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温情炒米饭     
同志哥从来不吃炒米饭,但同志哥的炒米饭做得很有特色。 前些天空气湿度大温度高,坐在屋里不动也是一身的汗。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食欲自然也好不了.头天的一锅米饭吃了两顿还剩下小半锅,眼看着下午回来又要吃米饭了,于是同志哥决定早上给我做个炒米饭,带到单位当午饭吃。  相似文献   

2.
“剩饭剩菜回一下锅,再吃就不会发生中毒吗?”剩饭剩菜很容易受到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而该细菌15—20分钟繁殖一代,几小时后,被污染的剩饭剩菜中的细菌密度即能构成食物中毒。由于这种病菌的牙孢耐高温,在100℃的沸水中煮20分钟才能被杀死,如果只是简单地回一下锅,既不能把细菌全部杀死,也不能完全破坏它产生的毒素,结果仍会导致食物中毒。所以,隔夜剩饭剩菜必须加热100℃半小时以上才能吃,已发馊变质的应倒掉不吃。  相似文献   

3.
故乡的味道     
正故乡、老宅、父母,是漂泊乡愁的原点,是游子灵魂的寄托,尤其是家乡的特色小吃,更是令游子日思夜想、魂牵梦萦。就我而言,最难忘、最爱吃的还是母亲做的粯子酸粥面。一碗、两碗、三碗……一口气吃了六碗,景德镇出产的精致小碗,容量大约是粗瓷大碗的三分之一。近年一直坚持减肥的我,一旦吃到这种稀薄的粯子(大麦粉)酸粥面,就管不住嘴,尽管肚子撑得鼓鼓的,还是觉得没吃够。  相似文献   

4.
小敷 《社区》2009,(17):52-52
看韩剧的时候,除了惊叹他们的整容技术外.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韩剧中.屡屡可见家庭主妇欢天喜地地招呼“今天晚餐我们吃猪排骨哦”。节日时买几斤排骨送给丈母娘还是件相当体面的事.吃顿排骨有那么隆重吗?去了韩国后才明白,在韩国,一顿猪排骨.真的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宋丹丹几年前的那本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当演员的二十几年,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因为是天生爱长胖的体质,只要多吃一口就会胖出一些。运动量再大也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吃。  相似文献   

6.
相传,有名的八宝饭与明太祖朱元璋之间还有一段佳话。当年,朱元璋家境贫寒。朱元璋讨过饭,放过牛,当过和尚,日复一日,忍饥挨饿地过日子。就在他几天没有进过米、水之时,突然发现墙角的老鼠洞,眼前一亮,心想有救了。朱元璋拿起工具,拼足力气挖起来,洞越挖越大,越挖越深。老鼠洞里粮食还真不少,有大米、小米、花生、豆子……朱元璋饿极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些粮食一粒一粒捡起来,洗了洗,做了一锅粥,然后风卷残云般地把这锅粥吃得一干二净。再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可他还是忘不了这顿救命的杂合粥。御膳房的御厨们仔细琢磨,一次次地试做,终…  相似文献   

7.
高荣 《山西老年》2011,(6):26-26
记忆中母亲总喜欢搬家,从城里搬到乡村,又从乡村搬到了人迹罕至的沙漠边缘。每当我问及母亲,为何这么喜欢搬家时,母亲总是说小孩子别管大人的事。母亲很袒护我,一天三顿都吃小灶,家里舍不得吃的肉、蛋、细粮和好吃的东西都留着给我一个人吃。就这样我还经常挑食,不合口味的饭菜宁可饿着也坚决不吃。父亲经常在吃饭的时候眼巴巴地等着吃我的剩饭。十岁那年,父亲觉得母亲这样把我宠坏了,特地回四川农村老家把姑姑八岁的儿子过继过来当儿子。母亲坚决不答应,怂恿我不要这个弟弟到我家来。父亲为此狠狠地揍了我一顿。  相似文献   

8.
他点的粥端上来的时候,雪白的粥里赫然有那么一大勺葱末,他可是专门跟店员讲"走青"的。这个事情要是放在从前,他是一定要找经理出来理论一番的,可是今天他却静静地什么都没说,自己拿了一个小碟子,把葱细心地一点点拨了出来。我看得纳闷,问他今天的脾气怎么这么的好,他笑了笑,说:"你看这个店员比我女儿也大不了几岁。"  相似文献   

9.
夏日谈煲汤     
一直是这样,在众多的厨事词汇中,我一看到这个“煲”字,就会觉得这类食物溢着香气,透着可口,也积淀烹调者的厨艺。“煲”字可以说是岭南文化中的精髓,粥可以叫煲,北方一般的炖菜类也可以用煲来做,但煲汤两字一组合,感觉就不一样。早在20来年前,香港人的饮食在我心中还是一个谜时,一位港胞来做客,问其休息日自己做饭吗?他津津乐道地讲起自己怎么煲锅好  相似文献   

10.
狄马 《社区》2013,(11):30-30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外婆家.见天亮以后外婆为我们煮饭,觉得很奇怪,就问道:你们怎么在白天吃饭啊?外婆也觉得很奇怪.反问:你们吃饭不在白天,难道在黑夜啊?我说:我们一天两顿都在黑夜。外婆一听这话,就扑簌簌掉下泪来,哀叹说:你看这世道!把娃娃都搞得分不清晨昏了。她说的“分不清晨昏”,指的是我们那时的生活状态。父母天不亮就到生产队的梯田或坝梁上挖土,一直要干到半夜才能回来。我们这些孩子就只能跟着大人的作息,凌晨四五点吃一顿饭,半夜里再吃一顿。时间长了就以为凡是饭都要在黑夜吃,白天吃反而很奇怪。  相似文献   

