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红学代表著作《平心论高鹗》之中,这部著作集中研讨了"高鹗是否续书的问题"和"高鹗续书如何评价的问题",自有其道理。林语堂认为,《红楼梦》全书乃曹雪芹所作;高鹗修订的后40回不但不坏,而且异常精密,异常合理,不悖该书大旨;高鹗的贡献主要在于保存流传之功。《平心论高鹗》中的观点,有些是有道理的,但对后40回的评价亦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然而,作为"一家之言"的代表作,应该受到尊重。  相似文献   

2.
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个案研究,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此书时,在归化和异化策略间转换,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异国情调,译者对中西文化的领悟力令人赞叹。本文从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建构在翻译策略、规范和价值观等基础概念之上,其中交际规范和与之相对应的理解的价值观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研究恰如其分。基于此理论模式,林语堂编译《中山狼传》中传播了怎样的翻译思想,此理论又对中国古代文学典籍英译实践提出怎样的要求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对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红牡丹》的影响便是典型.人物形象上,两部作品均塑造了青春自然、热情坦率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主题思想上,均表达了“追寻”的主题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而在美学风格上,均表现出浓郁的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色彩.将两部作品放在中西异质文明的大框架之下来考察,可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中异同之处的比较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有丰富的海外生活经历,且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代表西方话语权力的美国,这便为其在小说《奇岛》中对西方话语的接受提供了可能性。用后殖民主义的话语理论重新审视《奇岛》,旨在批判小说中包含的西方殖民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林语堂在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殖民主义观念,并在后殖民主义话语环境中完成对西方殖民主义的解构。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呈现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相结合、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但研究视角相对粗糙、研究方法也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的《论语》译介自具特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就其促发因素看,闽南地域文化,特别是作为主导的儒家思想,不可轻忽。林语堂译介《论语》,既是向西方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文明,也为东西方沟通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通道。作为濡染儒家传统的知识分子、深谙西方文化的学者、作家、翻译家、基督徒,兼具错综复杂身份的林语堂对《论语》的译介卓尔不群,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8.
9.
顺应论观照下《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视角举例评析了《浮生六记》的林语堂翻译版本,并指出林译文与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高度顺应,其选择过程做到了动态顺应。在此基础上,强调顺应论对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书说是新红学的主要论断之一,笼罩《红楼梦》研究近百年。历来虽有异见,但从无以诠释学眼光对续书说进行系统审视者。本文从各个层面和维度论述高鹗续书说是在20世纪特定文化历史处境中,因为胡适等人诠释《红楼梦》时的特殊生存状态而提出来的,其观点不能成立。作者通过文本细读和理论思辨,梳理出前人较少关注的系列证据作了较充分的论述,并推测《红楼梦》后四十回主体可能为曹雪芹生前原稿被毁后的重写稿。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凝聚了他的哲学和他的灵魂 ,在小说中他褒扬了一种儒道掺和 ,更确切地说是内道外儒的人生哲学 ,通过作品主人公姚木兰等人物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种儒道交融、寓道于儒的人生哲学 ,是和他的人性主义哲学观相一致的 ,这也是他在中西文化价值冲突中 ,从中西文化互融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文化命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定武,这种定武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就像基因一样遗传延续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或族群中显现出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自适自慰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理定武作用绵延不断,对他们的性情及心态也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文化塑形功效。因此分析老庄思想对《浮生六记》的作者及其爱人和林语堂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心理定武作用的个案.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原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林语堂选择翻译《浮生六记》是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浮生六记》译文是林语堂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等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产物,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及适应性选择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15.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表达了其旅游美学思想。他在书中引用金圣叹《西厢记》中"论游"一段和屠隆的《冥寥子游》,试图在新的历史时空重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以令西方现代读者获得启示。这一诠释不仅达到作者的预期效果,而且使当今中国读者获益良多,为全球化时代向世界宣传本民族文化思想树立了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6.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以"目的论"和"充分度"为标准的新的动态模式,使批评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去分析制约译者翻译目的的因素,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结果。对《论语》林语堂英译本的批评就是个好例子。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文化,他以著书或译书的形式实现对外讲中的目的。本文以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为例,分析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翻译策略,以期对今天的对外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文化,他以著书或译书的形式实现"对外讲中"的目的。本文以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为例,分析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翻译策略,以期对今天的对外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使西方人了解到了一对中国夫妇恬淡而可爱的生活。此书的译成是早于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出现的实践性的跨文化交际成果,该成果源于译者独特的价值观和翻译观,且无论从其交际内容、交际层次还是交际作用上来分析,该译本都可谓是实践性跨文化交际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1939年增订版塑造的浴火重生的中国形象,较其1935年初版中混乱而无望的中国形象,所描写的形象可谓是焕然一新。而这一形象的变换是相关的历史事实、舆论氛围、读者需要、作者心态等因素多方影响的结果,从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