在于检验官员任职期间治民治政的实绩,监察在于监察官员在履行职责中的非法之举,考核与监察两者并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套制度的贯彻执行,对巩固唐朝政权和促进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列锦辞格发展演进的重要时期。中唐踵继初唐与盛唐,在列锦模式上又有了四种新的变化。列锦辞格在中唐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它对诗歌作品意境与画面感的营造,对诗歌韵律美的营造,都有很大作用。不过,中唐诗歌中虽然列锦辞格的运用相当普遍,但也有许多形式上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种情况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相似文献   

18.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末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于曜店里的墓志距曜店村不会太远。据民国洛阳县地图 ,可知民国清风乡与唐代的清风乡部分重合 ,古今相去千数百年而乡的名称相同 ,部分地域重合 ,可能是巧合 ,抑或承传有绪。中国古代的村为以农为本的人民聚居处 ,一般说来 ,一个村落的逐渐形成、沿续维持以及村名的产生、流传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随着岁月流逝 ,朝代更迭 ,县、乡易名不在少数 ,村名改换以至村落的迁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唐代的村名于今大多都失传了。一个村名沿用千年以上至今未改者鲜见 ,即使未改 ,一般也难以找到相关的根据。就唐代张阳村而言 ,从墓志记载看 ,表中所列的…  相似文献   

20.
唐前田园诗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诗经》时代,两汉时期,魏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虽然唐前田园诗的创作还未形成气候,但已在题材内容、主题内涵方面确立了基本的表现范围;在创作方法、艺术表现上,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唐代田园诗的繁荣、发展作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