11.
我在家叫老伴"省长"——因为,"节省"真是他的专长。老伴是典型的男人婆性格,喜欢管理家务,喜欢针线活,还有些女人的小脾气。我和老伴结婚几十年来,一直是老伴管理家务,我当了几十年的甩手掌柜。老伴很勤快,很顾家。但是过分节约已经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几十年来让我一直很不习惯。举例来说,老伴买菜买水果总是买便宜货,一买总是买一大堆,吃的时候总是先挑烂的吃。这  相似文献   

12.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温州人有吃芥菜饭的习俗。都说吃了芥菜饭,这一年就不会生痼痨(疥疮)。芥菜在温州人日常生活中历史渊源深厚。农耕时代碰到荒年,或三四月青黄不接时,农家用芥菜饭、芥菜粥度过交青。  相似文献   

13.
我到老同学家做客,吃饺子时,同学的老母亲李大妈却不肯上桌,说自己不敢吃饺子,一吃胃就难受。我感到很奇怪,饺子又不是生、冷、难咽的食物,咋就不能吃呢,于是详细打问起来。同学说,原先老母亲一直挺爱吃饺子的,自从有一次干完很累的农活回来吃了两大碗肉馅饺子后,胃就特别不舒服,后来再吃饺子,吃完都不舒服,索性与饺子绝缘了。  相似文献   

14.
正"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是祖辈们的记忆,那既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峥嵘苦难的往昔。时下,茂密的南瓜叶还没爬到我的膝盖,大宝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趴在大一些的南瓜叶子底下和我分享捉迷藏带来的欢乐了!这儿也有习俗:每逢新年,吃南瓜以示迎喜,自从孩子们出生,我也学着文人雅士在快要成熟的南瓜表皮上刻出文字和图案,孩子蹒跚学走催着南瓜一天天成熟,大宝从瓜皮上认识了国旗和十二生肖。南瓜的高光时刻是在每年的十月,黄皮的南瓜适合蒸煮,中间的连皮切大块上锅蒸,甜甜糯糯;两头的去皮切小块,熬成南瓜粥,小火慢慢熬到南瓜完全融化,连小宝都能喝上一大碗,简简单单却滋养身体。  相似文献   

15.
要说咱老北京人对过年,那是特别的重视。一到了腊月,就开始为过年忙活上了。今天咱其他的都不说,就说说年三十的这顿饭。这顿饭至关重要,凡是咱北京人,没有天大的事发生,都必须留在家里吃这顿年夜饭。因为这顿饭也叫团圆饭。  相似文献   

16.
析: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老山界》中,有一句“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锇了。”从整句看,当然是因果复句,如果单就“粥吃起来十分香甜”,那应如何分析呢? 已出版的语法著作中,对此几乎没有涉及,仅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阐要》(张拱贵先生主编)中有所提及:“前一个动词表示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是‘因何事’‘在哪方面’而有的,述说的重点在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了。”《阐要》把它归属于连动谓语句,也还留有一点余地:“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一锅红白汤、三五个小菜,红红的火苗催起腾腾热气,一家人围坐炉边,边吃边聊个把小时,这便是火锅在冬季最富于温暖的景致。在这个季节,火锅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客",它方便实惠、味道鲜美,受宠无可厚非。但是,你要是不会吃、不注意吃、不懂得吃的学问,那营养大餐也可能吃出麻烦来。火锅文化:传承几千年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饮食文化差异很大,但提起吃火锅,南到广东、北到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08,(12):10-15
但现在,他喝得并不多,如他平常一样。他也吃得不多。为了扮演《不适应环境的人》,他疯狂节食,体重从230磅降到了195磅,在整个拍摄期间,他只吃一些牛排、西红柿、农家干酪。对他来说,规则很简单。由于他不注意,体重又回升了,但只要他注意了,很快又减轻了。他不得不减肥,不仅是为了上镜,也是为了保险。他曾经有两次没有通过电影保险测试,在床上躺了几天之后才通过。过去十年里,他发过两次病,  相似文献   

19.
主席借了黄瓜还萝卜有一次,主席找到翟白元和另外两名战士,要他们给办公的窑洞另开一个门。按照主席的意思,翟白元便动工修门。快到中午的时候,炊事员老周神秘兮兮来了,告诉翟白元:"有好事,主席请你们吃饭!"战士们深知主席的粮食也是限量供应,请两三个大肚汉吃一顿就肯定不够吃了,于是,另两名战士便悄悄溜走了。  相似文献   

20.
吕斌 《山西老年》2014,(4):59-59
问:我听说有的粥店的粥是放了增稠剂的,请问增稠剂是什么东西?放了之后还能吃吗?答:增稠剂其实是个司空见惯的东西。比如,食堂或餐馆里的蛋花汤,有经验的厨师只用一个鸡蛋就能让一大桶汤看上去漂浮着许多蛋花,秘诀就在于勾芡。淀粉引发的奇妙变化,科学上称之为糊化,它让汤变得浓稠,让蛋花均匀地悬浮在汤里,而不是沉到桶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