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抢救出版蒙古文文献迫在眉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里,蒙古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蒙古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震撼世界的英雄业绩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本民族文化,从而为人类的文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漫长的游牧生活、封建割据和多年的战争践踏,对创造自己绚丽多姿的文化或已经形成的文化遗产的收藏  相似文献   

2.
元明清时期,格鲁派在蒙古上层的挟持下,依托寺院、活佛、信众及属寺与供奉道场不断发展壮大。贡本(塔尔寺)地处“汉藏黄金桥”中间站,是藏、蒙、汉及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的纽带,特别是贡本接纳和供奉许多蒙古活佛,与蒙古信众确立了牢靠的供施关系,并在蒙古地区创建属寺和加强与其他寺院的宗教互动。广施福泽。  相似文献   

3.
繁衍生息在蒙古高原上的骆驼是蒙古族在早期的游牧生活中驯服饲养的"五畜"之一。在"五畜"当中骆驼以耐寒、耐渴、耐饥、耐劳著称,并被蒙古人誉为"沙漠之舟"。蒙古人驯服饲养驼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有关骆驼的民族民俗文化。随着游牧文明的衰减,各种与蒙古人有关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异化或者直接消失。尊重文化与历史的人们尝试着将这种民族的民俗作为文化遗产保留给后代子孙。本文中蒙古族的有关骆驼的民俗也是我们所要保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4.
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蒙古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医学、语言、文学、教育、天文等多学科中,都显示出惊人的才华,并以独具色香的巨大成就填补了人类的知识宝库。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同蒙古族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浑然一体,以异彩纷呈的内容与形式展现并传播在蒙古民族繁衍生息的辽阔草原上。在我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聚居或散居着四百八十多万蒙古族人民。亘古以来,这些地区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蒙古文化的精粹文献,蕴藏着丰  相似文献   

5.
1989年底,蒙古成立了文化部和科学院直属的文艺科研所,科研所下设四个科研室、文化方法室,集中了一批年轻专家。这个科研所的工作任务旨在联合国内文艺研究家的力量并在国际上扩大蒙古学家的合作。科研所重视研究、统计和保护蒙古的文化遗产。着手恢复和发展民族博物馆、电影、造型艺术、民间音乐、舞蹈和其它形式的表演。计划同国外的文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经典的一部分,现如今发展草原旅游业促进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和传承方式提供了新一个平台和渠道;本文阐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特征,开发草原旅游业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分析发展草原旅游业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并提出发展旅游业将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特别是蒙古族民歌,而其中科尔沁民歌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使蒙古族民歌的艺术魅力增添了又一份光彩。本文通过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传承人何巴特尔老人的访问交谈,梳理了科尔沁蒙古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相似文献   

8.
蒙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蒙古民族贡献给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蒙医药,就是在保护人类文明,更是在保护蒙古族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通过对蒙医药历史的梳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头琴是我国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目前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头琴文化的传承,对于保护和保持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教育传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倡导的一种途径。本文试从传承机制这一角度来探讨蒙古族马头琴文化在传承中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续)三、发展时期———本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在各国收藏蒙古文古籍的第三个阶段,中国进行的蒙古文古籍收藏工作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世界收集蒙古文文献最多的国家中,中国无论在收藏的数量、质量还是在种类方面都名列前茅。新中国成立后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广泛开展了收集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此举大大减少了外国旅行者和学者搜集蒙古文书籍运回国内的机会。中国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查、搜集和研究蒙古文古籍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的蒙古文古旧文献收藏于以下几个主要的图书馆,即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1.
包头梅力更蒙古语诵经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影像深远,对研究蒙古族的宗教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风俗都有重要的意义,是包头市乃至内蒙古的文化瑰宝。但这一文化遗产今日却面临失传和断绝的危机。本文力图就其重要性和如何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成吉思汗箴言是成吉思汗关于政治、军事、道德、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哲理性语句,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及行为准则。成吉思汗箴言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本文从成吉思汗箴言的文本分析,翻译策略选择和对外译介角度探讨了成吉思汗箴言英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来保持成吉思汗箴言语言和文化的原汁原味。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灿烂的文化,也有别具一格的体育项目,如:乃拉、那达幕、那达幕大会等等。其中乃拉就类似现代的单项比赛;那达幕就类似现代的多项运动会;而那达幕大会是好汉三艺(男子摔跤、射箭,赛马)三项传统体育运动比赛,等于现代的综合性运动会。因此,那达幕大会体现了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特点,对它的了解和掌握更有助于蒙古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一、那达幕大会的来源与发展那达幕大会是一部历史文献,它生动地记载了蒙古民族发展的历史。从古老的传统项目上看,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个民族的足  相似文献   

14.
山崇拜是蒙古民族的原始自然崇拜之一,它与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息息相关。科尔沁山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蒙古民族的山崇拜文化传统,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蒙古民族"以山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蒙古民族狩猎文化传统;蒙古民族生殖崇拜文化传统;蒙古民族独目巨人山神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一、蒙古学金石碑刻研究特点及基本概况金石碑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数量繁多。其不仅以独特的载体形式保存了大量的书法篆刻艺术,而且也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史料。蒙古学是研究蒙古民族和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宗教、哲学及语言文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金石碑刻无疑对蒙古学研究及史学考证弥足珍贵。近年来,蒙古学金石碑刻及其研究成果,正在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  相似文献   

16.
全国民族文学民间文学暨沈从文学术讨论会,5月20—23日在湖南省凤凰县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区的汉、苗、蒙古、回、藏、满、壮、土家、朝鲜、侗、白等民族的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出席了会议。我院祝注先副教授、向柏松讲师应邀出席会议。大会从多角度探讨了我国民族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现状及其壮丽的前景。这次全国性的民族文学研究盛会,对于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与弘扬各民族的文化,发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和进一步繁荣各  相似文献   

17.
《蒙古文学关系史》(论文汇集),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和蒙古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合编,1981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俄文。蒙古文学在长达七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央亚、远东和南西伯利亚诸民族文学始终保持着明显的交流关系。这不仅由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为十三世纪始的政治史所决定。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进行扩张的结果,使蒙古民族上升为中央亚的统治民族,形成了东、西方各种民族长期并存相互影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的出版是子弟书研究中的一件盛事。该书所收近300种作品充分反映了子弟书的文学艺术特色。本文从艺术特色、篇幅、题材和功能几方面对子弟书进行了分析。子弟书是珍贵的满汉民族文化遗产,兼有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中国化为其准备了条件,元朝是其重要阶段,明代虽有反复继续发展,被清朝绥服是其关键阶段。近代反侵略斗争使蒙古民族与中国其它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蒙古民族与中国其它民族同步兴旺繁荣,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以巩固形式最后完成。“中国观”在蒙古民族认同于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法轮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原系元臣济拉玛之后裔、喀喇沁部落蒙古王公的旗庙。该寺为清代较著名的十大黄教寺庙之一,在辽代寺庙灵隆寺废墟上,修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至嘉庆八年(1803年),前后经历了五十八年之久,历经主持喇嘛24代,是宁城自清代以来最古老、最宏大的古建筑群中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寺院。法轮寺在建筑艺术上集伽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