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埃及现代文学巨匠纳吉布·马哈福兹在埃及家喻户晓,只要你步入埃及社会,特别是走到稍具文化水平的人们中间,便会发现无人不以纳吉布·马福哈兹为荣.你同他们谈起他的作品时,便会发现,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谈的是银幕上的故事:电影《始与末》、《新开罗》、《海利利市场》……于是,你会得出一个印象:在最广大的埃及人民中间,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名字首先是和电  相似文献   

2.
纳吉布·马哈福兹两千金替父领奖乌姆·库勒松和法蒂玛——埃及大文豪、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两位千金于1988年12月5日早晨由瑞典驻开罗大使陪同,飞赴斯德哥尔摩,代表父亲领取瑞典国王颁发的诺贝尔奖奖状和证书。颁奖仪式在12月10日举行。马哈福兹的学生、英法语翻译家穆罕默德·苏莱曼作为他的私人代表,与埃及各广播  相似文献   

3.
去年10月,埃及电影界在开罗戏剧院举办了纳吉布·马哈福兹电影节,映出的电影有《尼罗河上的絮语》、《始与末》等,一些执导纳吉布影片的著名导演在电影节的开幕  相似文献   

4.
1988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为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获得,这是全埃及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光荣。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纳吉布以他多产的上乘作品,大大丰富了阿拉伯世界文学宝库。纳吉布的小说以现实主义为主旋律,反映埃及社会现实,呼吁变革现实,探求理想社会和人生真谛。其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传奇性的长篇小说《平民史诗》是埃及小说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创作第三阶段即哲理小说阶段的代表作。它和《三部曲》一样,代表着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纳吉布在《平民史诗》的创作中,一反  相似文献   

6.
1958年7月,埃及文学巨匠纳吉布·马哈福兹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被人问道: “为什么没有一位埃及作家或阿拉伯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但是今天,我们的文学还没有达到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纳吉布从容而不无希望地答道。  相似文献   

7.
在近现代埃及文学史上,女性在新的“解放”话语系统中依旧被塑造成“他者”的地位,女性解放神话的出现只是为了掩盖作为主体的女性不在场的事实。本文试图通过对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代表作“开罗三部曲”中三种女性反抗传统性别角色的分析,指出由男性主控的女性解放话语在女性的新型性别角色的塑造和自我规范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埃及影坛活跃了整整三十年的著名演员鲁士迪·阿巴扎由于搅扰当今世界安宁的致死疾病——癌症离开了人世。五十二岁的鲁士迪留下了几十部成功的电影,为埃及灿烂的艺术史增添了珍贵的一页。埃及人民称他为“电影皇帝”。人们无限深情地悼念这位杰出的大艺术家,二十五万人怀着沉  相似文献   

9.
埃及文学家纳吉布·马哈福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为之欢呼,中国文学界,特别是阿拉伯文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也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人民日报》和一些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为之祝贺,并介绍这位埃及和阿拉伯当代大文豪。我们国际电台阿拉伯语广播也播出了一些稿件,其中有录音采访“阿拉伯也门驻华使馆参赞、文  相似文献   

10.
据埃及《消息报》报道,阿拉伯著名大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名作《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三部曲已被译成波斯文.在德黑兰举办的1992年国际书展上展出了《三部曲》的波斯文译本.这是埃及长篇小说首次译成波斯文出版.  相似文献   

11.
一枝独秀报春光——谈埃及短篇小说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及是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的故乡,是阿拉伯世界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中心.思想理论、文艺创作的星星之火从这里纷纷燃起,进而遍及整个阿拉伯地区.短篇小说作为阿拉伯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懂得耕耘的国家。伊拉克的科学家们曾经宣布,两河流域的古人在一万四千年前就知道耕耘了。而埃及,不久前还居于第二位。因为1967年科学家们在图士卡地区发现的依椐,证明埃及人是在一万一千五百多年前才知道耕耘的,这要比两河流域的古人晚二千五百年。  相似文献   

13.
纳吉布·马哈福兹这位埃及当代著名的文学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青少年时代曾亲身经历了1917~1944年埃及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统治、要求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他向世界文学宝库献出的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1956~1957)细腻而逼真地描写了动荡时代各阶层人民斗争中的不同心态,把当时埃及社会生活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文艺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作者通过对1952年埃及革命前一段时间现实生活的全面洞察,高度概括和提炼,把众多人物的几代人的生活变迁浓缩在三部曲中,从生活真实升华到艺术真实,给读者以文学创作的美感。三部曲中妇女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特定的历史背景,把三类不同的妇女放在尖锐的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中去展现她们不同的性格;描绘她们荣辱升沉,变幻跌宕的遭遇和命运。 作家的作品开首推出的第一个人物便是女主人公艾米娜。通过大段描述,使一个美丽而善良、忠诚而又懦弱的女性形象映入读者的眼帘,留下难忘的印象。不仅如此,它还使人在夜深人静,四周一片漆黑,阴森可怕的环境里,意识到这黎明前的黑暗隐喻英国殖民主义和以父权、夫权和神权为基础的封建主义对埃及的黑暗统治。闭卷时,作家再次推出艾米娜,写她经过半个世纪生活的磨难与挣扎而  相似文献   

14.
3.二战前后的埃及电影(1939~1945) 这个时期是埃及电影的复苏期.年产量由大战初期的9部发展到1945年的20部,共拍摄了106部影片,这些成就完全归功于几位杰出的导演. 被国际电影界誉为现实主义先锋的卡玛勒·萨里姆努力改变电影的社会使命,为埃及电影走向世界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的代表作《意志》以及随后由卡米勒·梯勒姆萨尼导演的《黑市》在世界电影史上被视为埃及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先声. 《意志》描写30年代开岁贫民区里唯一的大学生穆罕默德·哈纳菲的经历.开理发店的父亲梦想儿子毕业后能在政府部门谋得一官半职,但穆罕默德有自己的打算,他希望到进出  相似文献   

15.
为了祝贺纳吉布·马哈福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巴黎的阿拉伯世界学院举行了为期3天的盛大庆祝活动。埃及是这个学院的创办成员国。因此,埃及文化部长法鲁克·侯斯尼专程从开罗飞到巴黎,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和学院院长伊德加尔一起主持了开幕式。庆祝活动期间,连续放映了根椐纳吉布  相似文献   

16.
1994年10月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及著名文学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在开罗遭到暴力袭击,被极端分子刺伤,震惊世界。埃及各界人士对此恶行纷纷予以谴责。 打开阿拉伯文学史册,不难发现对文学家施虐暴并不罕见。如古代文学家麦阿里(973~1057)、贾希兹(775~868),近现代文学家阿卡德(1889~1964)、塔哈·侯赛因(1889~1973)都曾遭到迫害乃至类似的谋杀。本文就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埃及大文豪塔哈·侯赛因的遭际作一简述。 1925年,塔哈在埃及国立大学(开罗大学前身)讲授贾希利亚时期的诗歌时,运用笛卡尔“怀疑论”的研究方法,率先对该时期的诗歌的原有结论提出疑问,经长期研究和悉心推敲,他得出的结论是:所谓贾希利亚时期诗歌,其绝大部分作品是伊斯兰时期人们杜撰出来的,这些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也是伊斯兰时期阿拉伯人的宗教、思想、政治和经济生活,连贾希利亚时期的语言也没有在诗歌中得到反映。 一石激起千层浪,集中体现塔哈·侯赛因这一新观点的《论贾希利亚诗歌》一出版,迅即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塔哈受到各方的无端指责和攻击,有人还通过报刊呼吁立即把他赶下大学讲台。除了不明是非、受蒙蔽而摇旗呐喊的青年人外,反对塔哈最为激烈的有三种人:一  相似文献   

17.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大国,他的新闻业也是阿拉伯各国中发展最早、最快,影响最大的国家,下面仅就埃及新闻业的发展史及现况作一简介:一、埃及新闻业史的一瞥从古老文明的历史看,埃及是世界知道新闻传播最古老的国家之一,这可从刻于庙墙、方尖碑及  相似文献   

18.
伊哈桑·阿卜杜·库杜斯是埃及和阿拉伯现代最有名的文学家之一.他1919年1月1日生于开罗一个艺术、政治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1942年毕业于法学院,当过律师和新闻记者,60年代和70年代曾先后担任过《鲁兹·尤素夫》杂志、《消息报》、《金字塔报》的主编或管委会主席.他出版的作品共100多部,其中50多部已经改编成电影、电视和广播连续剧,堪称一位多产作家.由于对埃及和阿拉伯文学的巨大贡献和影响,他曾荣获埃及文艺一级勋章,并于1986年得到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接见,握手留影.  相似文献   

19.
纳吉布·马哈富兹,埃及著名散文作家,生于一九一二年,大学毕业后一度在埃及政府部门工作,曾任埃及电影行政管理委员会主席。他的作品有小说集《丧失理智的低语》,历史小说《命运的摆弄》、《拉达毕斯》等。他的新作《小偷与狗》,已拍成电影。本篇描写一个清寒贫困的青年,在一家咖啡馆里卖唱。他的美妙歌喉博得一位阔人的赞扬,因而给了他一张十埃镑的钞票作为赏赐。卖唱的青年在获得这笔巨款后,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和亲朋,离开了自己久居的城镇,去寻欢作乐,为非作歹,走上了堕落犯罪的道路,受到法律的制裁。作者通过这个卖唱青年的生活道路启示人们: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的人,即使是很有才能,到头来也免不了会身败名裂。——译者  相似文献   

20.
很久以来,埃及大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作品同其他阿拉伯现代文学作品一样,并未引起英美读者的广泛注意。1988年,纳吉布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令世界对其刮目相看,英美也随之掀起一阵不大不小的纳吉布热。在此之前,虽已有不少纳氏作品被译成英文,但由于读者基本上只限于阿拉伯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以及少数对阿拉伯文学感兴趣的人,而出版单位又多是科研院所,故印数少得可怜,读者往往需要与发行者直接联系后才能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书。纳吉布的获奖不啻为一股强劲的冲击波,使这种情形大为改观。今天,当人们走进伦敦、纽约等大城市的任何一家比较象样的书店,都不难发现由著名出版社出版的纳氏作品英译本堂而皇之地与其他世界级文豪的作品并架展示。 第一部译为英文的纳吉布作品是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